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重慶市涪陵區(qū)中醫(yī)院 耳鼻喉科,重慶 408000)
鼻前庭囊腫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膚下、上頜骨牙槽突淺面軟組織內(nèi)的一種囊性腫塊[1]。該病名稱較多,曾用鼻底囊腫、鼻牙槽突囊腫、外胚包涵囊腫、鼻黏液囊腫等名。鼻前庭囊腫多發(fā)生在鼻前庭外下方、鼻翼根部或梨狀孔前外部,呈半球形隆起,較大者可致面部畸形、鼻塞或反復感染,發(fā)病年齡30~50歲為多,女性多見,病因不清,主要有腺體潴留學說和面裂學說。該病治療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方法為唇齦溝進路手術切除。隨著鼻內(nèi)鏡技術的應用,近年來多采用鼻內(nèi)鏡下揭蓋法治療鼻前庭囊腫。這兩種方法患者均需住院,花費時間和費用較多,本研究嘗試用曲安奈德囊腔內(nèi)注射法治療鼻前庭囊腫,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重慶市涪陵區(qū)中醫(yī)院耳鼻喉科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門診確診為鼻前庭囊腫的1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中鼻前庭囊腫的診斷標準(一側鼻前庭外下方、鼻翼附著處或梨狀孔前外方有隆起;行口-鼻前庭聯(lián)合觸診,觸及柔軟有彈性、波動感、可移動的無痛性半球形囊腫;穿刺抽出透明半透明或渾濁如蜂蜜樣液體;經(jīng)鼻內(nèi)鏡檢查于鼻前庭外下方見隆起,鼻腔內(nèi)無其他異常;經(jīng)CT檢查見鼻底部局限性類圓形軟組織影);②所有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2)排除標準:①先天性內(nèi)鼻畸形者;②CT檢查發(fā)現(xiàn)骨質破壞及上牙病變者;③器官功能衰竭者;④合并高血壓或糖尿病者;⑤合并病毒、真菌等感染,活動性結核病;⑥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⑦孕婦;⑧存在精神病或癲癇病史者。15例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年齡33~56歲,平均(43.35±2.17)歲,病程為1~6個月,平均(3.28±1.03)個月,均為單側患病,右側9例,左側6例,均為首次發(fā)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患者取坐位,于鼻底囊腫隆起處及周圍皮膚、黏膜部用10 g·L-1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后,局部碘伏消毒,用5號空針在鼻底部囊腫最隆起處刺入囊腔,抽盡囊腔內(nèi)液體,保留針頭,取下針管,換用裝有8萬單位硫酸慶大霉素加100 mL生理鹽水的注射器,接原穿刺針頭,反復沖洗囊腔至沖洗液清澈,抽盡囊腔內(nèi)的液體,注入20 g·L-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生理鹽水2 mL、曲安奈德注射液20 mg混合液,拔出針頭,針眼處用10 g·L-1鹽酸麻黃素棉片稍加壓迫止血,約10 min后取下。術后患者口服頭孢克腭分散片,每次100 mg,每日2次,服用3~5 d。2周后復查,對于未完全吸收者,再次穿刺抽液、注入藥物治療。
1.3 療效評定方法隨訪6~12個月。治愈:患者經(jīng)1~3次治療后鼻前庭及鼻翼處外觀恢復正常,鼻內(nèi)鏡及鼻竇CT檢查顯示鼻底部軟組織影消失,隨訪期內(nèi)無復發(fā)。好轉:患者經(jīng)3次治療,鼻前庭及鼻翼處腫脹減輕,囊腫變小,未完全消失,鼻內(nèi)鏡及鼻竇CT檢查示鼻底部軟組織影變小。無效:3次以上治療后鼻前庭及鼻翼處外觀無明顯變化,囊腫無明顯變小,鼻內(nèi)鏡及鼻竇CT檢查示鼻底部軟組織影無明顯改變。
抽出淡黃色透明黏液12例,膿液2例,血性液體1例,積液量2.5~4 mL。治愈率、好轉率、無效率分別為80%(12/15)、13%(2/15)、7%(1/15)。治療無效者,最終經(jīng)揭蓋法手術治愈。注射后患者除患側鼻部稍有脹痛感外無其他明顯不適,一般持續(xù)1~2 d后自行消失。無明顯全身不良反應發(fā)生。
鼻前庭囊腫臨床發(fā)病率較低,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患者常因觸及一側鼻翼根部或鼻前庭底部腫塊就診。隨著囊腫逐漸增大,阻塞鼻腔,導致呼吸不暢,局部組織受壓迫可引起面部腫脹不適, 若并發(fā)感染可造成明顯疼痛。對其病因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認識,多認為為鼻底黏膜腺體堵塞后分泌物潴留所致。有國外文獻報道,胚胎期內(nèi)外側鼻突及上頜突接合處發(fā)育不全、存在裂隙、部分胚性上皮形成小的面裂囊腫,隨著生長發(fā)育,增大后侵及上頜牙槽突、上頜竇、鼻腔等處,形成鼻前庭囊腫[2]。
鼻前庭囊腫經(jīng)唇齦溝進路手術切除是臨床最早采用的手術方法,即在靠近上唇系帶的囊腫一側唇齦溝做橫切口,朝梨狀孔分離軟組織,暴露囊壁,完整切除囊腫,如囊壁與鼻前庭皮膚緊密粘連,以徹底切除囊壁為原則,此時術中避免撕裂鼻前庭皮膚,術后用凡士林紗條填在該處。該法切口較大,切口與囊腫距離較遠,局部損傷大,操作時間長,術后恢復時間長,且術后易出現(xiàn)口唇、面部麻木等相關并發(fā)癥。若切口小,則暴露不良,囊腫與鼻底黏膜粘連較緊時,易致分離不凈,囊腫復發(fā)。
隨著鼻內(nèi)鏡技術的應用,近年來多采用鼻內(nèi)鏡下揭蓋法治療鼻前庭囊腫,術中用切削器、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微波等手段將囊腫頂蓋大部分切除,吸盡囊液,剩余囊壁上皮與鼻腔上皮融合,囊腔向外開放,隨著創(chuàng)面的愈合,原囊腫凹陷逐漸平復。與傳統(tǒng)唇齦溝入路術式比,鼻內(nèi)鏡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引流條放置時間和出院時間均較短[3]。但是,病員仍需住院治療,術后鼻腔仍需較長時間填塞碘仿紗條,對鼻黏膜刺激大,需要一定時間恢復,且開展手術需要的設備較貴,患者時間、經(jīng)濟成本高,不利于推廣應用。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希望找到一種更加方便、快捷、創(chuàng)傷小、費用低的治療方法,因此想到了腔內(nèi)穿刺抽液、注射曲安奈德的方法。曲安奈德為一種合成的中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其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強,藥效持久,能有效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移動。曲安奈德局部使用時患者耐受性高,皮內(nèi)、關節(jié)腔內(nèi)局部注射吸收緩慢,作用持久,一般注射1次療效可維持1~2周以上。肌內(nèi)注射吸收緩慢,數(shù)小時內(nèi)起效,1~2 d達最大效果,作用可維持2~3周。抽出囊液后在囊腔內(nèi)注入曲安奈德,能抑制囊壁炎性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囊液再次滲出。操作時可適當彎折針身,弧形向下刺入,較直針身更易刺入囊腔,操作過程中針尖不易滑出囊腔。整個操作過程中注意固定針頭位置,勿使其從囊腔對側戳出或從原進針位置脫出,否則可能導致囊腔內(nèi)液體抽出和藥物注入失敗。注藥后當天忌擤鼻。整個治療過程在門診完成,操作時間短,損傷小,基本無出血,無明顯不良反應,術后不需填塞鼻腔,患者痛苦小,工作及生活基本不受影響。
陶靜等[4]采用無水酒精對20例鼻前庭囊腫患者作囊內(nèi)注射治療,一次治愈率為85%,總有效率為95%,5例患者出現(xiàn)術側鼻部灼燒感及脹痛感,1例疼痛嚴重,1例酒精過敏。江劍橋[5]對13例鼻前庭囊腫患者采用平陽霉素、利多卡因作保留灌注,10 min后抽出,全部治愈。本研究所用曲安奈德效果可,且較酒精更加安全。
綜上,采用囊腔內(nèi)抽液、注射曲安奈德的方法治療鼻前庭囊腫,操作簡便,安全有效,患者無需住院,花費較少,具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