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佳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59)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是由多種不同教學方法集合而成,從結構上來看,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涵蓋兩方面內容。
第一個方面是線上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線上教學模式具有很多優(yōu)勢,不僅能夠打破教學活動在空間以及時間上的制約,同時還可以豐富課堂形式,通過融入視頻、圖片、動畫演示以及三維模型等元素,降低課程難度,便于學生們進行理解。
第二個方面是面對面教學。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支持下,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中較為明顯的一種轉變就是教學性質的改變。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在混合教學模式中,面對面教學轉變?yōu)樵诮處煹囊龑拢瑢W生們嘗試利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鍛煉了其實踐能力,一舉兩得。
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混合教育呈現(xiàn)出迅猛發(fā)展的趨勢,并已經(jīng)在各大高校得到了大規(guī)模普及,各大學也不斷引入新的信息技術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有效性。與中小學相比,高校的教學任務更為復雜,不僅要負責教授學生們文化課以及專業(yè)技能,還要鍛煉學生們的實踐經(jīng)驗,提升學生們的競爭力。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這一點上力有未逮,因此需要使用混合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能力。
在混合教學法框架中,教師的“引領者”身份得到更清晰的體現(xiàn),學習活動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這種方式避免出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被動接受知識”現(xiàn)象,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觀積極性,將學習態(tài)度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支持下,混合教學模式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在充分肯定混合教學模式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清晰地意識到這種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教學觀念過于陳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盎ヂ?lián)網(wǎng)+”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融合,是教學模式優(yōu)化的一個重要方向,而想要推動二者的融合,先要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需要統(tǒng)一思想,充分意識到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對于教學工作的積極作用。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教師以及學校領導對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還存在偏見,認為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會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節(jié)奏,并對正常教學秩序產生沖擊。在這種保守觀念的影響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工作始終徘徊在起步階段,浪費了大量教育資源。
語言教學工作的基礎任務是向學生們講解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等,同時培養(yǎng)學生們口語能力以及書寫能力。在完成這些基礎教學目標之后,要對更深層次的目標進行探索,而更深層次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人文素養(yǎng),讓其可以快速融入國外生活中。而利用國情學課堂教學活動,一方面向學生們傳授語言知識,另一方面帶領學生們了解異國他鄉(xiāng)的地理、文化、政治、經(jīng)濟、哲學、民俗等知識,提升學生們的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國情學是近些年才流行的一門課程,在傳統(tǒng)教學體系中,國情學與語言學之間沒有什么關聯(lián),從分類上來看,國情學屬于社會類學科,而語言學屬于語言類學科。實際上,國情知識與語言知識之間存在著緊密關聯(lián),可以將語言學看作是國情學的一個媒介,而國情學則是語言學的深層次內容。[1]這是語言國情學形成的先決條件,該學科的出現(xiàn),將語言學與國情學在深層次的聯(lián)系,以學科的方式固定下來,通過學習國情來深入了解語言結構與運用規(guī)則,通過學習語言學加深對于國情的了解,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外語教學通常會將教學體系分為四個部分:語法、詞匯、修辭、語音。通過對這四個方面的學習,掌握語言的基本用法,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學生們不了解語言與國情的差異,特別是對于相似的語法,只能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其進行解釋,造成“只知其字、不知其意”的局面,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而通過語言國情學科的學習,可以加深對于外國文化的理解,嘗試以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來解釋語義語法,減輕語言學習壓力。此外,還能夠幫助學生們領略外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其主動探索語言知識的欲望,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目前,俄羅斯國情教科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俄語水平和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充分考慮。俄語專業(yè)語言國情學一般是在大學2 年級或者大學3 年級開始學習,在這一時期內,學生通常還沒有完成語法學習,如果貿然接觸具有一定難度的國情知識,例如外國文化、歷史、地理知識,容易讓學生們產生挫敗感,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減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網(wǎng)絡上了解有關俄羅斯國情的各種信息,并且依據(jù)學生們的俄語水平,對教科書以及讀本進行優(yōu)化。[2]例如,對于大學二年級學生俄語國情教學科目來說,可以設置一些相對簡單而有趣的主題:俄羅斯城市介紹,俄羅斯著名河流,俄羅斯皇帝歷史等,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大學生們逐漸接受國情知識,減少學生們對語言國情教學的抵觸情緒。在混合教學模式框架下,線上教學與面對面教學之間的界限較為模糊,為了避免二者的沖突,在編撰教材的時候,應該在教材中給予教師以及學生一些提示,以模塊的方式將線上教學內容與面對面教學內容進行區(qū)分。
在傳統(tǒng)教學框架中,語言國情學教師的設置較為刻板,以文字記錄為主,搭配一些插圖。這種形式的教材雖然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但是內容形式非??菰铮椅淖峙c圖片能夠承載的知識信息量有限,影響課本教學質量。此類型的課本與大學生的學習節(jié)奏不符,當代大學生在信息化技術的伴隨下逐漸長大,已經(jīng)形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習慣于在網(wǎng)絡上進行學習與工作。作為教師,要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在進行語言國情科目教學工作的時候,從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將教學活動與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進行深度融合。[3]首先,教師需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們營造一個更為豐富的教學情景,對大學生的聽覺、視覺進行充分刺激,提升學生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沉浸感,讓知識的導入變得更加自然。其次,教師要對課本知識進行擴充,以語言國情學課本為框架,填充大量擴展性知識,拓展知識以視頻介紹或者3D 模型介紹為主,讓學生們能夠以更為直觀的方式,體驗外國自然、文化魅力。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信息平臺,在課后與學生們進行交流,或者向學生們推薦一些好的語言國情學資料,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從微觀層面來看,語言國情學涵蓋了兩個大的內容,第一部分是“語言學”,第二部分是“國情學”,而國情學內容是本門課程的核心,語言教學是學生們了解國情學知識的一個途徑。在明確了這一點之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要緊緊圍繞“國情”來添加內容,將語言學與社會學進行融合,并且在二者之間尋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稍稍側重于國情學知識的講解,例如介紹語法運用方式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一些帶有國情學背景例子,讓大學生們在訓練語法過程中,也能受到國情學知識的熏陶。[4]此外,在為大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的時候,也要側重于推薦一些介紹國情方面的書籍,比如《葉卡特琳娜二世傳》《蘇聯(lián)史論》以及《俄羅斯社會思想史》等,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豐富學生們對于俄羅斯國情的了解。在混合教學模式中,課外書籍的推薦以及分享可以在線上教學活動中進行,而面對面教學時間內,還是以介紹課本知識為主。這樣的編排方式充分發(fā)揮了線上教學與面對面教學模式各自的優(yōu)勢,提升教學效率。
在新時代背景下,想要學好外語,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了解其他國家的國情,通過對國情知識的學習,提升對于外語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們更為深入地了解詞匯以及語法的形成原理。對于俄語專業(yè)教學工作者而言,需要對語言國情科目的教學工作給予足夠重視,通過將闡述國情作為核心、巧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及以“差異化”原則編撰教材等方式,全面提升俄語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