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鋼 曹姬倩蕊
(陜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陜西·西安 710021)
2019 年10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fā)布《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指出,高校要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堅決取消畢業(yè)前補考等“清考”行為,嚴把畢業(yè)出口關。這對于高校學習困難學生(簡稱“學困生”)來說,無疑更是增添了心理負擔?!皩W困生”的教育管理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已成為普通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嘗試從“學困生”的心理成因入手構建符合大學生心理成長規(guī)律的幫扶路徑。
為深化對高?!皩W困生”心理現狀的認識,我們以陜西某省屬高校全校學分績點2.0 以下(該校本科生畢業(yè)要求學分績點達到2.0)的學生為樣本,設計并發(fā)放《高校“學困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進行調研。最終,發(fā)放和回收有效問卷963 份,從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四個層面調研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tài),著重關注學生在大學期間心理變化的歷程和原因,從主、客觀兩個視角呈現心理現狀和意識歸屬。
(1)高?!皩W困生”的心理現狀。調查顯示,高?!皩W困生”個體層面存在幾個方面的心理特點:一是對于學習的認知不足,學習態(tài)度不端。有83.0%的“學困生”存在“60 分萬歲”的思想;有37.0%的“學困生”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極端認識??梢?,社會思潮多樣化嚴重影響到在校大學生的心理認知。二是情緒問題突出,自我評價較低。高達85.4%的“學困生”表示上課難以靜心聽講,經常出現無思維狀態(tài);56.0%的學習困難學生表示面對考試感到焦慮,沒有信心。表明大學生在情緒管理方面缺乏專業(yè)的引導。三是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律能力。44.2%的“學困生”表示經受不住網絡的誘惑,每天玩手機時間高達3-4 小時,10.6%的“學困生”甚至達到5-6 小時??梢姡W絡環(huán)境“雙刃劍”的效應失去平衡。四是學習行為怠慢,沒有良好學習習慣。82.0%的“學困生”表示沒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93.4%的“學困生”存在“平時懶懶散散,考前緊抱佛腳”的行為。
(2)高?!皩W困生”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結合調研結果,我們發(fā)現家庭、社會、學校等多方的綜合影響造成了大學生不良心理的形成,進而影響到學生學業(yè)。家庭方面,家庭氛圍、家庭經濟條件、父母文化水平和教育方式對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人格塑造和行為養(yǎng)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及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達72.2%的“學困生”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知之甚少,62.3%的“學困生”家長因自身文化層次缺乏對學生的教育引導。社會方面,拜金和享樂主義、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風以及不正當的網絡使用導致當今大學生整體浮躁、面臨誘惑較多,難以集中心思于學習,88.8%的“學困生”承認網絡上的負面內容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心態(tài)有影響;“佛系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方面產生巨大影響,75.3%的“學困生”表現出物質豐富年代“不爭不搶、不求輸贏、開心就好”的人生態(tài)度。學校層面,高校評價體系的具體指標讓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呈上升趨勢;國家倡導的立德樹人缺乏專業(yè)培訓以及難以量化考核等實際情況,都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要,更是無從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8.6%的“學困生”表示在大學里存在學習難以適應的情況,76.1%的“學困生”表示高中會主動向老師請教問題,但是在大學不會選擇這種方式,與教師有距離感。
認知、情感與意志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也是構成人高級行為的三個基本要素,“行”是在“知”“情”“意”基礎上的實踐邏輯或自然狀態(tài),是主觀意識的客觀表象。要想實現“學困生”幫扶的應然屬性,就需要遵循人思想變化的心理歷程,把握知行合一的辯證關系,才能建構幫扶的基本路徑。
“知”,即認識、認知,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系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tǒng),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jié)作用。認知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認知是情感、意志和行為產生的前提要素,改變學生對學習的錯誤認知是心理幫扶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情”,即情感、情緒,是人類主體對于客觀事物的價值關系的一種主觀反映,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缎睦韺W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于個體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tài)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tài)度體驗。不同的認知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映,不同的情緒體驗又會反作用于認知,影響個體對事物的感知和態(tài)度。因此“學困生”心理幫扶要在轉變錯誤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正確認識,達到情感認同,這就需要幫扶者以同理心“注入情感”,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學生內心,引起情緒上的變化。
“意”,即意志、意志力,心理學將意志定義為自覺的確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人的意志力表現了人在活動中所特有的自覺目的性與選擇性,表現了人的價值定向判斷,體現了基于人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而產生的自覺性。積極的情感激發(fā)和鼓舞人的意志,消極的情感阻礙人的意志,意志會受到情緒的影響,也能對情緒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意志力的培養(yǎng)是在認知和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主觀上產生內在動力并自愿定制目標和實施辦法,由被動接受變主動思考,這在“學困生”心理幫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行”,即行動、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是“知”“情”“意”的外在綜合表現。宋代儒學大師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敝淖罱K目的和歸宿在于行,行動是情感形成和意識轉變的基礎,也是主觀能動性的保障。所以“學困生”的行為幫扶在心理幫扶中也不可或缺。錘煉意志也要從行動開始,在行動中以行育情,越行動情感就越深,意志就越堅定從而形成自覺行為。
高?!皩W困生”的心理幫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堅持“扶困先扶志”的核心理念,準確把握高?!皩W困生”心理軌跡的邏輯關系和內在聯(lián)系,進而針對心理問題癥結,運用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教育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從遵循個體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入手對“學困生”的心理認知和外在行為的形成過程進行分解,讓“學困生”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于學業(yè)和責任擔當的認識,進而實現思想和行為的重塑,最終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1)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相結合,矯正錯誤認知。高?!皩W困生”常常存在一些錯誤認知,例如,他們將失敗歸因于沒有天分或是能力不足,把成功歸因于運氣,他們常常伴有負向思維,內心持續(xù)否定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因此,高校教育者可以運用心理學中的認知療法,通過談心談話、心理團體輔導等活動形式,逐步引導“學困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知,并鼓勵其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學會用積極的表述來代替消極表述,逐步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鑄就正確的認知。除此之外,結合“學困生”實際,舉辦主題鮮明、針對性強的班會、講座、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正確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有效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內化于心,構建正向的學習認識和合理的學習目標,讓“學困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其積極的態(tài)度。
(2)賞識教育和科學指導相結合,增強情感認同。教育者首先要調節(jié)和和控制好自身的情感,針對“學困生”個人開展一對一深入談心談話,結合“學困生”個人實際給予充分的學業(yè)指導意見,同時積極聯(lián)系學生家長,從家庭的層面給予“學困生”關懷以及鼓勵,構筑教育合力。針對“學困生”群體,要科學設計和搭建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涵蓋理想信念、感恩德育、責任擔當、學業(yè)指導、興趣提升等多個方面,引導體驗人生和學習的價值、意義,幫助他們感受當前的美好生活,并及時肯定“學困生”的優(yōu)點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激發(fā)出他們自身的情感,并通過系列活動不斷正向強化,增強情感厚度,使他們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求知心態(tài),讓情感成為磨礪學生品格和意志的驅動力。
(3)懲戒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錘煉意志韌度。在“學困生”的心理幫扶過程中,意志力培養(yǎng)是核心。要讓學生情感升華并及時借助意識增強表現出來,進而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和感受,形成長期、穩(wěn)固的良性閉環(huán)。高校教育者要將懲戒教育融入意志力培養(yǎng)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當中,用實踐實現學生意志與行動的統(tǒng)一,幫助“學困生”實現自我轉變。既要安排早讀、晚自習、集中輔導等“學困生”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的任務,也要科學設計和開展一些磨煉意志的文體活動和實踐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從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力量。同時,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總結經驗,通過實踐行為帶來的快樂,激起再實踐的興趣。對于必選項目不能夠按時完成的學生,要建立懲戒機制,從心理上和思想上引導學生認識問題,使其產生敬畏感。適度的懲戒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讓“學困生”從他律逐步轉向自律,不斷錘煉意志的韌度。
(4)“知”“情”“意”和諧統(tǒng)一,鑄就良好行為習慣。是否付諸行為是“學困生”能否真正實現轉化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決定著心理幫扶的效果。因此,高校教育者要運用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和管理舉措,例如興趣探索、學習打卡、定期讀書分享、導師沙龍等形式豐富的活動,增加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環(huán)節(jié)促進高校“學困生”養(yǎng)成熱愛閱讀、勤于思考、虛心請教等良好行為習慣,通過行為的不斷強化,反作用于“知、情、意”,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同時通過“學困生”轉化前后的心理測評和行為變化測評進行對比,提高學生的自我接納和主觀認同,進而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并外化為自覺行動,最終實現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