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芹 武鵬鵬
三陰性乳腺癌是指癌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檢查3項,即原癌基因Her-2、孕激素受體(PR)、雌激素受體(ER)均顯示陰性[1]。該病出現(xiàn)的早期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無痛性小硬塊、乳房皮膚改變、乳頭分泌淡黃色、棕色或血性液體。三陰性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生物學行為以及臨床病理特征,其惡性程度更高,預后相比其他類型的乳腺癌差,且遠處轉移風險較高,可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率降低[2]。由于三陰性乳腺癌無針對性的靶點治療,只能依賴于放化療,但由于放化療方式治療不良反應較大,治療效果受到限制,因此中醫(yī)治療在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3]。本研究對術后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使用黃芪解毒湯持續(xù)治療,對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復發(fā)轉移率及生活質量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3月—2018年5月在本院實施手術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86例,根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分為2組,各43例。對照組年齡28~72歲,平均(54.51±3.42)歲;體質量54~71 kg,平均體質量(64.71±3.28)kg;肺部轉移19例,肝部轉移18例,肝肺部均轉移6例;1個轉移病灶14例,2個轉移病灶22例,≥3個轉移病灶7例。觀察組年齡26~73歲,平均(55.12±2.81)歲;體質量55~69 kg,平均體質量(65.14±2.83)kg;肺部轉移21例,肝部轉移17例,肝肺部均轉移5例;1個轉移病灶17例,2個轉移病灶20例,≥3個以上轉移病灶6例。2組基線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實用腫瘤內(nèi)科學》[4]中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脾氣虛證,主癥:納少、腹脹、肢體倦??;次癥: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苔薄,脈緩弱,且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免疫組化顯示均為陰性。排除標準:1)腦部轉移者;2)無內(nèi)臟轉移者;3)單純行腫瘤病灶切除者;4)腦部疾病或精神異常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TC方案,多西他賽(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20543,規(guī)格0.5 ml:20 mg)使用劑量為60 mg/m2,1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環(huán)磷酰胺(瀚暉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93393,規(guī)格:0.5 g)劑量標準為4 mg/kg,靜脈滴注,1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組患者聯(lián)合使用黃芪解毒湯,為免煎顆粒劑,由江陰天江藥業(yè)公司生產(chǎn),方藥組成:黃芪30 g,白術12 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薏苡仁各30 g,女貞子、龍葵、太子參、玄參各15 g,茯苓、浙貝母、山慈菇、麥冬、甘草各6 g。臨床隨癥加減:納少便溏甚者,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炒山藥;腹脹、浮腫者,加澤瀉、枳實、厚樸。溫開水沖服,2次/d,早晚各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1)對比2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2)對比2組患者復發(fā)轉移率;3)對比2組患者生活質量,采取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KPS評分提升≥10分為改善,KPS評分無明顯變化為穩(wěn)定,KPS評分降低≥10分為下降。
1.5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完全緩解:病灶消失,且無新病灶產(chǎn)生,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病灶減小≥30%,無新病灶產(chǎn)生,維持4周以上;穩(wěn)定:病灶增大≤20%或減小<30%,病情4周內(nèi)無變化;病情進展:病灶增長>20%。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例,%)
2.2 復發(fā)轉移率觀察組患者復發(fā)轉移率(11.63%)較對照組(32.56%)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觀察組生活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復發(fā)轉移率對比 (例,%)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例,%)
手術、放化療是臨床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主要方式,單一的采取化療治療無法提供穩(wěn)定確切的臨床效果,且對患者的病情控制能力較差,易出現(xiàn)轉移,且由于該病無針對性的靶點治療,致使治療效果不夠理想[6]。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TC治療方案,其中多西他賽是通過干擾細胞的分裂過程、阻礙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達到促進癌細胞凋亡的目的;環(huán)磷酰胺為烷化劑類抗腫瘤藥,主要通過破壞腫瘤細胞DNA的結構進而導致細胞死亡[7]。但由于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經(jīng)術后化療使其耐受性降低,不利于患者生存周期延長,治療效果存在局限性。乳腺癌在中醫(yī)學中屬“乳巖”“乳石癰”范疇,因肝脾兩傷,而致氣血凝結,因臟腑功能失調,致痰氣瘀阻乳絡,引發(fā)乳石癰。本次觀察組患者聯(lián)合使用的黃芪解毒湯為中藥制劑,其中黃芪具有托毒生肌、升陽舉陷、健脾補中、益衛(wèi)固表的功效,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可清熱解毒、消腫利尿,薏苡仁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女貞子補益肝腎、清虛熱,龍葵可散瘀消腫、清熱解毒,太子參可補脾肺之氣、養(yǎng)陰生津,玄參具有清熱生津、滋陰潤燥功效,茯苓可寧心安神、健脾滲濕,浙貝母、山慈菇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功效,甘草為調和諸藥,發(fā)揮諸藥不同功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復發(fā)轉移率較對照組低,提示中藥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穩(wěn)定病情,中藥治療的優(yōu)勢在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力,且不良反應小,效果持續(xù)時間長,有效降低了復發(fā)轉移率,使患者生存期得到延長,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術后使用黃芪解毒湯治療,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及生活質量,并降低復發(fā)轉移比例,效果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