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婷
(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 江蘇昆山 215300)
部編版語文書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雙線并進”,即寬泛的人文主題和系列的語文要素。語文素養(yǎng)就是將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須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每一冊語文書的每一個單元。教師用好語文要素這把鑰匙,就能精準把握當下的語文課堂,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做到呢?筆者覺得應當做到“三個關注”。
單元導語集中體現了編者對這一單元的整體設計意圖。關注單元導語能幫助教師合理取舍內容,選擇適合的手段,并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金秋時節(jié)”。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在教學略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時,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我們第二單元有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教師在出示自讀要求時,要求學生做到“讀一讀”,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學生要多讀幾遍,并找一找課文中有哪些詞語比較難理解?學生還要想一想: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跟著老師一起做“大樹抖抖手臂”的動作。通過動作的演示,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抖抖手臂”這個詞語的意思。在理解“歌韻”這個詞語時,教師可讓學生仔細聽蟋蟀和陽臺依依不舍地告別時唱的歌曲,讓學生在聽歌曲、唱歌曲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美妙的歌聲把歌曲的韻味都唱出來了,這就是“歌韻”。在理解“叮嚀”是什么意思時,教師可讓學生找它的近義詞,如“叮囑、囑咐”。這是找近義詞理解詞語。緊接著,教師可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說活中明白一遍又一遍關心我們的話就叫做“叮嚀”。這是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學生會發(fā)現,就算理解同一個詞語,也可以有很多方法。
課后練習題于部編版而言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是部編版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關注每一篇課文課后習題中的新要求,精準地找到隱藏的語文要素,把握好單元的教學重點。
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小說的魅力”。這部分編排了三篇課文,都是微型小說。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學本單元第一篇微型小說《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課后練習題,即“畫出描寫雨、洪水和橋的句子讀一讀,再聯系老支書在洪水中的表現,說說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在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們了解到:突發(fā)洪災是這篇小說的起因。學生在默讀時可找出文中描寫洪水的句子,用筆畫一畫,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短短幾句話,用上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這讓學生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斷上漲,災情也在不斷加重。洪水是故事發(fā)生的大環(huán)境,作者對洪水的描寫貫穿故事的始終,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也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小說中的環(huán)境,除了洪水,還寫了雨“像潑,像倒”。短句寫出了形勢的危急,也為下文的洪災埋下了伏筆。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好短句的同時,也對應了本課的課后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短句”。此外,文章還寫了橋?!爸挥小闭f明了橋是人們唯一的求生之路,突出了木橋的重要性;“窄窄”寫出了橋窄,人又多,災情又危急;木橋開始發(fā)抖,開始痛苦地呻吟。這些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洪災的來勢洶洶。村民們慌忙逃生,木橋難以承受,已經開始發(fā)抖、呻吟,這就為下文的坍塌埋下了伏筆。
洪水、雨、橋一起構成了這部小說的環(huán)境,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營造了緊張的氣氛。老支書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在村民們慌不擇路時,“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作為黨員,在村民們排隊過橋時,他“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自己的兒子,讓他排到隊伍的最后面,兇得像只豹子。他一視同仁,不徇私情。此時的老漢是一座山,一座鎮(zhèn)定威嚴的大山,也是村民們心目中的靠山。當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的時候,作為父親,老漢推了小伙子,讓他快上木橋。他心系兒子,舐犢情深。此時的他,還是一座大山,父愛如山。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應了課后練習“這篇小說寫了一位怎樣的老支書?找出寫老支書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結合相關情節(jié)說說你的理解”。這便讓老支書的形象在學生的眼前層層推進,更加有血有肉了。
本課還有這樣一處練習,即“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和同學討論這樣寫的好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隱去課文最后四個自然段,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學生會發(fā)現洪水退了,村民們得救了。然而,老漢和小伙子卻被無情的洪水吞噬了。故事完全可以在這里戛然而止??墒?,作者為什么還要加上這四個自然段呢?在對比閱讀之中,學生不難發(fā)現,這就是微型小說結尾的魅力所在。這樣的結尾既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緊扣本課時的課后練習,帶領學生在文本之中走了一個來回,充分落實了本課時的語文要素,讓學生明白了情節(jié)、環(huán)境對突出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學生學會了用這樣的方法去讀小說。這也為接下來學習另外兩篇微型小說,落實語文要素架設了橋梁。
部編版語文書每一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十分清晰明了的,且各單元之間的語文要素也是有關聯的,是循序漸進的。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獵人海力布》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和“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在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即“快速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為何不是“默讀課文”,而是“快速默讀課文”,因為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教學中,教師高度重視了前后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銜接,也關聯了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在學習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時,我們既鞏固了之前所學,又引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可謂是一舉兩得。雖然僅僅是一處自讀要求,但卻體現了教者的智慧: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每單元的語文要素逐步推進,穩(wěn)步落實,最后形成能力。
如何適應語文教材的改革呢?每位教師要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關注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做到知己知彼;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課后練習,讓語文要素落地生根;關注各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聯系,做到循序漸進。這樣一來,我相信一定能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