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丹育才中學 蘇成才
歷史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其中蘊含我國發(fā)展的諸多歷史內容,這些歷史事件的故事性強,多數的學生認為只要掌握這些歷史事件就足夠了,但是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正是這種錯誤的意識,導致學生的歷史觀也存在偏差,這顯然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何種是正確的歷史觀,并探索正確歷史觀的培養(yǎng)方法,從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出發(fā),優(yōu)化歷史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觀的認識和感悟,進而指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歷史是初中階段的必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歷史觀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核心任務,只有掌握歷史觀的內涵,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所謂歷史觀,就是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和認識,是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對所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正確地辨別真?zhèn)?,并深入地分析和揭示出其本質,從而借鑒歷史的教育,更好地弘揚其所帶來的積極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歷史觀也可算作哲學思想。
歷史觀主要分為唯心歷史觀和唯物歷史觀,前者已經被證實不屬于正確歷史觀,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唯物歷史觀。
初中本就是學生學習階段的一大轉折時期,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歷史教學本就具有一定的辯證性特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不僅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大任務,同時也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項根本任務,這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首先,對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作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辯證地去分析和看待問題,從而以辯證性的思維區(qū)看待現實和歷史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初中階段的歷史內容主要就是講述我國的發(fā)展歷史,與民族發(fā)展緊密相關,通過學習這些古代史和近現代史,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后,通過正確歷史觀的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正確地審視現階段我國的發(fā)展情況,才能以史為鑒,形成自身獨特的認識和見解,才能更好地督促自己的學業(yè),從而更加地完善自身,進而為國家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的棟梁之材。
培養(yǎng)初中生的正確歷史觀,已經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項任務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缺乏對歷史觀的正確認識。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多數的教師都認為歷史觀就是歷史的起因,然而歷史起因并不是歷史觀,只能說是引發(fā)歷史觀發(fā)生變化的一個因素。真正成熟的歷史觀是歷史過程中發(fā)生過的真實的且不可更改的事件以及社會上心理、政治、經濟、哲學等多方面因素的統(tǒng)一。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盡管有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歷史觀的重要內涵,然而在實際的課堂中,卻并沒有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主要就是教師缺乏這種教學意識,而是一直用死板的方式為學生傳遞一些歷史知識,教師往往為了學生的考試而進行備課。缺乏對歷史知識的深度分析,使學生無法對歷史知識和實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感知,從而造成學生的歷史觀得不到培養(yǎng)的情況。實際上這與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只有加強思想觀念的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落實和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歷史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初中生的三觀意識還并不清晰,就需要教師做出積極的干預和指導,這樣才能指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而這三觀的培養(yǎng)與歷史觀的培養(yǎng)是相互作用的。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有掌握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原因以及重要意義,才能準確地掌握這段歷史事件的特點,才能逐漸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但是實際上,學生的歷史觀也是十分淡薄,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認為歷史的學習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沒有其他的實際用途,導致學生的自我意識不完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養(yǎng)成。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就需要保證學生對歷史事件有足夠的掌握,對歷史的學習有足夠的興趣。為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是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歷史觀的重要前提。歷史知識點比較復雜,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能省則省,準確地概括出重點內容,比如說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這一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這兩大重點內容,就可以合理地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制作教學課件,并合理地借助問題啟發(fā)式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通過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并深刻地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
歷史課堂教學中,大多數都是理論知識,比較枯燥,學生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教學,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地解讀歷史事件后的深刻意義。比如說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左宗棠等人,讓學生去感受這些人物的社會地位和主張,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更好地分析洋務運動的背景以及目的,并理解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最終讓學生明白,洋務運動探索的是強國之路,并去學習這些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積極進取的大無畏精神。
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各自的歷史觀,也就是說能夠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主觀想法,而不再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和表達的機會,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談論,互相交流想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比如說在學習《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課外自由選擇搜集相關的素材,并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表達各自的想法和意見,然后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一來,學生的自我觀念得到了表達,歷史觀也能逐漸地養(yǎng)成。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歷史觀的培養(yǎng)并不是短時間就能養(yǎng)成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樹立歷史觀的培養(yǎng)意識,并借助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來提升和強化學生的歷史觀,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