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野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前列腺疾病屬于男性群體常見疾病,可分為良性及惡性病變,良性病變如前列腺炎,惡性病變如前列腺癌等,多經影像學檢查,評估病情、臨床診斷[1-3]。其中,前列腺外周帶癌多伴發(fā)炎癥,故需與前列腺炎相鑒別,以便制定合理治療計劃,評估預后。本次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為研究時間段,以此期間在本院就診的早期前列腺外周帶癌(癌癥組)患者30例、前列腺炎(炎癥組)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組間MRI掃查結果,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經門診收治入院的早期前列腺外周帶癌(癌癥組)、前列腺炎(炎癥組)患者各選擇30例。癌癥組,年齡55~79歲,年齡平均(65.13±5.09)歲。炎癥組,年齡52~80歲,年齡平均(64.18±6.21)歲。對比組間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入院后經血清t-PSA等實驗室檢驗,MRI及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結合穿刺活檢或病理學檢查結果,明確相應診斷。②意識清楚,無精神系統(tǒng)疾病;③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治療,且在入組前未接受抗生素治療者;④所有患者、家屬或法定代理人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及允許后,同醫(y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②除前列腺以外其他惡性組腫瘤。③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④MRI掃查圖像質量較差,或MRI序列不完整。
1.4 方法:MRI檢查如下:GE1.5T MRI,腹部相控項圈(1)常規(guī)MRI掃描包括矢狀面、橫斷面及冠狀面,均為T2WI序列,TR、TE分別為4500 ms、90 ms,層厚及視野分別為4 mm、36 cm;DCE MRI,手背靜脈注入釓對比劑,按照0.2 mL/kg給藥,按照2.5 mL/s,團注,20 mL生理鹽水沖管后行增強掃描,TR、TE、視野、層厚分別為2.7 ms、1.2 ms、36 cm、4 mm;DWI TR、TE、視野、層厚分別為2000 ms、55.9 ms、36 cm、4 mm[3-5]。
1.5 觀察指標:①兩組T2W1、DWI信號分布,兩組T2W1序列圖像及信號檢查情況,DWI信號檢出情況。②兩組DCE MRI曲線信號分布,按照流入型(Ⅰ型)、平臺型(Ⅱ型)、流出型(Ⅲ型)評估曲線,且比較組間不同曲線類型分布統(tǒng)計學意義。③兩組Tmax、SImax及DWI ADC比較,其中Tmax、SImax分別為ROI信號強度-時間曲線達峰時間及強度最大化程度[設最大化數值為a,開始增強信號強度為b,SImax計算公式為(a-b)/b]。
1.6 統(tǒng)計學分析:以SPSS23.0為數據分析軟件,利用百分比(%)、(±s)分別表示計數及計量資料,各予以χ2檢驗及t檢驗,以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T2WI、DWI信號分布:癌癥組30例中T2WI中呈局灶結節(jié)樣圖像者18例(60.00%),且呈均勻低信號,而彌漫性均勻低信號及不均勻低信號者分別為9例(30.00%)、3例(10.00%);DWI信號見明顯高信號、稍高信號、等信號者分別為22例(73.33%)、6例(20.00%)、2例(6.67%)。炎癥組T2WI中呈前列腺外周帶見不均勻低信號,且為彌漫性分布者22例(73.33%),片狀低信號者7例(23.33%),結節(jié)低信號者1例(3.33%);DWI信號見等信號、稍高信號及明顯高信號者分別為11例(36.67%)、15例(50.00%)、4例(13.33%)。
2.2 兩組DCE MRI曲線信號分布:癌癥組DCE-MRI檢查Ⅰ型、Ⅱ型、Ⅲ型曲線分別為1例(3.33%)、10例(33.33%)、19例(63.33%);炎癥組DCE-MRIⅠ型、Ⅱ型、Ⅲ型曲線分別為4例(13.33%)、17例(56.67%)、9例(30.00%);二者曲線類型分布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χ2=7.1862,P=0.0275)。
2.3 兩組Tmax、SImax及DWI ADC比較:癌癥組Tmax、SImax分別為(18.10±2.35)s、(1.66±0.27)%、DWI ADC(0.94±0.14)×10-3mm2/s與炎癥組Tmax、SImax的(20.95±2.43)s、(1.50±0.13)%、(1.13±0.19)×10-3mm2/s比較,組間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t=4.6178、2.9244、4.4095,P=0.0000、0.0049、0.000)。其中,癌癥組DWI ADC范圍(0.68~1.03)×10-3mm2/s,炎癥組DWI ADC范圍(0.76~1.25)×10-3mm2/s。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群體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比如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以前列腺癌為例,該病多見于中老年群體,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經由根治術進行治療。由于前列腺癌早期多為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出現(xiàn)尿急、尿頻或尿不暢等癥狀后[6-8],比較容易被其他疾病多掩蓋,而當確診時往往已經發(fā)展至中晚期,不僅可帶給患者痛苦,還可增加其心身壓力;因此如何在病變早期利用MRI等影像學檢查[9-10],明確診斷,有助于及時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前列腺癌多發(fā)生于前列腺外周帶,部分伴發(fā)炎性反應[11-13],且T2WI多為低信號,但前列腺炎T2WI也多見低信號,二者鑒別診斷存在一定的難度。
本次研究中,將已經確診為前列腺外周帶癌及前列腺炎的患者各30例納入研究范圍;癌癥組以局灶結節(jié)樣圖像,且均勻低信號多見,達到60.00%,而炎癥組則以前列腺外周帶見不均勻低信號,且為彌漫性分布圖像多見,達到73.33%,二者均為T2WI序列;癌癥組DCEMRI曲線多見Ⅲ型,達到63.33%,其次為Ⅱ型,達到33.33%;炎癥組DCE-MRI曲線多見Ⅱ型,達到56.67%,其次為Ⅲ型,達到30.00%,組間曲線類型分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癌癥組Tmax、SImax、DWI ADC與炎癥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MRI能夠反映早期前列腺外周帶癌與前列腺炎癥病灶部位、結構等信息,具有良好的鑒別診斷價值,而經由DCE-MRI能夠判斷前列腺病變組織特點、癌癥分期等情況,通過DWI ADC值能夠經由評估組織內水分子擴散情況,分析組織結構,進而判斷前列腺病變的良惡性[14-15]。比如前列腺炎,多見白細胞浸潤,前列腺發(fā)生增生或趨于纖維化,但分泌功能受到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