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朱慧芳
一堂語文課,一般來說是45 分鐘,好比一場足球比賽。這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契合,更是核心本質上的相似。一堂好的語文課,如同一場行云流水的足球賽,既讓人賞心悅目,身心投入,又讓人回味無窮,津津樂道,學生在課堂上、課堂后都有所得有所獲。那么,在這場語文課堂的“文化足球賽”中,語文教師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呢?是站在場邊指揮全局的教練,還是守在球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守門員?筆者認為,在如同足球比賽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是和學生共同奔跑的運動員、攜手奮斗的同行者,更準確地說,是指揮若定、引領隊伍奮勇向前的球隊靈魂人物——中場大將。一支球隊要取得比賽的勝利,一定是中場大將調度有方,鋒線、中場、后防三條線進退有序,明晰各自的職責,堅守各自的位置。試想,越位了進球無效,缺位了被對方進球,錯位了全場混亂,還何談贏球?在語文課堂這場“文化足球賽”中,作為“中場大將”的教師要有序高效地組織好場上的球員,把握好各條線的“位置”,樹立“五位”意識:避免錯位、切忌越位、杜絕缺位、適當補位、堅守本位。這有助于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把控全局,組織、管理、引領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完成一場酣暢淋漓的“文化足球賽”,從而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語文學科涉及政治、歷史、經濟、自熱和科學等各個方面。縱觀我們的語文課文,就不難發(fā)現,語文教師不僅僅是在教語文,更是涉及各科知識的雜家,于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必須游走于各個知識領域,帶領學生們徜徉知識的海洋。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將楚漢相爭的歷史介紹得頭頭是道,活脫脫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而欓T宴》作為《史記》中最經典的篇目之一,教學應以讀文為主,在讀文中兼顧讀史,教學目標應落腳于引導學生在欣賞波瀾橫生、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對照烘托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史記》中人物傳記精練而繪聲繪色的語言特色。類似這樣本末倒置的語文教學現象不勝枚舉,能把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上成品嘗荔枝的自然課、能把法布爾的《蟬》上成了解蟬之生長過程的生物課,看似完成了一堂熱熱鬧鬧、師生皆大歡喜的語文課,殊不知這樣的語文課早已經“錯位”了。
現實情況中,除了將語文“錯位”成自然、歷史、生物等課之外,更多地因為“文以載道”四個字,很多語文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誠然,語文學科的確承擔著一定的政治教育功能,語文教學目標中三維目標中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但這一人文性教學目標不等于語文教學的政治化。文本的政治性特色被過分關注,文章的立意被過度增值,范文的愛國主義元素被過度挖掘,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教育被生硬灌輸,語文課變成高屋建瓴實則空洞乏味的說教課。語文教師的種種“錯位”行為,造成了課堂教學中語文陣地的節(jié)節(jié)丟失,直至語文課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兒。
什么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有明確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行動伊始,理念先行,只有知道了語文是什么,才不會將語文課上成導游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上成歷史課……
文學作品中蘊涵著豐富的美學因素,以詩歌這一文體為例,詩歌是最能體現美學元素的文學樣式之一,正所謂“詩情畫意”,詩歌用一唱三嘆的節(jié)奏、凝練含蓄的語言營造出有緣深邃的意境,傳達出詩人的審美情趣。詩人聞一多提出新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翻譯大家許淵沖提出詩歌翻譯“三美”論,即音美、形美和意美。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不僅僅在詩歌領域,而是所有作家、文學家在任何文體樣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都孜孜以求的。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些無不彰顯著語文所含有豐富的美學元素,對學生的審美產生著熏陶作用。但這并不是說語文課就可以等同于美學課,切記不能越位,千萬不能唯“美”論,不能將美學課的任務越俎代庖一股腦兒地全部大包大攬了,否則“美則美矣,未盡善也”。
好的語文老師,要懂得“文質兼?zhèn)洹?,要引導學生“文武雙全”——熟練掌握語文的能力,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熟練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會用形象欣賞法感受人物美,用情感體驗法感受情感美,用誦讀法體驗文章的音韻美,用品味法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在語言文字的習得和建構中掌握方法,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美學的修養(yǎng)和審美的情懷。
在2016 年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指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本驼Z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而言,目前語文教育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包括以下四個維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正好比足球場上的四大位置:前鋒、中場、后衛(wèi)、門將,缺一不可。一支優(yōu)秀的球隊,必定是有一夫當關的門將、堅不可摧的后衛(wèi)、調度自如的中場,再加上敏銳鋒利的前鋒,他們在場上缺一不可,一旦有位置缺位,豈不成對手的“魚肉”,任其宰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將核心素養(yǎng)落地,這是對語文老師提出的新要求:要組織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杜絕缺位,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層層落實。具體來說,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教學的路徑是文字——文章——文學——審美——文化——思維,這個路徑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說“一個都不能少”。好的語文課之所以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緊緊抓住了文本語言這條主根。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要緊緊圍繞文本,力求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中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次學會以教材為出發(fā)點、以教材為范本、以教材為例子,掌握同類文本的閱讀方法。在合理指導下的閱讀,自然就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能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形成個性化的解讀與鑒賞,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次的文化,對于優(yōu)秀文化能認可、理解、贊成直至傳承弘揚。
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會上好一堂課,組織好課堂教學,還要懂得課堂教學的“補位”,那就是語文課堂外的延伸。試想,每一位足球運動員哪怕眼睜睜看到哪個位置空缺了,也依然固執(zhí)只懂得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一味地只管掃好“自家門前雪”,不懂補位這個道理,那球場上豈不各自為陣,毫無聯動可言?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學會由語文課內向課外進行適當延伸,學會在課堂外采用多樣的訓練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課堂延伸要講究“有效性”,既要“單純”又要“百變”。
第一,延伸內容要“單純”。這是強調語文教學拓展延伸要注意語文性,要基于語文能力設計適當的延伸活動。比如在教學完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后,針對這篇悼詞情感飽滿、結構嚴謹的特點,不妨設計這樣的延伸:(1)請以第二人稱的形式寫一段話,表達對馬克思的敬意、悼念之情,至少運用排比、比喻中的一種修辭手法;(2)請為文章擬一個正標題,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為副標題。這樣的兩道延伸作業(yè),通過遷移訓練,既提升了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又深化了學生的情感認同。
第二,延伸方式須“百變”?!吧罹褪钦Z文,語文就是生活”,這就決定了延伸方式是“百變”的:推薦相關閱讀作品,延伸課堂閱讀;開設相關社團,如廣播社、“悅讀社”、表演俱樂部等;播放與文本貼合的影視文學作品,領悟不同文學形式之間的相通性;嘗試課本劇表演,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去詮釋對文本的解讀;組織學生進行諸如產品推介會等專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
其實,堅守語文本位并不難,只要清楚地明晰語文課程的定位。謝水泉在《語文教學全方位宏觀整體改革構想》一文中說:“作為嚴謹科學的語文教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語文,它表示的只能是語言文字——我們的母語或者說國語即漢語。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邏輯起點”[3]。堅守語文本位,和足球比賽要堅守在綠茵場上是一個道理,不管賽場風云如何變化,比賽戰(zhàn)術如何變化,都要堅守住本位,守住底線。
在教學改革中,即使已經“亂花漸欲迷人眼”,也要努力去“撥開云霧見青天”,哪怕遇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獨,也要堅守“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執(zhí)著。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習得和建構中掌握方法,建構自己的知識、精神、人格,在語言文字的品讀與運用中學會鑒賞,從而站立出個體生命的美好姿態(tài)。
相信如果每一位語文教師走進課堂時,都懷揣著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對文化的敬畏之心及對學生的引領之意,在課堂教學中樹立“位置”感,把握好“五位”,那么就可以帶領學生在語文的廣闊草地上盡情地奔跑,真正領會語文的語言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