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城南小學 董秀清
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追尋王崧舟老師所說的“打開”文本賴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我緊扣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以“蜘蛛如何開店”為主線進行自主備課、集體研磨和教學展示,在語文課堂中來一點童真童趣、多一點感悟表達、加一點言語實踐,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于是,課始我播放一段充滿趣味的音頻,帶領學生去童話王國聽故事。而這個有趣故事的名字就是《蜘蛛開店》。我以童話故事為引,通過播放視頻、聆聽故事營造一份童真童趣之境,讓課堂有一縷趣味在升騰。在下面的教學中,我圍繞教學目標,抓住蜘蛛是怎樣開店的、遇見了哪些顧客進行重點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具體語言文字,體會童話故事的想象力和趣味性。我沒有支離破碎地分解課文,而是讓學生細讀、品味、揣摩,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結(jié)課時,我讓學生補充要是蜘蛛又開店了,會開什么店,來的又會是哪位顧客呢?把這個有趣的故事接著編下去,讓精彩繼續(xù),讓快樂繼續(x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只蜘蛛開了一家商店,第一次賣口罩,顧客卻是大嘴河馬;第二次賣圍巾,顧客卻是長頸鹿;第三次改賣襪子,卻等來了蜈蚣,嚇得它匆忙跑回網(wǎng)上。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蜘蛛開店賣了哪些東西?用“()”標出來。店里來了哪些顧客?用橫線畫出來。默讀時,要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學生默讀,標畫。
教師: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貼一貼。蜘蛛開店賣了哪些東西?誰來了?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貼詞語貼,邊貼,邊讓同學們讀。教師:請你看著這些詞語說一說,蜘蛛開店賣了哪些東西?店里來了哪些顧客?學生:蜘蛛賣了口罩,店里來了河馬;又賣了圍巾,來了一只長頸鹿;蜘蛛又賣了襪子,來了一只蜈蚣。教師:下面,老師請三位同學讀一讀這個故事中的三個片段。學生1:賣什么呢?就賣口罩吧,因為口罩織起來很簡單。蜘蛛在一間小木屋外面掛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口罩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鳖櫩蛠砹耍且恢缓玉R,口罩好難織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終于織完了。學生2:蜘蛛想:還是賣圍巾吧,因為圍巾織起來很簡單。蜘蛛的招牌換了,上面寫著:“圍巾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鳖櫩蛠砹?,只見身子不見頭。蜘蛛向上一看,原來是一只長頸鹿,他的脖子和大樹一樣高。蜘蛛織啊織,足足忙了一個星期,才織完那條長長的圍巾。學生3: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心里想:還是賣襪子吧,因為襪子織起來很簡單。蜘蛛的招牌又換了,上面寫著:“襪子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笨墒?,蜘蛛看到顧客后,卻嚇得匆忙跑回網(wǎng)上。原來那位顧客竟是一條四十二只腳的蜈蚣!教師:三個片段都讀完了,請同學們看一看,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學生1:上面都有“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學生2:每次都是“就賣這個吧”,因為這個織起來很簡單。教師:一起讀一讀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
語文教學應該特別關注文章的表達順序和表達方法。通過多次朗讀、交流總結(jié),學生領悟了作者反復的表達特點,為下面教學中講故事言語實踐環(huán)節(jié)做好了語言鋪墊。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營造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我緊扣文本,訓練學生朗讀、復述故事的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模仿自然段的言語表達范式,實現(xiàn)二年級下學期到三年級上學期在閱讀教學目標梯度上由句到段的自然銜接。于是,學完了第一部分課文內(nèi)容,我就營造情境讓學生當堂講一講這個故事,安排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教師:“蜘蛛買口罩”的故事學完了,下面請同學們來講講這個故事。先練習一下。學生1:大家好!蜘蛛決定開一家商店,賣什么呢?就賣口罩吧,因為口罩織起來很簡單。于是蜘蛛在一間小木屋外面掛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口罩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鳖櫩蛠砹?,是一只河馬,河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難織啊,蜘蛛用了一天的功夫,終于織完了。教師:語言流暢,如果加上動作,故事就講得更精彩了。學生2: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蜘蛛賣口罩》。蜘蛛決定開一家商店,賣什么呢?就賣口罩吧,因為口罩織起來很簡單。于是蜘蛛在一間小木屋外面掛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口罩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鳖櫩蛠砹耍且恢缓玉R,河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難織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功夫,終于織完了。教師:她說得怎么樣?學生3:很精彩。學生4:很流暢。學生5:非常有感情。學生6:很生動。教師:說得生動,就是因為她有流暢的語言,又配上了合適的動作。學生7:她說得有感情,再加上動作,仿佛已經(jīng)讓我看到了畫面。教師:這個同學給你很高的評價,你已經(jīng)把她帶到故事里去了。
本次自主備課、集體研磨和教學展示的過程,是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是帶領學生觸摸語言文字的過程,更是追尋那“能看到每一個文本賴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的過程。課堂是什么?是師生生命成長的空間,是師生生命發(fā)展的場所,是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讓我們繼續(xù)尋找那“第三只眼”,帶著理想,帶著憧憬,在課堂中懷著真摯的情感、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意境、保持率真的童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天地里做一名快樂的行者,知更多,行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