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學院 芝春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根據信息時代的特點和思政教育的需要明確指出,要運用互聯網技術讓思政教育工作活起來、新起來、強起來、實起來,推動思政教育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那么,怎樣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遠大目標呢?下面簡單談一下個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互聯網+”視閾下,高校思政教育既面臨著新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無法回避的挑戰(zhàn)。所面臨的發(fā)展機遇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互聯網+”技術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思政教育可以借助微信、微博、論壇等新媒體,使用手機、筆記本、平板等工具靈活機動地開展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又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以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形式呈現課堂教學的內容,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二是“互聯網+”技術使思政教育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凸顯了時效性、動態(tài)性、多維性和全方位性。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盎ヂ摼W+”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挑戰(zhàn),一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那些不健康的信息容易給大學生的思想造成消極不良的影響;二是虛擬背景下大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tài)更加難以把握。
“立德樹人”是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針對教育工作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培育方向,全面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二是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三是要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四是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把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互聯網+”和立德樹人的雙重背景下,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必須首先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讓“互聯網+”技術和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融入我們的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視“互聯網+”技術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良好機遇和嚴峻挑戰(zhàn),趨利避害,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二是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深入開展全員思政教育、全程思政教育和全方位思政教育,把學生培育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互聯網技術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思政教育,就是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思政教育的全面創(chuàng)新,一是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寬思政教育的時間和空間,讓思政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空氣和及時雨;二是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思政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創(chuàng)新。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打造各類網絡平臺,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三是要依托互聯網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動態(tài)性、多維性和全方位性,讓思政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立德樹人是我國高校教育的根本方向和總目標,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必須時刻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正確方向,一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占領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使青年學生掌握科學的理論,樹立正確的理想,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二是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滋潤學生的心靈,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有機結合在一起;三是要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在學生的問題和需求之間找到良好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