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宣化鎮(zhèn)中心小學 李福林
隨著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小學語文教學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小學生的學習水平,使語文課堂失去了生機與活力,已不能滿足小學生的需求。因此,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設多元化和開放性的課堂氛圍,為小學生帶來形式多樣的學習體驗,發(fā)展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難題。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經(jīng)常組織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開發(fā)小學生的智力,豐富小學生的體驗,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自學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生在預習語文新知識的時候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是先看課文還是先看生字,往往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小學生沒有掌握預習的方法,預習過程存在誤區(qū)。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預習指導,放手讓小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通過布置預習提綱,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指導,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預習策略,提高自學能力。比如講人教版小學語文《數(shù)星星的孩子》時,語文教師給小學生發(fā)放了預習提綱,提綱上有詳細的知識框架,小學生能按照框架進行預習,極大地提高了預習效率。提綱上要求小學生先利用工具書去認讀生字,然后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閱讀課文。他們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課文的寫作順序: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親自驗證。
預習過程中,小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拿到課堂上由語文教師進行解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不僅增強了課堂互動效果,還促進了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觀潮》,文章講述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吸引了眾多游人看客,記敘了一次觀潮的盛況。課前預習時小學生會遇到一些共性的問題,如作者如何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作的?如何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進行分段?哪些詞語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課堂上,語文教師對小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再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去討論這些問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如果小組成員不能解決,再由語文教師做出指導,這樣能夠?qū)⒄Z文知識講透、講清。通過預習,學生減少了對新課的學習障礙,化被動為主動,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嘗試。
小學語文教師應合理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方式,以情境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小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形成愉悅、生動的課堂氛圍,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比如講人教版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時,作者對爬山虎的腳觀察得很細致,描述得栩栩如生,值得小學生學習。由于有的學生見過爬山虎,有的學生沒見過,所以語文教師設計了生活情境,在多媒體大屏幕上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爬山虎的圖片,那爬滿墻的爬山虎特別好看,一下子就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引導小學生從形狀、顏色等方面觀察爬山虎的腳,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是如何在墻上爬的?小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互動,產(chǎn)生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雖然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是仍然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自學過程。語文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注重發(fā)展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小學生一起學習,優(yōu)化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比如講人教版小學語文《開國大典》時,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小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紀錄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然后讓學生思考題目的意思,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小學生明白了“開國”就是新中國成立,“大”體現(xiàn)了盛大、隆重,“典”就是典禮,題目的意思是新中國成立的盛大典禮。最后整體感知課文,教師帶領小學生閱讀課文,按照大典開始前、大典進行中、大典結束后的順序去分段,一邊閱讀一邊感受課文內(nèi)涵。課文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毛主席的言行是正面描寫,群眾的反映是側(cè)面描寫,共同突出了開國大典的氣勢恢宏。
信息技術在校園里得到了普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升小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后復習時引入微課視頻,讓小學生對語文知識更感興趣,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復習內(nèi)容,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微課視頻的時間短,包含的信息量大,通過幽默風趣的視頻講解向小學生傳授了語文重點和難點,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比如講完小學語文《白楊》后,語文教師將教學的各個要點制成微課視頻上傳到班級學習平臺上,小學生回家后如果遇到課堂上沒有理解或者忘記的知識,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微課,這樣就消除了時空的限制,便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如有的小學生忘記了“爸爸的做法和白楊的特點有什么相似之處?”可以查看微課視頻,根據(jù)教師書寫的板書去找出答案:服從需要,扎根邊疆,無私奉獻。
為了發(fā)展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師可以成立語文興趣小組,讓學生自愿加入;定期開展各種小組活動,鍛煉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如演講比賽,讓學生自己去搜集和整理演講稿,自己設計演講的動作和神態(tài),使小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讓小學生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臨場表現(xiàn)能力,培養(yǎng)語感。如征文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定期組織主題征文活動,“科學防控近視 擁有光明未來”“你是我心中最可愛的人”“我愛家鄉(xiāng)”等,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還能讓小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了解國家大事,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如閱讀活動,鼓勵小組成員每天閱讀一篇文章,將文章中的優(yōu)美詞句記錄下來,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素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放到重要位置,促進語文教學變革向縱深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師要勤于與學生交流,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做出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構建輕松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參與課堂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新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