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思源實驗學校 曹自錦
在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教學流程固化,即老生常談的三部曲:介紹作者、疏通文義、分析內(nèi)容;二是重言輕文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三是朗讀指導不得要領(lǐng),浮于表面。筆者認為,要改變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需遵循七個原則。
所謂文言,自然有文有言,應該先學“言”,后學“文”,這應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基本順序。只有字詞句的理解正確了,才能順利學習和理解文章內(nèi)容。在實際教學中,學“言”是學“文”的基礎和前提。扎實有效的文言詞語學習,對于學生準確透徹理解文意具有重要的意義。
整個初中階段所選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妙,是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領(lǐng)悟內(nèi)容、感受人文魅力的好材料。怎樣利用這個材料?就要重視朗讀,讓課堂書聲瑯瑯。一是要精心設計朗讀環(huán)節(jié)。目前我們在課堂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朗讀太隨意,針對性不強。課堂上的每一遍朗讀,都要預設解決的問題和達到的目標,把朗讀作為進入文本的重要手段。二是要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點在一線教師中表現(xiàn)為方法欠缺,能力不足,是最需要改進和提高的方面。教師大多是籠統(tǒng)地提出要求,如讀準字音、節(jié)奏(停頓)/讀準讀順、讀出輕重/語氣,讀出情感。要求是提了,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得要領(lǐng),指導不到位的現(xiàn)象還比較普遍。如《愛蓮說》結(jié)尾處的三個句子,好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情感的變化,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導策略。有的教師指導就很具體,如“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是陳述句,讀平調(diào),重讀“鮮”,就能讀出惋惜的語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反問句,讀升調(diào),重讀“何”,就能讀出慨嘆的語氣,強調(diào)沒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表達了內(nèi)心的孤獨、無奈與悲哀?!澳档ぶ異?,宜乎眾矣”是感嘆句,讀降調(diào),重讀“眾”,就能讀出鄙視的語氣。
在文言文字詞音義教學中,要留給學生自我習得和積累的機會,充分發(fā)揮文下注釋比較詳盡的優(yōu)勢,引導和鼓勵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逐步豐富學生的文言詞語積累。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咬文嚼字”習慣和在具體語境中理解關(guān)鍵詞語的能力。如《木蘭詩》中“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中“兒”的理解,因為面對的是可汗、天子,所以不能理解為兒女對父母的自稱。有人理解為“古代年輕女子的自稱”,也不合適,這等于在天子面前暴露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怎么理解好呢?“兒”即自己,在這兒可以理解為“我”。再如《孫權(quán)勸學》中,孫權(quán)從個人地位上講,沒有必要為一個臣子的學習牽腸掛肚。要了解“勸學”背后的原因,需從文中的一個字“初”說起?!俺酢敝附ò彩迥辏垂?10年,這一年,周瑜去世,一代將星就此隕落。東吳也陷入了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文武全才能和周瑜比肩的人物難覓蹤影,而位居偏將軍和潯陽令的呂蒙更是有勇無謀,難堪大任。所以,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不僅是為了使他盡快成長為文武雙全的名將,更是為了吳國的前途和命運,讓他承擔起護衛(wèi)國家的使命和責任。
實際教學中,好多教師不能處理好文和言的關(guān)系,沒有做到文和言二者并重。目前的情況是重言而輕文,教師和學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字詞教學上,而對文本的理解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些甚至把文言字詞教學等同于文言文教學,只要字詞做扎實了,文言文教學的任務也就完成了。所以,把文言文上孤立的字詞集中訓練是有失偏頗的。如在教學《夸父逐日》時,好多教師把內(nèi)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夸父英勇無畏、堅持不懈、自我犧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上。我們可以這樣提問:你如何理解夸父追趕的這個“日”?經(jīng)過討論,學生的理解會達到這樣一個層次:《夸父逐日》中的“日”,不僅是“日”,還有夢想、自由、光明、尊嚴等,這樣才能讀出夸父的文化內(nèi)涵。
在教學《愚公移山》時,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愚公把山移走好還是搬家好,請談談自己的理解。如果結(jié)合《愚公移山》的文體特征,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設計是一個敗筆。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講述一個故事,讓讀者明白一個道理。但好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點,將關(guān)注的重點放在了對故事真實性和可能性的種種疑問上,忽略了寓言夸張離奇、寓教于文的特點,將寓言生活化,現(xiàn)實化,爭論愚公應該是移山還是搬家,結(jié)果使課堂教學主題發(fā)生了偏離。正確的做法是應緊緊圍繞寓言的文體特點展開,切不可為了迎合學生的理解而偏離教學主線?!队薰粕健肥菓?zhàn)國時期古人所寫反映上古先民生活的寓言,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完成移山的任務是不可能的事,“人定勝天”僅僅是愚公的美好愿望。文章只是借助這樣一個故事,來表現(xiàn)愚公或者是我們民族敢于抗爭、百折不撓、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教師在備課時,都喜歡選用課外的一些資源來充實自己的課堂。選擇學習資源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把教材信息、資源信息、課標信息轉(zhuǎn)化為自己的信息,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文本的著眼點:內(nèi)容的難重點、知識的生成點、培養(yǎng)的技能點、情趣的激發(fā)點、思維的發(fā)散點、合作的討論點、滲透的育人點、知識的引申點等,把教材用足,用扎實。如《愛蓮說》中周敦頤把君子作為做人的終身目標,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補充以下資料: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著書立說、教育青年與提攜后進。宋代著名哲學家程頤、程顥便是他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周敦頤任參軍時,為了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曾與有著“悍吏”之稱的頂頭上司王奎據(jù)理力爭,最終避免了一樁冤案。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贛州人為了紀念他為他立了專祠,還修了“愛蓮池”。他為學、為人、為官,都有著蓮花的氣度和風骨。他愛蓮,就是愛君子之道。
拓展教學的基本點是文本,要立足文本,用拓展來反哺文本;要通過具體的聽說讀寫活動,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凸顯學科特點,讓拓展教學真正成為一節(jié)課的豹尾,而非蛇足。具體來講,就是在內(nèi)容上突出聽說讀寫訓練;要善于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情景,采取適當?shù)恼Z言訓練拓展形式;做實文本學習的前提下拓展,不能輕文本挖掘,重拓展延伸,讓教學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實際教學中,許多拓展內(nèi)容不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沒有落實聽說讀寫,而讓學生積累歷史知識,或進行政治說教,語文課變成歷史課,思想品德課。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不僅關(guān)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把語文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空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