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務職業(yè)學院 王 超
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一定是依靠一流的教學質量搭建起來的,而要想有一流的教學質量,那么頂尖的教師團隊則是必不可少的。認清這一基本理念然后將目光放長遠,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其重要程度甚至遠超教育方面的硬件要求。我國教師隊伍整體來說還是年輕人居多,年輕教師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磨煉課堂教學的完成度上;而少數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中年教師,雖然比年輕教師更有教學經驗,但也尚未升華到更高的層次,成為教師行業(yè)的標桿,因此各專業(yè)、各學科就存在一個共同的尷尬現象——缺乏骨干教師。要想完成教育教學改革,那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這就需要教師對于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專注于教學工作。
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無論是培養(yǎng)目標還是課程結構、教學渠道,都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甚至會限制學生個性發(fā)展。那么為了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就要求教師打破舊有的教育教學框架。如果教師團隊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一直在傳統(tǒng)的水平上打轉,那么教育教學改革就無從談起。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摸索實踐出新的教學體系、方法,是必須克服的難題。
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是將知識整個“打包”好,然后再一股腦灌輸給學生。因材施教更多只是美好的口號,現實教育教學中基本實現不了,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滿足不了對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究其根本:一是教育教學觀念的落后。我國舊有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更重視知識的儲備量與覆蓋面,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以傳授現有的知識為主,側重點是對固有知識的傳承而非開拓創(chuàng)新。如果不徹底改變這種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只會變成一句口號。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只會被甩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勢后面,落后于其他國家。二是教學內容刻板重復。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中,很多知識都是停滯不前的,照本宣科地傳授既不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無法與實際生活產生聯系,更別說反映社會現實情況了,這樣的刻板教學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看來,簡直毫無意義。
一支富有教學經驗、精益求精、銳意進取且能夠適應新形勢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有利保證,也是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思想觀念、知識素質、教學水平等對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yǎng)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了實現加強教師隊伍教育水平的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鼓勵教師提升個人學歷,受教育的高度可以開闊一個人的思維廣度,并且積淀學識深度,這對適應新形勢非常有利,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更快速地接受新生事物,不至于被束縛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中,與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脫節(jié)。繼續(xù)教育也有助于教師更從容地面對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因為教師本身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中,能夠更加敏銳地感知教育改革的意義和趨勢。為了應對教師團隊中大部分都是年輕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相對比較薄弱這種“斷層”現象,校方應想辦法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組織“新”教師與“老”教師互幫互助,“新”教師可以幫助“老”教師更快速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變動;“老”教師則將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傳授給“新”教師,這樣亦師亦友既能使整個教師團隊更加友愛團結,也能加速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改革的腳步,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教學改革給教師日常授課帶來的影響。推行“新老教師互幫互帶”、啟動“名師工程”,大力提倡教師不斷精進自身業(yè)務水平,培養(yǎng)越來越多的名師與學科帶頭人,從而更好地應對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當今社會,互聯網的普遍應用使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簡單便捷,教師可以善用這一點,將日常課堂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在一起,打造高科技課堂,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使知識的講授不再拘泥于枯燥乏味的書本,而是通過互聯網打開一扇嶄新的大門,以知識為橋梁,將學生帶入更廣闊的世界中。拓寬知識渠道的來源,讓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框架,在互聯網的幫助下,知識結構、課程模式不再受限。比如各學校開始廣泛應用微課、慕課等網絡教學平臺,就打破了日常教學課堂在時間、空間上的束縛。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打造高科技課堂。
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主導者,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則更多以學生為主,將課堂的主導權交到學生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將側重點放到把控課堂節(jié)奏上。這樣一來,日常課堂教學模式將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填鴨教育”,學生從自身的學識程度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出發(fā),以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切入,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同時,秉承著實踐出真知的理念,日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自然而然帶動起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從而實現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目的,一舉多得。課下教師也可以積極組織學生組建各種興趣小組,進行研究活動。通過興趣小組,以更有趣、放松的方式鞏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且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發(fā)揮和發(fā)展,為社會輸出更為多元化的高新人才。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各學校的教育教學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必須順應形勢發(fā)展、把握時代的機遇,克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重困難,與時俱進。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國家不斷輸送適應新形勢的高新科技人才,才能保證國家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