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堅
德育工作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生走進校園,教師就應該對學生負責,致力于對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質的培養(yǎng),全面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發(fā)展,這也是貫穿整個教學的基本目的。學生通過學校的德育教育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校的德育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導向、動力及保證作用。
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yǎng)、造就合格公民的起點。德育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終身,但目前社會中卻出現了很多關于德育的“歧義”,使得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不良風氣,最明顯的就是“道德綁架”,過度解讀“德育”,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反應,讓很多人不盛煩擾,最為“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曾經在公交車上有一個下班的女白領沒有給一位老人讓座,結果這個事情卻被一些人隨意傳播,大家網絡和網絡中一些不受“約束”的“捷徑”,對這個女白領進行“人肉搜索”,然后披著“網絡馬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這個女白領進行批判,甚至上升到對女白領的“攻擊”,將她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地點公布到眾人“眼前”,更有一些好事者走進女白領的生活,對她肆意辱罵,將她的生活擾的不得安寧,還讓她把工作都丟了,這個女白領一度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但人們不了解的是,其實這個女白領她暈車,加上那天在公交車上身上因為生理原因很不舒服,穿著高跟鞋,工作了一天,不是因為她不想讓座而是實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因為網絡和一些不了解真相的好事者,讓這個女白領憑白遭受一些無辜的“迫害”,這些傷害由誰負責,誰該為她遭受的“網絡暴力”買單?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人們的德育教育“不過關”,對一件事情沒有完全了解清楚就自以為站在一個“道德”的位置上對這件事情大肆評判,還美其名曰自己是在捍衛(wèi)正義,為這個社會的“公道”貢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從小就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不信謠不傳謠,不觀全面不作判斷。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落實到實處。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要忽視任何有關學生的一點小事,有的時候你以為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可能就為今后學生的成長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所以,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主題活動時,一定要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不要讓主題活動流于形式,教師在開展主題班會時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選擇性地開展班會,發(fā)揮德育主題班會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參與班會的積極性。
合作交流意識從小就要培養(yǎng),這種意識對學生將來進入社會非常有意義。我們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發(fā)展,教師在組織德育班會主題活動時,要綜合考慮,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配合,擁有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奮斗,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成就感。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沒有壓力地彼此交流,在和其他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完善自己。
傳統(tǒng)的主題班會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的教育需求,教師應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感受到班會的趣味性并從中獲得一些知識,這也響應了新課改的教育主題——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快樂的活動中收獲知識。此外,教師在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時,要盡量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
學校的工作重點是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共同進步,讓學生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