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4000)
第一,深刻把握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古時當各民族和政治力量受到外來力量壓迫時,國家涌現出許多愛國的英雄,如屈原、岳飛、文天祥等,他們的事跡為大學生報效國家、忠于祖國的責任行為提供了萬世不移的道德責任評價標準,彰顯出了在民族危亡前面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了,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將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教育中,將愛國主義作為大學生責任教育的主基調,才能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時代責任相融合,才能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1]。
第二,基于當今責任教育現狀而落實愛國主義主基調地位。社會成員隨社會進步而獨特性日漸顯現,個性不斷張揚,這就為新時期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責任要求。在理論層面,現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往往僅停留在概念上,沒有厚重的歷史情懷,加上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的盛行,弱化了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和政治認同感,甚至對歷史產生了曲解,難以讓學生精神世界自發(fā)產生責任意識指導實踐行動。在責任教育當中賦予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形成個人與國家情感的同頻共振的意識自覺,從歷史中汲取愛國情懷,把愛國情感化為社會實踐的動力,從而在努力建設祖國的實踐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第三,實現愛國主義精神的“線上線下”教育。毋庸置疑,當今我們能夠切實地體會到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大量原本存于“線下”的活動迅速移師“線上”,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app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教育行業(yè)需要作出正確的回應,通過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性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積極構建創(chuàng)新傳統思想文化的全媒體傳播格局,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教育的最大助力[2]。
第一,將“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充分運用。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大學生責任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對滋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極大的指導作用,而如何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大學生責任教育更是一個時代課題。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思政課程”這個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強調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結合“課程思政”對學生責任意識的滲透從而全方面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另一方面,需要靈活地將“思政課程”的內容革新、思政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要立足中國具體實踐,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進我們整個課程,讓理論生動地豐富教材、融入課堂、內化于學生的頭腦中[3]。
第二,以“課程思政”填充“思政課程”存在的邊界性問題。對于大學生責任教育,不可能僅靠其就能實現教育的全面性,必然要聯合其他途徑、借助其他學科的輔助,才能真正達到責任教育的最終目的。“思政課程”內容上更能體現出政治屬性,且突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科學性和真理性,導致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還要求其他學科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交叉,形成協同效應,發(fā)揮好高校課程結構齊步育人的作用和優(yōu)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同樣重視“課程思政”在大學生責任教育理論課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多渠道、深層次進行精神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愛國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教師隊伍培養(yǎng)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需求的“時代新人”[4]。
第三,全力發(fā)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雙向協同功能,需要黨和教師隊伍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家對加強思政課建設提出了的明確要求,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作出了重要部署,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能否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有直接影響。學校要實行既科學又嚴格的管理模式,學校領導要起帶頭作用,切身走進課堂,著力推進思政課建設和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政理論課的一體化課程,達成思政課建設的內涵式提升,把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互惠互補的作用,才能讓思政課堂煥發(fā)出新的生機[5]。
第一,大學生責任教育要“應勢而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教育技術的革新,學校教育也進入了“新媒體時代”,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意義,使大學生責任教育的開展不斷豐富多樣化、功能化和現代化。利用“新媒體”平臺,例如,微博、微信等盛行的信息傳播渠道對精神的宣傳,由于可以在一部手機上都可以通過這些渠道獲得最新最全的相關信息,這對于精神的傳播,無疑是非常便捷有效的。要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投入工作中,使其靈活起來,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同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融合,提高其吸引力和時代感。把握好“新媒體”的傳播屬性,實現“新媒體”與責任教育課的有機配合,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能適應當代學生的特殊性[6]。
第二,大學生責任教育要“因勢而動”。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波蕩起伏的國際環(huán)境下牢牢立足于世界舞臺,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敢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對傳統事物發(fā)出質疑和挑戰(zhàn)的精神,這是“因勢而動”的深刻闡釋,仍對新時代思政課的革新有深刻的影響。“新媒體”借著互聯網這一載體在近年發(fā)展勢頭正旺,各界人士將其捧為時代寵兒,加之手機的多功能與智能化使其人手一臺,更是讓人們更加依賴“新媒體”。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是從網上獲取,在宣傳工作中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要“因勢而動”,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7]。
第三,大學生責任教育要“順勢而為”?,F代教育當中,一些傳統教師應轉變“僅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筆和一個黑板便可實現教學任務”的舊觀念,勇敢跳出原有的“舒適區(qū)”,迎合時代“順勢而為”。在這方面,青年教師相較老教師顯然做得更好,這是因為青年教師在思想觀念上更加潮流、也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挑戰(zhàn)新事物,在思政理論教學過程中更偏愛于使用多媒體教學,結合多媒體的時效性、多樣性、便捷性等特征,主動適應課堂信息化要求,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更容易實現教學育人的目標。在如今的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須與互聯網發(fā)展大勢相順應,實現與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互補,利用互聯網下的新媒體的特點和優(yōu)勢,完成傳統的教學方式朝現代新式教學轉變,開創(chuàng)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新局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