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珍
(福建省南平地區(qū)武夷山市嵐谷中學 福建武夷山 354311)
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在教育領域中的合理利用,無形中對很多學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逐漸成為各大學科教師教學時,非常重要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是教師教育教學要圍繞的主題。對生物教學而言,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必須意識到概念教學在其中的重要性。無論是從社會參與角度出發(fā),或者是從文化修養(yǎng)角度出發(fā),都要與概念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概念是指對各種不同類型事物進行抽象性的概括者分析。生物學概念一直都是生物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無論是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概念作為基礎。這些概念不僅是知識思維的產(chǎn)物,也是思維的起點、動力。生物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學科,除了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論概念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對這些理論性的概念進行驗證。教師在概念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與教材內容、學生的主體情結合,適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實際要求的問題情境。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思考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節(jié)課時,可以先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對教學視頻進行觀察和分析。視頻中主要展示的畫面是在一片森林中,有很多植物,小鳥也在林中嘰嘰喳喳,蜘蛛正在織網(wǎng),陽光傾灑在林間,小溪在嘩嘩作響,而小溪旁邊則有一些小雨傘狀的蘑菇。由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問題要注意層層遞進,讓學生對這些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獨有的思維,帶著這些問題投入到視頻的觀看中[1]。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比如,“當你走進一片森林的時候,你會看見哪些生物?”“這些生物想要實現(xiàn)好的生存,必要的條件有哪些?”“如果森林當中的部分植物遭受到嚴重的損害,那其他的生物是否會受到相對應的影響?對整片森林的環(huán)境遭受破壞有影響?”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在腦海中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進行合理的構建和利用,而且一定范圍之內的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之間可以形成統(tǒng)一整體,這種統(tǒng)一整體就是學生學習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比較可以看作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部分。在日常生活過程中,人們通常情況下會通過各種不同方式的比較,對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進行了解。比較可以看作是人類思維中最基本的一種方式,也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培養(yǎng)時,非常重要的措施。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很多內容在表達方面比較相似,具有非常強的模糊性特征。由于生物知識比較復雜,學生容易產(chǎn)生知識混淆的情況。比如,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在結構的劃分,以及具體組成部分等方面。
為了保證學生的生物學習進程可以有所提升,避免學生對知識點產(chǎn)生嚴重的混淆情況。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列表比較的方式,幫助學生對相同的知識點進行合理的劃分。比如,在對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進行劃分時。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可以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直接將二氧化碳轉變成可以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比如,人們常見的淀粉等。同時,光合作用也是氧氣在釋放時的整個過程。細胞通過對氧氣的利用,可以直接將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為二氧化碳、水[2]。同時,在整個儲存過程中,有機物自身的能量就會被逐漸釋放出來,提供給生命體,這整個過程可以稱之為呼吸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在遇到這些概念時,會出現(xiàn)了嚴重的混淆。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方式,讓學生一目了然。
表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列表比較分析表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依靠理論知識,不僅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實踐出真知。教師只有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學生自己進入到整個體驗和探究的過程中,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及分析等,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可以滿足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對種子萌發(fā)環(huán)境條件進行學習的時候,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種子的萌發(fā)需要依靠光來實現(xiàn)”。教師可以直接將這一問題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對這一理論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種子的萌發(fā)并不需要依賴光。
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時,要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學生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還可以提高生物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