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宏
《風土什志》①因抗戰(zhàn)時局多艱,紙張緊缺?!讹L士什志》為節(jié)省紙張,每期中的“這一期”內(nèi)容或在目錄頁的下面,或與廣告并存一頁。故此欄目基本都沒有標注頁碼。是由李劼人抗戰(zhàn)時期創(chuàng)刊的一種關涉全球風土人情的同人雜志。在出版的共三卷14 期中,每期都設置了“這一期”欄目。它既代表主編和編者的同人編輯思想和理念,同時也代表整個刊物的思想傾向和編輯方針,大都以“編余”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李劼人在創(chuàng)刊號的《發(fā)刊旨趣》中,首先闡明了雜志的宗旨,即“研究各地人生社會既往與現(xiàn)實的人文地理及地理知識,收集各方風土人情資料,作詳確廣泛的調(diào)查報告,且客觀的描述當時社會環(huán)境,闡述其衍變等歷史與地理的因果關系,作現(xiàn)實問題之參考?!蹦康氖恰耙约釗P清的態(tài)度,加以闡揚和改進,藉此增進民族間的友誼?!保?]雅俗共賞,態(tài)度謙遜。雜志經(jīng)過十個月籌備,三個月印刷,才得以與讀者見面。本文通過對“這一期”內(nèi)容進行梳理,管窺雜志編撰同人如何始終秉持創(chuàng)刊宗旨來刊載各種體裁和類型的文章,探究編撰同人的編輯理念及齊心合力,共同運作的編輯模式。
“這一期”中簡介作者與登載文章,為讓讀者了解概況。這些作者大多是當時比較著名的專家和學者。有的在西部高校工作,有的在其他部門工作,有的是駐外大使,專門考察國外的風土人情。文章內(nèi)容五花八門,形式豐富多樣,范圍遍及國內(nèi)外,可謂開闊了讀者閱讀視野。
在“這一期”中,編者強調(diào)本雜志關涉“風土人情”,所要登載的文章題材范圍廣泛,取材國內(nèi)外,并以中國事務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同時表明雜志的志向,即不斷擴展范圍和制定戰(zhàn)后發(fā)展計劃。
(1)內(nèi)容重實證,以實地調(diào)查為主,力求包羅萬象。在一卷1 期中,編者表明了登載“這期文章,十之八九為實地調(diào)查,都是作者們辛勞的結晶”[2]的實證性性質(zhì)。之后,編者再次強調(diào):“《風土》的內(nèi)容,應該是包括天地間所有的事物;但在選取文稿的時候,不得不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談天地間所有事物的文章,也應該以合乎‘風土人情’為主,所以我們的刊物包括:民俗學,歷史學,地理學,生物學,社會學,以及美術等學的刊物,而綴以生動趣味的文筆。”[3]雜志內(nèi)容多種多樣,橫跨多學科。在此基礎上,對于內(nèi)容再一次重申:“這一期的內(nèi)容,已較前大為嚴整,但我們一點也不以為自滿,希望讀者和作者不客氣的予以指示。關于內(nèi)容方面,風土接觸的方面太多,幾乎每一事物,都有風土的意味,而我們的刊物所包含的內(nèi)容,幾僅十分之二三?!@對于中國,以至于世界的文化,不無裨益的。”[4]意味濃厚,表明雜志的性質(zhì)與內(nèi)容。
(2)取材范圍廣,以中國事務為主,且不斷改進與拓展。關于雜志的取材特點,編者這樣表明:“這一期的取材,有兩個特點:一是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文章,可以表示本志取材的方向;二是除了鸚鵡夜譚以外,有兩篇介紹西洋的東西,這可以說明本志取材的范圍是世界性的,不過仍以中國的事物為主要研究的對象?!保?]關于雜志在戰(zhàn)后的發(fā)展計劃及擴展范圍,編者談到:“風土在戰(zhàn)后,第一個需要極切解決的是印刷問題,我們希望能自行印刷,而且有更精美的印刷,達到‘文圖并茂’的理想。第二是廣泛收集各種風土人情的資料,如果可能,還打算拍攝系統(tǒng)的風土影片。第三是舉辦各種風物圖片、物品展覽,更希望在名地作旅行展覽。第四是編印叢刊,并介紹中外的風土人情,作一種世界文化交流的工作。若果需要,我們還愿意編印中小學的風土的輔助教材。”而風土的主旨,仍然不變。“我們希望它成為學術性、研究性,而又一般性的讀物?!保?]這個戰(zhàn)后計劃很有創(chuàng)建性,注重與世界文化交流?!拔覀儗雌谶x載各種各式的文章,盡量伸大范圍,讓讀者知道,我們的選材是多方面的。”[5]編者提出要盡量拓寬登載內(nèi)容的范圍。從上述梳理中,可見雜志在這些方面的同人編輯理念始終如一。
在每期的“這一期”中,編者幾乎都對所登載文章及作者作以介紹。有的作者同時也是編者,有的是熟悉的朋友,有的是特約撰稿人。他們大都是學界名人,學術大家。同人圈子色彩非常明顯,呈現(xiàn)出具有同人運作的性質(zhì)和特點。
(1)編撰同人合作共贏,共同策劃稿源,或向有名望大家特約撰稿。《風土什志》從主筆、策劃、編輯、發(fā)行等工作,都以同人為主體。同人能夠相互信任和支持,是因為同人之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學觀念和價值立場。從“這一期”作者介紹中,足以看出這種同人運作性質(zhì)。同時,也讓讀者了解到這些文壇大家、學者和他們發(fā)表的成果。
在一卷2-3合期中,因篇幅原因,編者只介紹四位作者和學者:“李劼人先生是文壇老將,以寫四川歷史小說聞名于世,郭沫若先生曾譽為‘東方大仲馬’,所作《大波》《死水微瀾》等書,久已膾炙人口。李安宅先生現(xiàn)長燕大社會系。李先生在當時應該是非常有名的民俗學、人類學專家……。樂恕人先生現(xiàn)在路透社服務。陳志良先生是《說文月刊》的撰述人,對于民俗學有深刻的研究。”[6]在一卷5 期中,編者先介紹刊登的敦煌藝文以及李劼人等眾多大家?!斑@期所載敦煌藝文雖不多,卻都是精湛之作,我們應特別感謝陳覺玄,張大千,關山月諸先生。舊帳,是一篇最完整的風土文獻,所描喪儀,仍為今日辦喪事的寫照;李劼人先生的按語,意義尤為深遠。潘泰封先生現(xiàn)任《旅行》雜志的編輯,所著使我們對西南特族的婚俗,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而潘先生把這篇文字寄給風土,也可說是《風土》與《旅行》攜手的先聲。阿賢先生是青海籍的青年詩人,他愿意經(jīng)常把西北的民歌,譜成曲譜在風土發(fā)表?!保?]
二卷1 期中介紹的作者為最多?!叭误闱f先生在西康住得很久,對于史學,特別是康藏史地有深湛的研究,為‘獨一味’(康產(chǎn)治咳血名藥)的發(fā)現(xiàn)人,現(xiàn)任教華西大學。李劼人先生這期的文章,非常適合本志所定‘人物傳記’的項目,文里不僅說明了劉先生誨人不倦,而且告訴我們在‘維新’時期的學制,學風,令人響往;以今日的教育情況來對比,實在萬分感慨!劉伯量先生曾長農(nóng)村部,為我國第一流農(nóng)業(yè)專家,現(xiàn)執(zhí)教四川大學,《天麓散記》為其公余隨筆,是一篇最好的‘珍聞逸事’。羅念生先生在文壇久負盛名,他是‘希臘文學’專家,‘斯巴達’一文由羅先生譯述,最好沒有了。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聯(lián)合小姐’,中國還少長篇的記載,我們感謝曾親‘小姐’芳容的陳樾先生,他在百忙中為我們執(zhí)筆?!讹L土》的老朋友陳國樺先生,從這期起特別為本志開一‘亞洲民族問題講座’,這篇文章充滿著銳敏的見解和犀利的文筆。至于文壇名將王冰洋先生以山東人的資格談山東人喝茶,是很雋永有趣的。”[8]而二卷4 期則介紹幾位作者的任職之處,“(一)姜蘊剛先生:華西大學歷史系主任;(二)王冰洋先生:新民晚報副刊主編;(三)劉伯量先生:四川大學農(nóng)經(jīng)系主任;(四)方文培先生:四川大學生物系主任;(五)朱樞先生:西方日報采訪主任。”[9]從以上各期的“這一期”中對文學作者和學者的介紹,體現(xiàn)了編者與作者之間的友好關系,圈子色彩非常明顯,進而也呈現(xiàn)出這些學者們跨學科的研究內(nèi)容與雜志“風土”宗旨非常契合。
(2)編撰同人為文化共同體,共同關注與考察國內(nèi)各民族風土。在“這一期”內(nèi)容當中,編者還介紹了學者們對國內(nèi)風土的走訪調(diào)查,充分體現(xiàn)這些學術大家們的治學態(tài)度與刊物關涉風土的實質(zhì)。
首先,編撰同人目標一致,治學謹嚴,眾學者不辭辛勞,行走于各民族的人文山水間。一卷1期中,介紹三位學者及成果:“吳其昌先生為史學泰斗,現(xiàn)主持武大史學系,《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給我們對一代學術宗師,一個深刻的輪廓。于式玉先生是李安宅先生夫人,早歲畢業(yè)于日本奈良女高師,在綏蒙旗長官署作過教育專員,抗戰(zhàn)后,曾跋涉岷山,涉足黑水,自動到藏民區(qū)研究,兼辦女子教育,現(xiàn)為華大邊研所研究員及藏文教授,《西道堂的商旅》,便是描寫西北回商,如何在那些荒寒地帶奮斗。鄭象銑先生是研究地理的,現(xiàn)執(zhí)教于金女大,腳跡遍布青康寧諸省,《塔爾寺觀景》乃鄭先生今年特到那宗喀巴大師誕生地,參加一年一度酥油燈花大會的紀敘;很榮幸的,鄭先生允為我們寫《西康牧人生活》”。[2]眾學者雖執(zhí)教于各高校卻重實地考察。二卷2 期中,介紹四位大家及頗夠水準的文章?!八拇ù髮W任乃強教授的《狢?》,名畫家葉淺予先生的《西康履痕》及寫生,中央工專教授木將兄的《茶》,葉鼎洛先生的《秦蜀行腳》……等”[10]在三卷1期和2期,分別介紹社長李劼人所撰的《說成都》,“已經(jīng)完成了四五萬字,全部約分十章‘十多萬字’,對于成都史實和風土人情有詳盡的考正(應為“證”)和介紹。”[11]以及《二千余年成都城史的衍變》,“我們不惜篇幅將《二千余年成都城史的衍變》以過半篇頁揭載,無非是讓讀者多知道點有系統(tǒng)的東西?!保?2]并表明刊物風格始終不變。
其次,編者強調(diào)刊物登載文章皆關風土。在一卷6 期中,內(nèi)容更為嚴整,趣味濃厚?!瓣P于內(nèi)容方面,風土接觸的方面太多,幾乎每一事物,都有風土的意味,而我們的刊物所包含的內(nèi)容,幾僅十分之二三。而我們愿為此而努力。”[4]從以上對多位學者和雜志自身的介紹中,體現(xiàn)編撰同人相互信任與敬重,重走訪調(diào)查,且內(nèi)容都離不開風土。
(3)注重對國外風土人情的走訪調(diào)查。在“這一期”欄目中,也呈現(xiàn)了許多學者對國外風土人情的走訪與調(diào)查。“陳國樺先生《日泰民族比較觀》,是旅居泰國多年的觀感,所以對泰民的分析,極為深刻;陳先生過去是新聞從業(yè)員,曾任曼谷華僑日報、中華日報、港報編輯,國宣處特派員,南洋商報主筆,僑光報總編輯,現(xiàn)任教華大,并主編華西周刊,著述甚多,以后關于南洋的《風土》,陳先生允經(jīng)常賜稿?!保?]在刊物的具體內(nèi)容中,陳國樺先生就發(fā)表了多篇關于《亞洲少數(shù)民族問題講座》的文章,以及其他作家等發(fā)表涉及國外風土的文章。
總之,貫穿于《風土什志》每期中的“這一期”,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關涉全球風土,注重走訪調(diào)查,并以中國事務為主。以主編、編委、編者、作者、讀者等編撰隊伍,組成了一支龐大的同人文學與文化共同體,有著基本相同的同人運作編輯理念,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風土什志》每期的“這一期”中,不僅登載了介紹作者及其文章,表現(xiàn)刊物的宗旨、性質(zhì)、范圍和特點,同時,還有預告、聲明、特輯、??捌渌仍O置,內(nèi)容可謂豐富繁多。
既有收到稿件數(shù)量多,一期不能盡數(shù)登載;也有將在下一期登載的文章;或增添新內(nèi)容的預告等。如“各方惠稿,因篇幅有限,只待下期發(fā)表,附致歉意!”“(陳國樺先生)所寫《泰國的婚禮》,極動人,下期發(fā)表?!保?]但實際上,一卷2期發(fā)表了陳國樺先生的《白蓮花出嫁了》一文,并未刊載《泰國的婚禮》。一卷4 期中這樣預告:“本志編輯裴君牧君,已將十余年來所搜集的《中國諺語》《婆婆經(jīng)》整理完畢,長約二十萬句,陸續(xù)在本志發(fā)表?!保?]而二卷1期中,則預告“下期將載木將先生的《釋茶》,魏堯西先生的《邛窯》,還有許多極精彩的文章。”同時又預告一項新內(nèi)容。“再:我們已聘請我國首屈一指的制藥專家湯勝漢博士為本志特約撰述人,他將以最新科學的論據(jù),經(jīng)常為本志撰述《中國藥物》和許多地域性疾病的文章?!保?2]三卷2期中,介紹下一期要登載的文章內(nèi)容?!懊晌耐ń淌谟幸黄苡袃r值的《獠人禍蜀史料》,向仲堅先生《談北平飲食》及楊肅谷先生《廣甸》詩,羅郁先生的《阿絲蘭姑娘》,均在下期發(fā)表?!保?1]因此,預告只是編輯部關于所登載文章的情況,向讀者進行提前告知。
所謂“聲明”,是編輯部對雜志所發(fā)生的變故,進行“廣而告之”,讓廣大讀者都能夠了解雜志編撰隊伍變化、雜志訂售、自身改革等情況,并解除疑惑。
(1)發(fā)布本志特約撰稿人去世的消息。如登載“本志特約撰述人吳其昌先生棄世,同仁不勝悲悼,謹致唁忱!”[3]的聲明;以及“本志編委雷肇唐兄,不幸于中央大學執(zhí)教任內(nèi),因咯血病逝南京;唐君與同人共創(chuàng)事業(yè),相處甚得,遽而辭世,曷勝哀惋,謹此志悼!”[10]等。
(2)因物價飛漲,雜志定價也要提前調(diào)整售價及訂費等。二卷3 期中,編輯部重申物價飛漲,雜志售價與訂費需要調(diào)整。復刊號出版后,適值幣制改革,使雜志遭到很多的困難。因新幣發(fā)行,物價無形中上漲三倍?!爸坏谜{(diào)整售價及訂費。讀者素知搞文化這門事業(yè),是吃力賠本的事,一定能原諒我們的苦衷與困難?!保?]事實上,雜志社的經(jīng)濟純靠自給自足,這一點點收益是根本不夠作任何事情的。
(3)雜志自身編輯策略“聲明”。關于雜志自身“聲明”,也都是屬于編輯策略的一種改變,內(nèi)容上有的也與前面聲明相關。既有開篇“聲明”“附帶聲明”“另外幾點聲明”,以及“對刊物欄目的重新命名聲明”,也有對刊物本身內(nèi)容增加和欄目更名的聲明。
首先,在二卷4期“這一期”開篇中就出現(xiàn)了“聲明!”二字。雜志闡明由于經(jīng)濟變化莫測,物價節(jié)節(jié)上漲,越銷得多,越實賠本的理由。因此,“為了維護事業(yè)的永久,為了適應生存,不得不來一個緊急聲明:(一)從十一月四日起,我們勢必恢復過去的訂閱辦法,每戶每次預收訂費金圓六元,按每期定價八折優(yōu)待折算,款罄通知續(xù)定,并有結帳單對核;又因郵航費增加,以后如需航空平寄每戶加收六元,單掛號每戶加收二元。十一月四日以前的訂戶,仍然照舊辦理。敬請體諒我們的困難,予以鑒宥?。ǘ┳x者如果愛護《風土》,認為它還有存在的價值,請你花不多的錢直接訂閱,并希望你介紹給你的親友,因為文化事業(yè)不是每一個人或某一些人的,它需要大多數(shù)人的栽培和灌溉?!保?]這個聲明至關重要,關乎雜志是否能夠生存的保證。
其次,是附帶聲明?!耙蚣螛钒咨堃呀?jīng)停造,采購困難,故這期《風土》一部分暫以夾江土紙印刷代替?!保?3]其實,雜志前期所用的白紙,多數(shù)都是由李劼人利用嘉樂造紙廠的利潤而進行援助的??箲?zhàn)后期,交通堵塞與物價飛漲,原料供應不了,所以才改為當?shù)赝良堄∷ⅰ?/p>
再次,是另外的幾點聲明與增加照片、欄目更名的聲明?!暗谝?,這一期因為稿擠,便把劉繼祖先生的《二千年肅慎部族之滋演》,劉廷磬先生的《倮倮氏族的巫師》等篇延到下期發(fā)表,尚乞作者們體諒!第二,上期因為嘉樂白紙停造,采購困難,部分乃夾江土紙代替,但接各方讀者來函,多認為美中不足,因此從本期起仍然設法采用白紙,用酬讀者愛護的雅意?!保?3]因讀者反饋,雜志社特此聲明,盡量使用白紙印刷。有嘗試增加幾幅照片的聲明:“這一期我們特別加了幾篇照片版,因為《風土》除了用文字介紹以外,用圖片介紹更顯得真切;我們久有此志,惜為印刷材料缺之所苦,旋經(jīng)無數(shù)次的研究,始有這番成績?!保?1]三卷2 期有把“這一期”改名為“風土廣播”的聲明:“《這一期》這個題目太窄,行文有所限制,從本期起改為《風土廣播》,仍本‘編余’方式做去?!保?2]但因下一期并沒有刊發(fā)就??恕?/p>
最后,刊發(fā)了照片版未能登載的聲明?!耙驗橹瓢嫜渝?,本期的照片版,只得付缺。郭祝崧先生給我們許多有關成都照片,和美新處所給葛洛斯文先生的照片,都無法刊出,很覺歉然?!保?2]編輯部對因制版延宕,照片版未能如期登載而表示歉意,皆實為可惜。
(1)關于兩個紀念特輯的征稿宣傳與介紹。編輯部在二卷4 期“這一期”結尾,就先刊登了“下一期我們籌刊《趙堯生先生紀念特輯》?!保?]的聲明。接著5 期是這樣介紹趙堯生先生及征稿過程。“為了紀念四川一代宿儒趙堯生先生,將出一紀念特輯,以示推崇!不過因征集文稿頗感煩難,使這一期多耽誤了些時日,雖說搜集未盡周詳,但花費的功夫確也不少。我們特別感謝向仙樵、林山腴、龐石帚、曾圣言、吳念存、郭祝崧、黃穉荃諸先生于百忙中為撰紀念堯老文字,吳書濃、張逸秋諸先生將珍藏堯老的墨跡借與我們制版,使此一特輯增色不少,并致謝忱!”[13]
在二卷6 期的“劉豫波先生紀念特輯”中,“這一期”闡述了出版此特輯的緣由?!罢斶@一期開始編印的時候,劉豫波先生與世長辭的消息突然傳來,我們在悲悼中,深感到這位老人一生事跡值得追念者甚多,于是便決定出一特刊,以示尊崇。……計收到稿件十余篇,多為豫老生前好友或受業(yè)門人執(zhí)筆,對于豫老思想言行俱有極深刻之剖析?!送庠ダ鲜葹樵娢模㈤L書畫,本刊除得豫老手跡蘭石一幅,青城詩一幅作為封面外,并刊出遺詩若干首,以向讀者?!保?4]
(2)告知下一期準備刊發(fā)“敦煌石室”專刊。在一卷4 期的“這一期”中,預告了“本志第五期準備發(fā)行《敦煌石室》??颜埉嫾覐埓笄?,關山月,陳覺玄教授等撰述專稿?!保?]一卷5 期中確實登載了關于“敦煌”的五篇文章?!斑@期所載敦煌藝文雖不多,卻都是精湛之作,我們應特別感謝陳覺玄,張大千,關山月諸先生?!保?]在本期封面上確有“敦煌藝文”字樣,以及張大千的畫作《敦煌初唐供養(yǎng)菩薩》。
(3)關于“西藏問題”??!拔鞑貑栴}”專刊內(nèi)容登載于三卷1 期。在本期封面上有布達拉宮全景圖,并標注“此為達賴喇嘛坐床處”字樣。編者在“這一期”中闡明了介紹西藏文章的理由:“西藏宣言獨立,中外震驚,然稍留心西藏史實的人,都能作并非偶然的臆斷;事實上多少年來,她與祖國只是‘禮儀’和‘名份’的關系罷了。對于這椿不幸之事,除了喟嘆而外,還應該冷靜的作全般的剖析;因之,為了使讀者明了此一事變的前因后果,這一期特別搜集一些西藏的資料和圖片,并請康藏問題專家任乃強教授,劉立千教授,戴新三先生撰擬專文評述。又煩羅郁先生與東方文教院王院長恩洋諸多協(xié)助,并志謝忱!劉戴二位先生旅藏多年,對于此一事變,自然有更深入的見解?!保?1]也介紹了西藏問題研究專家。
關于雜志的影響和銷路。在一卷2-3 合期“這一期”中,“創(chuàng)刊號問世不到兩月,銷路達十四省,以至國外?!保?]銷路很廣,銷售量比較大。到了二卷3 期時,雜志不僅銷售量大,且已有廣泛的影響?!爱斘覀兊膹涂柍霭嬉院?,廣泛的獲得讀者的愛護,銷售情形,非常熱烈,不多幾天功夫,全部銷售一空,給我們莫大的鼓勵。可惜當時我們估計太低,未曾打紙型,從事翻版準備,致勞許多向隅的讀者,從上海、南京、臺灣、北平等地,紛紛來函詢問,真是萬分抱歉!”[5]因未打紙型,只能向仍想購買的讀者致歉。
編者在“這一期”中曾多次談到編輯部自身困難,只能把要登載的稿件送到別的印刷廠印刷。經(jīng)常會因印刷而延遲出版,并出現(xiàn)不少錯誤。在一卷4期中,就這樣更正排版錯誤?!岸掀?,陳寄生君的《黑水國古城探異記》的‘異’字,囑改為‘訪’字?!保?]這里只列舉此一例。
編輯部同人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從稿件刊登、作者隊伍、設置特輯、???、版面變化、印刷延誤、訂正錯誤、雜志售價、影響與銷路、欄目更名等事項的預告、聲明中,能夠不隱瞞、不欺騙。正因為此,才贏得了廣大受眾。盡管雜志因印刷困難等原因而延期,但雜志仍然銷路廣,影響也非常大,真正再現(xiàn)了同人共同體的集體智慧和力量。
在“這一期”的開篇,編者就談到了因印刷上的困難而導致延遲出版??箲?zhàn)中后期,因紙張缺乏,更導致印刷和出版的困難。但編輯部始終堅持如一地為讀者服務,征求讀者意見,向讀者征稿,想盡辦法請求讀者諒解,與讀者互動。
(1)闡述出版多次延遲及停刊的原因并致歉。首先,雜志從創(chuàng)刊伊始就談到延遲出版原因?!拔覀冊庥龅侥壳俺霭娼缫话闼惺艿挠∷⒗щy,雖經(jīng)多次的努力,但終不合乎理想,是為《風土》遲遲發(fā)刊原因。承讀者和作者們的關心,衷心至覺感歉!”[2]在2-3合期中,“一是這一期的稿件早就集齊付梓,但未能按期出版。二是創(chuàng)刊號受盡了印刷廠家的磨折,以致人事無力挽救,錯落很多,尤其是陳國樺先生所作《日泰民族比較觀》一文,后段幾乎錯得無法可讀,附致歉意!”[6]4期中,“從創(chuàng)刊到現(xiàn)在,本志無時不為印刷困難所苦,……我們再向你道聲:‘抱歉!’”[3]可見抗戰(zhàn)中后期四川內(nèi)陸的情況。6 期中,“每一期的卷頭語中,我們疊次告訴讀者,風土時時都遭到印刷上的困難,而且時時都在圖改進,但事實上的困難,卻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所能想像的!……”希望這困難并非長久。“這一期付印的時候,還在戰(zhàn)爭期內(nèi),而出版時已經(jīng)是勝利了。勝利,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許多無限的希望,因而,風土在將來在印刷技術上,文字內(nèi)容上,以及出版時間上,都有大大的改革?!保?]編者同人期待戰(zhàn)后能有一個新的改觀。
其次,經(jīng)過同人的努力,出版復刊號,再次說明??颍驗橛∷S連稿子都給弄丟。“主要由于印刷上的困難,這是過去每一期都曾向讀者訴過苦的?!虼硕矶诘母遄颖阃瑫r送入了印廠,誰知竟致煙消云散,當中曾遭遇到工人罷工,印廠拖延,最后竟連稿子都給遺失了一大部分,……結果我們被迫停刊了?!保?0]從“這一期”中關于印刷困難的不斷闡述,幾乎雜志的每一期都沒有準時出版。在二卷5期中,談了再次愆期理由,“因為經(jīng)濟變動太大,我們這純恃營業(yè)以為開支的什志,既遭物價的波動,復受金元貶值的影響,面臨空前的危難,……至覺歉然!”[13]三卷2 期中,編者又為“昆明貴陽方面的讀者深感買不到本志為憾,我們已開始向那方面聯(lián)系,最好的是直接訂閱?!保?2]因此,雜志一直因為印刷問題而不斷延期,編者只能始終向讀者致歉。在當時戰(zhàn)爭的多種外力影響下,如果沒有雜志同人們的不懈努力,雜志根本無法支撐下去。
(2)謀劃解決辦法,以期刊物有新的改進。編者在闡述拖期原因的同時,告知讀者編輯部正籌措印刷事宜。一卷5 期中,認為出版延遲,“一、印刷羈延太久,令人難予置信;二、物價波動太大,印工紙張價格,有增無減;因之,辦刊物,尤其在成都,總是頻遺(應為‘瀕臨’)‘難產(chǎn)’的厄運;風土自然也不能例外,記得這期文稿是去年盛夏中付梓的,雖經(jīng)努力,……脫了期,誤了時?!苯又指嬷庉嫴空诨I劃自己印刷事宜?!拔覀兛傁Mx者作者,體諒風土的遭受,那確非自愿,而是印刷廠家所造成的。除在內(nèi)容方面努力,以答謝愛護者的雅望外,風土正自籌印刷,使依人印制的苦惱,得以解除?!保?]在一卷6期中,期望能有所改進?!跋乱黄谑堑诙淼拈_始,我們想從下一期來一個徹底的改進,如果事實是允許的話。所以,我們又在這里向讀者和作者們道聲歉意!”[4]編輯部預采取新舉措,擴大版面與改進印刷問題。二卷1 期中,先闡明擴大版面的原因。“是在這米珠新貴的時候,能節(jié)省多少算多少;從前十開本的容量小,耗紙多,太不經(jīng)濟,這是改變的最大理由?!薄敖裉旄队『?,出版竟要等到什么時候,確實沒有把握;從這一期以后,這困難或許可以克服了,因為承印者的聲譽甚著,它也許不會‘死拖’!”[8]期待印刷方面有所改進。
首先,征求讀者意見,請讀者品評?!氨酒趦?nèi)容如何,請讀者品評一下再告訴我們,以為改進時的參考?!保?]
其次,編輯部向讀者多次征稿。
其一,在一卷5期中編者向讀者征稿。“我們打算在二卷一期刊載《張獻忠的研究》,并且將兩個波西米亞來川的傳教士(時為張俘),追隨獻忠三年的目親記翻譯出來,讀者作者如對張氏平生有研究,請早賜鴻文,以便及時刊載?!保?]其二,對讀者提出希望,懇請批評指正?!埃ㄒ唬\的接受批評。(二)請你將你所熟知的地方風土人情一一撰文寄給我們。(三)請你介紹本刊給你的親友,或者介紹一個分銷的處所。(四)請你永遠做《風土什志》熱誠的愛護者?!保?]希望讀者都能來守護這份雜志。其三,態(tài)度謙和地面向讀者?!巴?陂g,承讀者、作者和朋友們關懷,連篇累牘的給我們許多安慰,就此深致感謝之意!”[10]其四,感謝讀者的鼓勵,繼續(xù)向讀者征稿且稿費從優(yōu)?!埃ㄒ唬┌丛鲁霭妫唬ǘ┚幘?;(三)縮減篇幅;(四)充實內(nèi)容;還望愛護《風土》的讀者和作者多多賜助!”[13]二卷6期中,“我們需要各地風俗的文章,資料和封面畫,特作廣泛的征求,其體例,請參閱《風土》的征稿簡約,稿費從優(yōu)?!保?4]編者始終以極其誠懇和謙遜的態(tài)度,與作者、讀者商榷,并因一直拖期向讀者致歉,充分體現(xiàn)編輯部與讀者進行平等互動的親和力,以及為讀者服務的主旨。
綜上,《風土什志》每期中的“這一期”內(nèi)容豐富,并不局限和固定于某一方面。從創(chuàng)刊宗旨、欄目設置、同人編撰隊伍、登載作品,到出版發(fā)行、印刷困難、到預告、聲明、征稿、與讀者互動等方面,無不涉及。編輯同人可謂齊心協(xié)力,共度時艱,在紙張、印刷極為缺乏和艱難的情況下,仍然秉持刊物關涉全球風土的辦刊方針,積極向讀者征稿,以極其謙遜與認真負責的親民態(tài)度,雅俗共賞的原則,既完整地彰顯同人共同運作的編輯理念,亦能窺探編撰同人在戰(zhàn)時背景下的文化堅守。因此,“這一期”可謂研究《風土什志》風貌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