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杭
(開封大學 體育教研部,河南 開封 475004)
體育課是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體魄、塑造優(yōu)秀人格的必修課。當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整體下滑,令人擔憂。究其原因,除受沉迷網(wǎng)絡和手機游戲、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外,一個重要的內(nèi)生性因素在于缺乏自主體育鍛煉意識、能力和行動。因此,體育教師不僅需要認真完成體育課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應在體育課及課外活動中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正確的指導和引領,培養(yǎng)學生熱愛運動的自覺性,促使他們樹立自主體育鍛煉的意識,提升自主鍛煉的能力,為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打下堅實基礎。
自主性是行為主體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動機、能力或特性,是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都涉及的論題,不同的領域賦予了這一論題不盡相同的內(nèi)涵。
行為主體包括生物個體、群體、組織等;“按自己意愿行事”包括自由表達意志,獨立作出決定,自行推進行動的進程等[1]?!度珖胀ǜ叩葘W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大學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是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2]。
根據(jù)相關概念的解釋以及對有關文獻的總結得出:自主體育鍛煉是指學生在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下,主動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和欣賞體育運動的意識,包括能夠掌握并采用科學的鍛煉方法,具備掌握運動技術并自主鍛煉的能力,還能對自身體育鍛煉效果進行準確評估,進而讓自主鍛煉成為一種能夠長期堅持的生活習慣。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10月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xiàn)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nèi)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yōu)秀率25%以上?!庇纱丝梢?,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主體育鍛煉意識,變被動安排為自覺自愿,對提升體育技能水平、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在“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大學體育課不僅要使學生學習掌握運動技能,還要通過體育課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體育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即僅僅在課堂上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把技術訓練和健康知識、課堂教學與課下輔導有機結合。
大學體育課的開展與教學硬件設施的水平有著密切關系。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當前各高校的體育教學硬件相比過去都有了長足發(fā)展,基本上都配備了塑膠跑道、室內(nèi)綜合運動館等相關設施,不僅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條件更優(yōu)越、選擇更豐富,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體育鍛煉意識,同時為體育教師能夠開展田徑、足籃排、乒乓球、健美操等多種專項教學以及進行課下輔導、組織比賽活動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相比過去已經(jīng)有了很大改善,教學計劃的實施和完成具備了更有利的條件,但是,從培養(yǎng)學生自主鍛煉意識和能力的角度看,在完成日常體育課教學計劃之后,體育教師的指導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依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主鍛煉積極性不強,科學體育鍛煉意識欠缺,科學鍛煉方法掌握不夠,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究其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加以分析。
1.教學目標存在局限,教學內(nèi)容不能與時俱進
客觀上講,當前體育教師對學生的教學還大多數(shù)停留在課堂普修課、專選課、選修課上。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也多是以體測達標、技術教學、基礎的身體素質練習為主,形式單一、枯燥,缺乏專門從傳授體育健康知識以及培養(yǎng)體育鍛煉意識角度來進行授課的認知,并且采取標準較為單一、方法較為粗放的教學,很少按照學生的不同技術水平進行分層教學,學生雖然在課堂上進行了身體鍛煉,但是僅限于被動去學習、復習、完成期末考試任務,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健康體育鍛煉意識,認識不到體育鍛煉對于其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性,對體育鍛煉缺乏興趣,不愿主動進行鍛煉,長期堅持更無從談起;或者在不了解自身條件,沒有掌握正確鍛煉方法的情況下盲目進行體育鍛煉,不僅成效不好,還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
2.學生當下所處環(huán)境對其自主體育鍛煉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接觸的體育項目更加多樣,部分來自城市地區(qū)的學生在初中和高中就開始進行體育專項課學習,運動技術水平相對較高,同時隨著手機應用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傳播,獲取體育健康知識和身體鍛煉方法的途徑也更加便捷多樣,但學生自主運動的內(nèi)在要求較低,對于健康知識和科學鍛煉方法或一知半解,或缺乏系統(tǒng)的認知,加上手機社交軟件陡增和對游戲、閑聊的貪戀,越來越多地擠占了以往學生課余進行體育運動的時間。
體育課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鍛煉意識的重要平臺,如果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注重技術教學和體質測評而沒有合適的激勵引導,反而會使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不足,轉而進一步沉迷網(wǎng)絡游戲,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都無法保證,樹立自主體育鍛煉意識和開展相應鍛煉實踐更無法實現(xiàn)。所以,體育教師不能僅僅止于課堂的技術動作教學,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學生的課上課下乃至生活、心理方面進行全方位了解和引導。
3.難以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現(xiàn)在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師授課任務較重,在體育課之外時間有限,有組織地指導學生自主鍛煉存在困難,加上學校缺乏相應的核算方案和激勵機制,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課下指導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教師在學期開始前,應根據(jù)學前體測或高中檔案資料,對所在班級學生體質情況進行初步了解,包括學生的身高、體重、基本的速度、耐力水平等,以此為依據(jù)制訂教學計劃,確保大部分學生有能力完成所學的體育課內(nèi)容。
應以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為首要目標。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基本運動水平的情況下進行技術教學,簡化技術教學結構,簡潔明了講解技術內(nèi)容,適當降低難度,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掌握基本技術要領,并給予其充分練習時間;改善教學方式,多采用“啟發(fā)式”“互幫式”等教學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影響,共同進步[4]。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對學生進行鼓勵,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成就感,從而對體育鍛煉產(chǎn)生興趣。
體育教師不僅要在技術課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還應該注重理論課的學習,每學期的教學中應該增加體育健康方面的理論知識學習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以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需求為切入點,向學生普及正確的鍛煉知識,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意識到身體健康對其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性,切實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堅持進行體育鍛煉。
在進行期末考試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僅要進行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水平的考核,還要重視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練習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改變過去單一的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定的標準,充分做到以人為本,調(diào)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完成學校體育課學習后對體育鍛煉依然保持濃厚的興趣。
國家衛(wèi)計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0部門于2016年11月18日發(fā)布《關于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基本在我國普及,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將要比2015年降低10%,確保學生校內(nèi)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大學生體育課上課次數(shù)一般是每周1~2節(jié),如果僅僅依靠體育課是無法滿足學生鍛煉需求的。在體育技術和理論課上,體育教師主要是教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正確技術,而學生在課下是否主動踐行所學內(nèi)容則是培養(yǎng)其自主體育鍛煉意識的關鍵。過去,體育教師多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學、檢查,缺乏對學生課下練習情況的了解以及體育鍛煉興趣的培養(yǎng)。因此,體育教師應該主動對學生的課下體育活動進行指導、監(jiān)測、激勵,促使其在校期間能夠盡快形成自主體育鍛煉意識,為將來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應主動與學校內(nèi)部的體育社團進行交流,定期舉辦校內(nèi)或學校之間的體育比賽、集體活動,如球類比賽、騎行、長跑、定向越野等,并提供專業(yè)指導,吸引學生參與。而學校之間通過長時間的交流,每年定期舉行相關比賽,如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賽艇比賽,形成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賽事,能夠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愛校意識,提升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前,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基本普及,雖然許多學生沉迷手機而忽視了體育鍛煉,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使得教師能夠在課下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例如: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的手機運動應用,如微信群交流、每日走路步數(shù)、跑步打卡等,對學生的課外鍛煉情況進行監(jiān)測指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反饋,并作為課外體育鍛煉成績計入期末成績考核,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夠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并互相監(jiān)督激勵,培養(yǎng)學生自主鍛煉的意識。
除正常的課堂教學評估外,學校應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機制給予主動開展課下指導的教師以表彰和鼓勵。例如:構建和執(zhí)行課下指導社團和班級學生鍛煉的學時計算、津貼補助、評優(yōu)評先評職優(yōu)先等制度,激勵體育教師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鍛煉,為增強學生體質做出更大的貢獻。
大學生自主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yǎng)關乎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培養(yǎng)過程中,體育教師無疑起著關鍵作用,如何讓學生對體育鍛煉產(chǎn)生興趣,并養(yǎng)成長期堅持的習慣,是體育教師的核心任務。在當前的新環(huán)境下,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術和健康知識,還要主動在課下與學生互動交流,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快速便捷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鼓勵指導,最終切實貫徹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目標,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