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宋代古文大家曾鞏的詩歌創(chuàng)作"/>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被遮掩的詩名和影響力
        ——論宋代古文大家曾鞏的詩歌創(chuàng)作

        2020-01-10 00:42:56谷曙光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0年2期

        谷曙光

        一、重新審視“曾子固短于韻語”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出于著名的南豐曾氏家族,他向以古文著稱,作為歐陽修的弟子、王安石的良友,他在北宋文壇卓然自成一家?!端问贰繁緜髡撛栁恼略疲骸吧舷埋Y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1)脫脫等:《宋史》,10392頁,北京,中華書局,1977。北宋的詩歌、散文發(fā)生新變,是以歐陽修倡導學習韓愈為契機的。歐陽修重新發(fā)掘了韓愈的價值,其時宋人爭相學之,文壇面貌為之一新。作為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也是出入于韓、歐之門的,韓愈的文章對曾鞏影響極大,這早有定論。清末民初劉師培云:“曾、王、三蘇咸出歐陽之門,故每作一文,莫不法歐而宗韓。古文之體,至此大成。即兩宋文人,亦以韓、歐為圭臬。”(2)劉師培:《論文雜記》,120-12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梢哉f,曾鞏是韓、歐一脈的重要羽翼。

        文學傳播亦有幸與不幸,曾文過于顯赫的結果,意外導致了曾詩相對晦暗的局面。對于曾鞏的詩,在宋代就有不同的聲音。曾鞏的學生秦觀和陳師道的兩段話,引發(fā)了始料未及的千古議論?!稏|坡題跋》里有一條“記少游論詩文”,記秦觀之言曰:“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3)蘇軾:《蘇軾文集》,213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杜甫能詩不能文,而與此相對的,就是曾鞏的善文而不工詩。

        又,陳師道《后山詩話》里引了一段話:

        世語云:蘇明允不能詩,歐陽永叔不能賦,曾子固短于韻語,黃魯直短于散語,蘇子瞻詞如詩,秦少游詩如詞。(4)何文煥:《歷代詩話》,3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這里一氣列舉了多位文壇大家的“短處”,曾鞏也在其列,一句“曾子固短于韻語”,更加深了世人對曾鞏不能詩的印象。世語云云,似乎有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意思。

        宋代名僧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說,時人彭淵才“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這五件恨事,“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5)釋惠洪:《冷齋夜話》,載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81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此則軼聞,戲謔意味甚重,也流傳頗廣。

        上述三條材料,研討曾鞏者引甚多,關鍵是如何理解?不妨放到當時的語境中重新進行審視分析。秦觀的材料是詩文對舉,拿杜甫和曾鞏做例子。其實,在古代的那些兼擅多種文體的名家那里,總有最擅長的和相對較弱的文體。而最擅長的文體往往就會有意無意地把其他的文體給掩蓋了。杜甫的《三大禮賦》,在當時那么有名,后世卻無人以賦家視老杜,杜甫如此,曾鞏亦是如此。把曾鞏與杜甫對舉,足可顯出曾鞏的重要地位。

        至于陳師道的材料,原本就是轉引。談了多人,有的論斷本經不起推敲。如說歐陽修不能賦、蘇軾詞如詩云云,都是從本色和破體的角度立論的。從嚴守文體的視角言之,這些名家的大膽破體和創(chuàng)新是有問題的。因此,說曾鞏短于韻語,也應考慮這段文字的語境,不宜單獨言之。特別是應該考慮曾詩散文化的藝術特色。由此言之,這話其實不是說曾鞏不會作詩,而是說曾鞏的詩跟傳統(tǒng)的六朝唐代的詩是不同的。曾鞏的詩也是破體,是創(chuàng)新,距離古人較遠。宋代是破體為文普遍的時代,而在理論批評方面,卻與當時的創(chuàng)作不相匹配,甚至出現(xiàn)了批評與創(chuàng)作自相矛盾、相互抵牾的現(xiàn)象。(6)參見谷曙光:《論宋代文體學的核心問題:本色與破體》,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3)。因此,切不可把上述幾條材料,理解為專門針對曾鞏的貶抑。如此解析,才能抉出材料背后的真正內涵。至于釋惠洪《冷齋夜話》的那條材料,玩笑成分居多,自不必多談。

        其實,宋末元初的方回,就大聲為曾鞏辯護了。方回云:“子固詩與文終不朽……大抵文名重,足以壓詩名……子固詩一掃‘昆體’,所謂饾饤刻畫咸無之。平實清健,自為一家。后山未見山谷時,不惟文學南豐,詩亦學南豐。既見山谷,然后詩變而文不變耳?!?7)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62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芍栐娮杂衅滹L格地位,本無法一筆抹殺。詩和文兩途,古人顯然更看重文,曾鞏的文那么強,足以壓倒其詩。于是文名重而詩名輕,甚至文掩詩名,這是人之常情。至于陳師道,原本就是曾鞏的學生,他早年的詩還學曾,按常理他不會也不應該批評老師,《后山詩話》只是引述。需要注意的是,不應把那條材料等同于陳師道本人的評價。

        元明清三代,對于曾鞏詩的闡釋評價,多圍繞秦、陳之文而展開,其中為曾鞏辯護者居多,但也迄無定讞。文學接受的議論紛紜,反而顯示出研究對象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延至當代,錢鐘書在《宋詩選注》里,對曾鞏的詩有一段平情之論:“他以散文著名,列在唐宋八家里。他的學生秦觀不客氣地認為他不會作詩,他的另一位學生陳師道不加可否地轉述一般人的話,說他不會作詩。從此一場筆墨官司直打到清朝,看來判他勝訴的批評家居多。就八家(唐宋八大家)而論,他的詩遠比蘇洵、蘇轍父子的詩好,七言絕句更有王安石的風致。”(8)錢鐘書:《宋詩選注》,65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錢氏對千年以來的曾詩公案,做了一個“了斷”,可謂一錘定音。

        當代學者,已普遍承認曾鞏能詩,并多方研究之。然而,筆者認為,關于曾鞏詩的藝術淵源、特征和地位等問題,尚未得到充分研討和徹底解決,仍需深入探究。

        二、“昌黎之亞”:曾鞏詩的主要藝術淵源

        近人錢基博論曾鞏詩的藝術淵源云:“曾鞏為詩則又語質而意警,氣雄而格老,不為東坡之爛漫,亦異山谷之生僻;而跌宕昭彰,自然遒變,遠紹杜陵,近追歐公?!?9)錢基博:《中國文學史》,58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說曾鞏詩不同于蘇軾、黃庭堅,是有見地的;又點出曾和杜甫、歐陽修的密切關系,也無問題。但是,錢基博的話還是有些云山霧罩,未能探得實相。唐代到北宋,杜甫、韓愈、歐陽修是一條藝術線索上的重要人物,特別是韓愈,在北宋詩文革新中,被樹立為革新旗幟,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錢氏提及杜、歐,而不及退之,未免隔靴搔癢。

        清人方東樹云:“古人得法帖數(shù)行,專精學之,便足名家。歐公得舊本韓文,終身學之?!?10)方東樹:《昭昧詹言》,10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轉益多師固然重要,但前提恐怕還是先深造專精一家。歐陽修文學的一大重要淵源,無疑是韓愈。那曾鞏呢?他對于陶淵明、大小謝、李白、杜甫等都有追摹,但主要的藝術淵源恐怕仍是韓愈。無論是曾文,抑或曾詩,都受到韓愈的深刻影響。只不過,曾文平易,而韓文雄健,兩人風格上差別較大,令人不覺韓、曾具有內在的、深刻的藝術關系。

        有時,曾詩的風貌和寫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試舉一例?!堵楣蒙剿湍铣俏玖_君》,初讀之下,覺有李白《蜀道難》《將進酒》的影子;但細細品味,又奇字硬語,鏘金鳴玉,另具風味。其實這首詩頗具奧妙,不妨細繹。宋人黃震云:“可與歐公《廬山高》為對。”(11)黃震:《黃氏日鈔》,552頁,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清人何焯亦云:“不減《廬山高》?!?12)何焯:《義門讀書記》,724、7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原來曾鞏心摹手追的,是他的老師歐陽修的得意名作《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那《廬山高》又是學誰呢?《石林詩話》載歐陽修語:“吾《廬山高》,今人莫能為,惟李太白能之?!?13)何文煥:《歷代詩話》,42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歐陽修雖自負《廬山高》非太白不能為,但顧隨《宋詩略說》認為“太白詩真不像歐”(14)顧隨:《顧隨全集》之講錄卷,211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清人劉熙載的評價有抽絲剝繭的味道:“東坡謂歐陽公‘論大道似韓愈,詩賦似李白’。然試以歐詩觀之,雖曰似李,其刻意形容處,實于韓為逼近耳?!?15)劉熙載:《藝概》,6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錢基博的分析也深入一層:“(歐陽修)學李白之振奇,同韓愈之俶詭,非不欲為李也,欲為李而僅得韓也;人巧可階,天才難為也?!?16)錢基博:《中國文學史》,5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稄]山高》骨子里學的實在是韓愈的“以文為詩”。其實,曾鞏《麻姑山送南城尉羅君》亦落此窠臼。雖然曾詩略具李白的氣勢、句式,但較之太白的超曠、流暢、爽利則有所不足,多了幾處澀筆,增添些許奇詭,因難見巧,這更像是沾溉了韓詩的特色了。客觀說,曾鞏雖然仰慕李白,但卻難以追摹。朱熹說:“如退之、南豐之文,卻是布置?!?17)朱熹:《朱子語類》卷第一三九論文上,33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曾詩骨子里的好處還在于縱橫如古文,法度細膩,因此不能光看表面的磅礴恣肆。這詩實在是出入李、韓之間的,甚至可說是“學李而得韓”“表李而內韓”。其實,曾詩這種兼有多人特點的作品,遠不止一首,比如《冬望》,也是“學韓亦兼有似太白處”(18)何焯:《義門讀書記》,724、7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人何喬新對于曾鞏詩的學韓,是認識深刻的。他的長調《讀曾南豐詩》,非常值得重視,極似韓愈的《調張籍》。詩云:“韓公歿已久,詩道日陵夷。豈識渾雅作,徒逞妖媚詞。有如苔砌蛩,竟夕鳴聲悲。又如娼家婦,粉黛飾陋姿。寥寥數(shù)百載,夫子起紹之。一掃西昆陋,力追騷雅遺。峻如登華岳,石磴何嵚崎。壯如雷電驚,白晝騰龍螭。清如方塘水,風靜綠漪漪。澹如空桑瑟,枯桐縆朱絲。雄拔追李杜,奇澀薄宗師。金陵與六一,嗟賞無異辭。群兒厭黍稷,相與甘糠糜。黃口恣凌詬,顧謂不能詩。豈知韓公后,何人能庶幾。想當揮翰時,元氣盎淋漓。渾涵實天造,顧豈推敲為。我愿寫萬本,卑卑喻群兒。千周燦彬彬,大音初可窺。欲造風雅域,斯文乃階梯。勖哉追古作,峻途極攀躋。毋為拾紅紫,點綴斗妍媸。”(19)何喬新:《何文肅公文集》卷二十一,1408-1409頁,載《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何喬新一眼覷定,曾鞏就是學韓詩的健將,或者說,韓愈是曾鞏詩歌的主要藝術淵源。當然,曾鞏對李、杜、歐等大家都有研習,但無疑韓愈尤為重要。更難得的是,何氏把曾鞏放到北宋詩文革新的歷程中加以觀照,認為曾有橫掃西昆、力追騷雅的功績。這種認識高度,是前所未見的。何氏的《書元豐類稿后》進一步言之:“至其(指曾鞏)發(fā)之賦詠,平實雅健,昌黎之亞也。世或謂其不能詩者,非妄耶!”(20)何喬新:《何文肅公文集》卷十八,1304頁,載《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昌黎之亞”,亦坐實了曾鞏和韓愈的深刻藝術關系。

        至于曾鞏本人對韓愈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在一詩一文中,即其《雜詩五首》其三和《王容季文集序》。特別是《雜詩五首》其三,專論韓愈,詩云:

        韓公綴文辭,筆力乃天授。并驅六經中,獨立千載后。謂為學可及,不覺驚縮手。如天有日月,厥耀無與偶。當之萬象瑩,所照百怪走……孔孟非其稱,斗祿應未取。惜哉天下才,甘為外物誘。(21)本文所引曾鞏詩文,皆據(jù)中華書局1998年版《曾鞏集》。下文不一一出注,特此說明。

        曾鞏之崇韓愈,亦如泰山北斗。在曾鞏眼中,韓愈其行、其文、其功業(yè),皆足以光耀萬世。特別是韓愈的文章,筆力天授、無施不可,不愧杰才。在對韓愈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曾鞏對其弱點、缺點也有委婉的指摘??傊?,曾鞏心目中的韓愈是大醇而小疵。

        明人甚至認為:“宋之歐、曾,即唐之韓愈。”(22)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之南豐文鈔,3782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向來把歐陽修比作韓愈者多,而曾鞏亦為韓愈之流亞。韓文深刻影響了曾文,而曾詩也受韓詩的沾溉,可以說韓愈不但是曾鞏文、也是其詩的主要藝術淵源。一言以蔽之,曾鞏在文學方面學韓而變韓、出韓,終于自具面目。

        三、精整凝練:曾詩的散文化特征

        曾鞏詩存世四百余首,數(shù)量不算少,古體和律絕都有,各有佳作。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曾鞏詩中古體和律詩的比例問題。以中華書局整理本《曾鞏集》統(tǒng)計,卷一到卷八皆詩,卷一至卷五都是古詩,分別是36首、33首、39首、43首、40首。卷六到卷八是律詩,分別是71首、68首、80首。最后的輯佚部分,又補詩33首,其中古詩一首,律詩32首。如果不算輯佚部分,曾鞏古體和律詩差不多是勢均力敵的。如再考慮篇幅,曾鞏的古體的篇幅顯然是大于律詩的。這個比例,放到宋代其他的文學大家身上,也是比較突出的。統(tǒng)計曾鞏的古體和律詩比例,有何意義?一般而言,古體的篇幅長,與散文為近;而律詩的篇幅短,更加含蓄蘊藉。學術界多以曾鞏通判越州為界,將其詩分為前后兩期。前期50年,古體多,而后期十余年,近體多。曾鞏作了那么多古體,時間跨度又那么久,僅從體裁的選擇上,就看出他的詩的濃重散文化傾向了。潘德輿云:“昔人恨曾子固不能詩,然其五七言古,甚排宕有氣?!?23)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四,載郭紹虞、富壽蓀編:《清詩話續(xù)編》,2068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這里稱贊的,當然就是曾鞏的古體。

        北宋詩歌的革新,古體尤有創(chuàng)辟。特別是七古,與古文的關系最為密切,宋人多藉之出新。方東樹就認為,作七古,“須解古文者,而后能為之。觀韓、歐、蘇三家,章法剪裁,純以古文之法行之,所以獨步千古”(24)。曾鞏何嘗不是如此?古文家作詩,詩理通于文理。曾鞏家鄉(xiāng)在南豐,附近有名山——麻姑山,曾鞏屢游之,并多次作詩吟詠。其七古長篇《游麻姑山》《麻姑山送南城尉羅君》《冬望》都非常有特色,前一首云:

        軍南古原行數(shù)里,忽見峻嶺橫千尋。誰開一徑破蒼翠?對植松柏何森森。危根自迸古崖出,老色不畏莓苔侵。修竹整整儼朝士,下蔭石齒明如金。遂登半嶺望城郭,但見積靄縈江潯。岡陵稍轉露樓閣,沙莽忽盡橫園林……未昏已移就明燭,病骨夜宿添重衾。神醒氣生目無睡,到曉獨愛流泉音。起來身去接塵事,片心未省忘登臨。

        這詩基本是古文的章法、句法和氣格,抵得上一篇精彩的游記。某年清秋時節(jié),曾鞏有麻姑山之游。詩先從遠望麻姑山開始,接著登山中途再回望城郭,詩人時而觀山景,時而回望遠處的城市和農田,章法交錯,景致照應,筆力委實不凡。深山之中,既有崖谷、山泉等自然之景,又見廟宇、碑刻等人文景觀。詩人更由成仙得道的麻姑,對世俗的求仙發(fā)了一通感慨。當晚,詩人宿于山中,覺神清氣爽,第二天方依依離去。細味作品,夾敘夾議,情景如畫,算是一篇標準的七古佳作,很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韓愈的《山石》。的確如此,《游麻姑山》追摹的,正是韓愈的名作《山石》。方東樹評韓詩《山石》的一段話很耐人尋味,他說韓詩:“從昨日追敘,夾敘夾寫,情景如見,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記,而敘寫簡妙,猶是古文手筆?!?25)細繹曾詩的立意、章法和議論,殆脫胎于韓詩,可謂是《山石》的“擴展版”。方東樹又說:“他人數(shù)語方能明者,此(指《山石》)須一句,即全現(xiàn)出,而句法復如有余地,此為筆力。”(26)方東樹:《昭昧詹言》,232、270、270、1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渡绞反_實更加清峻簡妙??v然《游麻姑山》不如韓詩筆力雄強,但也足以顯示曾鞏學韓的深厚功力了。

        散文化是宋詩的基本特征,自杜甫、韓愈以來,就倚為詩歌創(chuàng)新之重要法門。諸多宋詩大家,如歐、王、蘇、黃等,他們的詩皆有散文化之特征,但風貌、表現(xiàn)又有所不同。泛泛而談散文化,實有貼標簽的嫌疑。如若精準概括,曾鞏詩的散文化,有何特征和表現(xiàn)?試看曾鞏的另一首七古《一鶚》:

        北風萬里開蓬蒿,山木洶洶鳴波濤。嘗聞一鶚今始見,眼駛骨緊精神豪。天昏雪密飛轉疾,暮略東海朝臨洮。社中神狐倐閃內,腦尾分磔垂弓櫜……歸來磥嵬載俎豆,快飲百甕行春醪。酒酣始聞壯士嘆,丈夫試用何時遭。

        此詠物詩典出《漢書·鄒陽傳》:“臣聞鷙鳥累百,不如一鶚?!?27)班固:《漢書》,2340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鶚乃大雕,兇猛異常。詩極寫鶚的精氣神,屢用環(huán)境襯托之法,開闔鼓蕩,氣勢非凡。鶚捕獵時的迅猛、兇狠,令人過目難忘。末尾再由鶚聯(lián)系到壯士的命運,為懷才不遇者發(fā)一聲長嘆,可謂畫龍點睛。此詩雄渾瑰偉、別有懷抱,頗有杜詩韓筆之妙,不失為宋代七古中的佳作。

        歐陽修、曾鞏師徒都學韓,但曾鞏的詩作顯得更為精整凝練,這是什么緣故?清人姚范云:“宋以后不講句字之奇,是一大病。”方東樹深以為然,并由此生發(fā)開去:“余謂獨南豐講之,而世人不之知。嘗論南豐字句極奇,而少鼓蕩之氣。又篇法少變換、斷斬、逆折、頓挫,無兀傲起落,故不及杜、韓。大約南豐學陶、謝、鮑、韓工夫到地,其失在不放,一字一句,有有車之用,無無車之用。然以句格求之,則其至者,直與陶、謝、鮑、韓并有千古,其次者亦非宋以來詩家所夢及?!?28)方東樹:《昭昧詹言》,232、270、270、1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這段話極有見地。曾鞏極講法度之謹、字句之奇,因此作品才精光內斂,自成一格。不過比起韓愈來,收斂許多、拘謹許多。曾鞏在文字上的鍛煉講求,確實下了極深的工夫,他追求的,不是那種戛戛獨造的新奇,而是以新意清詞易橫空硬語,讓作品更多表現(xiàn)出敦厚凝重之態(tài)。要之,精整凝練或許可作為曾詩散文化的定評。

        曾鞏學韓愈的“以文為詩”,突出表現(xiàn)擅鋪賦、精敘事上。劉塤《隱居通義》卷七云:“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指曾鞏)之詩亦然。故惟當以賦體觀之,則無憾矣。”(29)劉塤:《隱居通義》,7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散文化自是曾詩的首要特征,“以文為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以賦為詩”,而尚賦善敘則是曾鞏的優(yōu)長,他擅長將鋪敘與議論、哲理與詩情結合起來,故而情韻更顯幽折,其作品時有醇穩(wěn)質實之妙。

        在曾鞏的集中,有三首同題的古體詩,名《詠雪》或《雪詠》,非常值得關注。(律絕中也有多首關于雪的作品)這恐怕不是偶然。從韓愈到歐陽修,再到蘇、黃,都喜歡寫大塊的古體詠物詩,因為這很能顯示作者的筆力和才華,顯示賦物的高明手段。如何把一件物品或一種自然現(xiàn)象,窮形盡態(tài)地降伏在自己的筆下,是對詩人很大的考驗。曾鞏顯然對雪極感興趣,他要一賦再賦,馳騁筆力,在詠雪中,充分顯示自己的詠物本領。篇幅最長的是五古《雪詠》,寫春雪之肆虐,筆勢層見疊出,形容窮形盡相,令人嘆息詩人筆力之強、造語之奇和取境之闊。這路詩,韓愈固優(yōu)為之,而宋人推波助瀾,歐陽修、蘇軾的“禁體物語”就令人難以措手。曾鞏之作雖非禁體詩,但也在長篇之中,大展筆力,精妙卓特,只不過曾鞏鋪陳起來既暢足,又精整,有放有收,不會放而不收,汗漫無歸。因此曾詩情韻更顯幽深,何焯謂詩中句“極似韓”(30)何焯:《義門讀書記》,72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說白了就是指韓愈的《南山詩》,只不過曾詩遠不如韓具健拔奇氣耳。

        曾詩的精整凝練,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詩的議論。在北宋詩壇,王安石的《明妃曲》引起極大關注,唱和者眾多。這其中,王安石的原作和歐陽修的和詩最膾炙人口。曾鞏也參與了唱和。試看其一:“明妃未出漢宮時,秀色傾人人不知。何況一身辭漢地,驅令萬里嫁胡兒。喧喧雜虜方滿眼,皎皎丹心欲語誰。延壽爾能私好惡,令人不自保妍媸。丹青有跡尚如此,何況無形論是非?!眲⒖饲f慧眼獨具,特別提到其中的兩句“丹青有跡尚如此,何況無形論是非”,認為“諸家之所未發(fā)”(31)劉克莊:《后村詩話》,5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評價是很有見地的。這一系列唱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各家的議論。按照道理說,《明妃曲》和者眾多,想要翻新出奇,已不容易,但曾鞏還是寫出了名論杰句,以寄托心意。參與唱和的人,雖然不是參加詩歌競賽,但如何發(fā)議論、怎么發(fā)議論、發(fā)什么議論,乃是他們最看重和最用力之所在。曾鞏的《明妃曲》就顯示出他精于議論的一面。曾詩的議論,更多的是夾敘夾議,屬于那種議論明晰、曉然可知的類型。不走偏鋒、不鉆牛角尖,是曾鞏議論的重要特色。曾詩議論的佳作還有《論交》《胡使》《邊將》等,多是詠史之作,理密文暢,嚴潔精整,微意自顯。

        曾詩的散文化,還表現(xiàn)在用詩大力書寫日常生活,實現(xiàn)人生的詩意棲居?!蹲x書》可視為曾氏的個人詩傳,《地動》寫地震,《山水屏》描摹一屏風。他如記某日小飲,某日食梨,某日嘗新茶,某日種花、看花,某日游玩,某日送客,某地名勝,以詩挽人,以詩為信柬……隨處可見,層出不窮,體現(xiàn)了曾鞏將日常生活詩化的努力,甚至他還嘗試過類似《金陵初食河豚戲書》的新穎題材,這也是與北宋詩的發(fā)展趨勢和題材創(chuàng)新若合符節(jié)的。

        四、風神:曾鞏詩的優(yōu)柔韻度

        前引何喬新詩,論曾詩風格,有“峻如登華岳”以下八句,其中的峻、壯、清、澹四字,最是緊要。但是,曾詩的峻壯,又不同于杜、韓之峻壯,曾鞏的詩更多表現(xiàn)為精光內斂、潛氣內轉。如果說曾詩風格是峻壯清澹,未嘗不可,似又不甚貼切。

        曾鞏的古文和詩歌雖然主要學韓,但又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韓愈的“以文為詩”,突出表現(xiàn)在散文化、議論化,這是曾鞏最傾心、學習最多的地方。韓愈的奇崛險怪,又是曾鞏所不取的。前引何喬新的“奇澀薄宗師”,意思類似。換句話說,曾鞏學到了韓愈的最基本的作詩法門,同時又在面貌上刻意疏遠,力避韓之險怪。換言之,韓愈雖佳,卻不必刻意效之,取其自然即好。曾鞏那些最像韓愈的詩文,多是少作。

        韓、曾一脈,然從審美和風格言之,韓愈是陽剛之美,硬札高古;而曾鞏卻表現(xiàn)為陰柔之美,優(yōu)柔溫厚,兩人差距頗大。對于這種“學而不似”的情況,曾國藩有過揭示和分析,曾氏認為,西漢揚雄、司馬相如的文章,得天地遒勁之氣,是陽剛之美;而劉向、匡衡之文,得天地溫厚之氣,是陰柔之美。這對于后世之文,影響極大。曾氏分析:“韓、柳有作,盡取揚、馬之雄奇萬變,而內之于薄物小篇之中,豈詭哉!歐陽氏、曾氏皆法韓公,而體質于匡、劉為近。”(32)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之南豐文鈔,4174、4064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這話很思辨。歐陽修和曾鞏都是學韓,而風格卻又偏于陰柔之美,略有“兩張皮”的意味。然而,如果僅以陰柔美形容曾鞏詩,似又比較籠統(tǒng)。

        既然學韓,何以韓奇峭、曾溫醇,差別如此之大?詩風之研討,尤其微妙。方東樹云:“詩文以豪宕奇?zhèn)ビ袣鈩轂樯?,然又恐入于粗獷猛厲,骨節(jié)粗硬。故當深研詞理,務極精純,不得矜張,妄使客氣,庶不至氣骨粗浮而成傖俗?!?33)方東樹:《昭昧詹言》,221-22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曾鞏就在“深研詞理、務極精純”方面下了極深的功夫,不求過于豪宕奇?zhèn)ィΡ艽指崴?,追求一種淵懿溫厚的風神韻度。何焯的《義門讀書記》參得些許消息,何云:“按,公古詩止第五卷,此卷中五言頓有優(yōu)柔之韻,蓋初年止于學韓,至此頗窺小謝之藩也”(34)何焯:《義門讀書記》,727、724-7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這雖是專指第五卷中的五言詩,有優(yōu)柔之韻,但如若整體言之,恐怕多數(shù)曾鞏詩的風格,都是偏于優(yōu)柔之美的,多不露圭角。有時在作品中,偶見壯句,但也并不粗硬,整體看,詞醇氣潔,詩仍是優(yōu)柔的。優(yōu)柔韻度既是曾詩的特異之處,也是對曾詩風格的妥帖概括。

        曾鞏詩的優(yōu)柔韻度,其實是與其散文一致的,表現(xiàn)為情韻幽折,反復詠嘆之下,如啖橄欖,余味不淺。姚鼐云:“宋朝歐陽、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歐公能取異己者之長而時濟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35)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之南豐文鈔,4174、4064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曾鞏的一首《詠雪》,起首“北風蕭蕭鳴且歇,短日悠悠生復滅。朝含滄海滿天云,暮斷行人千里雪”數(shù)句,既健拔,又婉折,顯示出一種瀟灑、優(yōu)游不迫的風貌。

        曾鞏的詩歌,表現(xiàn)為陰柔美的作品,既多律詩,但也不排除古體。比如前面提到的《明妃曲》,是什么風格呢?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評云:“《明妃曲》二首,二篇卻參以齊梁風調,此擬老杜負薪最能,大抵南豐詩不能細潤,只緣直以李、杜、韓三家為法……按,曾子固詩過于古直,此篇乃殊委婉曲折。”(36)何焯:《義門讀書記》,727、724-7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委婉曲折,不就是一種優(yōu)柔的韻度嗎?這是曾鞏在“以文為詩”方面揚長避短,與韓、歐等刻意求異的地方,值得細細玩味。

        當然,曾鞏詩歌的風神韻度,也不是一上來就優(yōu)柔淵懿的,其實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凝練化育。王震《南豐集序》云:

        南豐先生以文章名天下久矣。異時齒發(fā)壯,志氣銳,其文章之慓鷙奔放,雄渾瑰偉,若三軍之朝氣,猛獸之抉怒,江湖之波濤,煙云之姿狀,一何奇也。方是時,先生自負要似劉向,不知以韓愈為何如爾。(37)載曾鞏:《曾鞏集》,81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

        可知曾鞏未嘗沒有奇崛的一面,他早期也學過韓愈的奇險遒勁,只是后來他刻意要與韓愈保持距離,再加上時代、個性、學養(yǎng)等的綜合作用,就多在陰柔美上下功夫了。況且韓愈也不全是奇險,韓也有猶夷白描之作,比如曾鞏的《庭木》就頗有取于韓愈的《病鴟》,穩(wěn)切有味。談詩論文,都要知人論世。劉熙載《藝概》說:“曾文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38)劉熙載:《藝概》,3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詩的優(yōu)柔韻度,是與其人的寬厚淳樸密不可分的。

        《秋懷》是古代詩人常作的題材,韓愈和曾鞏都有《秋懷》組詩,又都是五古。茲各拈一首:

        窗前兩好樹,眾葉光薿薿。秋風一拂披,策策鳴不已。微燈照空床,夜半偏入耳。愁憂無端來,感嘆成坐起。天明視顏色,與故不相似。羲和驅日月,疾急不可恃。浮生雖多涂,趨死惟一軌。胡為浪自苦,得酒且歡喜。(韓愈)(39)屈守元等主編:《韓愈全集校注》,364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流水寒更澹,虛窗深自明。褰帷遠鐘斷,擁褐晨香清。油然素心適,緬彼外物輕。因時固有應,在理復何營。隱幾公事退,卷書坐南榮。以茲遠塵垢,何異山中情?(曾鞏)

        兩廂比較,韓愈之作豪宕奇恣,曾鞏之作則儼潔優(yōu)柔,同題而風格差別甚大。劉熙載說:“昌黎文意思來得硬直,歐、曾來得柔婉。硬直見本領,柔婉正復見涵養(yǎng)也?!?40)劉熙載:《藝概》,3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雖是說文章,但用于韓、曾《秋懷》詩風格的評析,亦甚為妥帖。

        曾鞏的古體詩是有濟世之志的,多作于前期,顯示的是古文與古詩的參融交通,風格也剛柔兼?zhèn)?;而其近體,則更有優(yōu)柔深婉之韻致,多作于曾鞏晚年在各地州郡為官時期,此時更多以詩消遣的意味。曾鞏詩風的前后期轉變,跟他的摯友王安石甚為近似,頗堪玩味。后期的曾詩,徜徉山水,抒情遣懷,其中絕大部分是律絕,詩風顯示為一種復歸唐風的變化,特別是越州、齊州、福州等地之詩。如曾鞏的《城南二首》: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水滿橫塘雨過時,一番紅影雜花飛。送春無限情惆悵,身在天涯未得歸。

        白描的寫法,清婉的調子,鮮活的畫面,再加上一點淡淡的惆悵,真是雅麗精絕。這種優(yōu)柔韻度,又如風中蓮花,搖曳多姿,顯得清淡高雅。再看一首《西亭》:

        團扇頻揮到此亭,他鄉(xiāng)愁坐思冥冥??招弑芩谉o高節(jié),轉覺逢人惡獨醒。歲月淹留隨日老,乾坤狼狽幾時寧?欲知事事今何似,萬里波濤一點萍。

        宦游異鄉(xiāng),年華老去,加之國事不靖,不禁令人生出一種轉蓬之憂思。此詩傳遞的,是寂寞、徘徊、彷徨的情緒,而出之以沉郁的筆調和優(yōu)柔的韻度。

        五、曾鞏詩:宋詩中向被忽視的一環(huán)

        究竟什么樣的詩,可以作為典型宋詩的標本?蘇軾、黃庭堅被公認為是宋詩的最佳表現(xiàn)者。然則,除了蘇、黃,就沒有旁人嗎?

        在北宋文壇,曾鞏是以輔佐歐陽修變革北宋詩文的面貌形象出現(xiàn)的,他可稱為文壇盟主歐陽修麾下的一員大將。由于曾鞏深厚的古文素養(yǎng)和成就,其詩名不免為文名所掩。論宋詩,歐、王、蘇、黃,或為關鍵人物,或為一流大家,曾鞏側身其中,自難盡出頭地,但他比起后來的江西詩派中的諸多人物,還是不遑多讓的,甚至地位更為重要。曾鞏詩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頗具“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較好地實踐了韓愈以來的“以文為詩”,其精整凝練的散文化寫作,還在某種程度上糾正了北宋學韓的奇澀險怪,這是宋詩發(fā)展中的一股清流。曾鞏的一大好處,是絕對不以艱深掩飾淺陋,他就是要以溫厚常談示人。當然,此常談并非陳腐之談,這也與宋詩追求的平淡之美頗為貼近。

        清人陳訏嘗編《宋十五家詩》,向稱精審,其評曾鞏云:“南豐詩巉削遒潔,如孤峰天外,卓立萬仞,其氣格在少陵、昌黎之間”(41)陳訏:《宋十五家詩》,載顧廷龍主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10冊,33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如果做一個大膽的假設,曾鞏無文章之盛名,僅僅以其數(shù)百首詩傳世,他恐怕猶不失為北宋一重要詩家,至少放在諸多江西詩派成員之中,是毫無愧色的?;蛟S他不及歐陽修的開創(chuàng)之功,更難比王、蘇、黃的鮮明個性,但恰恰是他的平易精整和優(yōu)柔韻度,令其詩具有了一種標志性的特色,似乎可以說,相對中正平和的曾詩一出,更加證明了典型意義上宋詩的成立和成功。宋詩從歐、王到蘇、黃,一步步邁向高潮,而曾鞏側身其間,羽翼歐、王,接力蘇、黃,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輔佐作用。由此言之,曾鞏詩是宋詩的一個重要標本。

        過去,對于曾詩的影響力,似乎未能準確揭示。其實,“惟歐、曾平正,易于入手,故中材以下喜效之”(42)張文虎:《答劉恭甫書》,載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之南豐文鈔,3782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此話才是去皮見骨之論。在宋代,幾人人為詩,人人有集。曾詩作為典型宋詩,入手較易,臨摹起來,難度亦適中。曾鞏比起歐、王、蘇、黃,才力不逮,個性又木篤而欠玲瓏,所以詩文有時難免思緩冗軟。但世上又有幾人有蘇、黃之才?大量的是才力平庸之人,而曾鞏的創(chuàng)作正為蕓蕓眾生開示了法門,這也正是曾詩的獨特意義所在。清人姚瑩的一首論詩絕句云:“文掩詩名曾子固,論才合于亞歐王。南豐類稿從頭讀,遺恨何人比海棠?!?43)姚瑩著,黃季耕注:《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注》,43頁,合肥,黃山書社,1986。因此,把曾鞏放到宋詩發(fā)展的歷程中,上掛下聯(lián),把握脈絡,才能發(fā)掘出其詩的真正地位和價值。

        今之曾鞏研究,尤應重視和加強詩與文的貫通研究,單打一的詩或文研討,似難撓到癢處。陳衍云:“余嘗論古人詩文合一,其理相通。斷無真能詩而不能文、真能文而不能詩。自周公、孔子,以至李、杜、韓、柳、歐、蘇,孰是工于此而不工于彼者?”(44)陳衍:《石遺室詩話》,載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一),352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在古代,獨擅一體或兼工多體者都不乏其人。但唐宋以來,當詩、文、詞等主要文體日臻成熟后,文人兼擅多體者日益眾多。曾鞏同時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都是諸體兼工的杰出代表,難道處此“貫通”時代氛圍中的曾鞏,卻僅能文而不能詩?顯然不是。只不過曾鞏文隆而詩隱,格局更加獨特。正因為他的散文超一流,于是作為優(yōu)勢文體的散文,進一步影響到了其詩歌,令其詩歌的散文化、議論化更為顯著,更有特色。與此同時,他的詩在美學和面貌上,又與韓愈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體現(xiàn)為一種優(yōu)柔的風神韻度,具有清約謹嚴之美。

        當然,曾鞏詩并非沒有缺點。宋代朱熹云:“行文要緊健,有氣勢,鋒刃快利,忌軟弱寬緩。”方東樹由此聯(lián)系到宋詩,加以按斷:“按此宋歐、蘇、曾、王皆能之,然嫌太流易,不如漢、唐人厚重”(45)方東樹:《昭昧詹言》,2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其實,比起杜、韓的厚重,宋人確有流易之病,但是要說軟弱寬緩,恐怕在歐、蘇、曾、王數(shù)人中,曾鞏的表現(xiàn)略顯突出。這并非偶然,既是曾氏才力、個性使然,也系其有意為之,他要與韓愈保持一定距離。

        曾鞏深于經術,其文是儒者之文,其人有“真儒”之譽,早有定評。朱熹對曾鞏文章的屢次大力肯定,也引導了后來的理學家對曾鞏有好感,理學家作詩亦對曾鞏有所取法。朱熹說:“人要會作文章,須取一本西漢文,與韓文、歐陽文、南豐文?!?46)朱熹:《朱子語類》卷第一三九論文上,33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芍u價之高。朱熹又屢把曾鞏與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名家做比較,說道:

        韓文高。歐文可學。曾文一字挨一字,謹嚴,然太迫。(47)

        文字到歐、曾、蘇,道理到二程,方是暢。荊公文暗。(48)

        歐公文字敷腴溫潤。曾南豐文字又更峻潔,雖議論有淺近處,然卻平正好。到得東坡,便傷于巧,議論有不正當處。(49)朱熹:《朱子語類》卷第一三九論文上,3306、3309、330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朱熹看重的,就是曾鞏的精整、平易、質實,適宜闡發(fā)義理,甚至認為連王安石、蘇軾都有所不及??陀^講,曾鞏詩文的平和自然,簡而有法,理性冷靜,確是比較適宜載道的。那種靜穆的氣度、醇儒的面目,亦是很能得到理學家青睞的。朱熹對曾鞏的推重,自與其理學家的身份、學風有關。清人袁枚就認為:“曾文平純,如大軒駢骨,連綴不得斷,實開南宋理學一門?!?50)載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之南豐文鈔,4128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曾文之醇厚,開理學家之文,而理學家相應的會對曾詩有好感,也是順理成章的。概言之,平正優(yōu)柔的曾詩,足傳精微之義理,必達難顯之人情,適宜學問之體用。這又是曾鞏詩在另一方面影響力的體現(xiàn),也是其他宋詩大家所不具備的。

        曾鞏《明妃曲》之名句云:“但取當時能托意,不論何代有知音?!痹姷闹?,代不乏人。曾鞏未入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或屬不公。清人方東樹云:“惜乎世罕傳誦,遂令玄文處幽,不得與六一、介甫、山谷并耀。豈其(指曾鞏)文盛而詩晦,亦有命存耶?”(51)方東樹:《昭昧詹言》,1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大為感慨曾鞏文盛而詩晦,被遮掩了詩名和影響力,令人甚覺遺憾。清末民初的胡煥有《論西江詩派絕句十五首》,第一首就寫曾鞏,為南豐張目,詩云:“南豐才筆九州橫,坡語流傳欠定評。莫謂贛人情韻減,略嫌文字掩詩名。”(52)載郭紹虞等編:《萬首論詩絕句》,167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千年之后,在對宋詩的整體研究相對充分和深入的局面下,對于曾鞏的詩才能有恰如其分的論定。本文的結論是,作為詩人的曾鞏,其重要性有待進一步認識,重新審視曾鞏的詩歌,其詩既精整凝練,復具優(yōu)柔韻度,可以視為宋詩的典型標本。

        国产短视频精品区第一页|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女邻居的大乳中文字幕| 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 久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日韩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风韵犹存丰满熟妇大屁股啪啪|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韩国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 在线视频播放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国产av国片精品|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亚洲一区日韩无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本高清一级二级三级|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神|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