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琨
(廣東省民政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海珠校區(qū) 廣東 510310)
教師要有高尚的品德、關懷和包容學生的心胸、耐心教導學生的責任心。教師應以“立德樹人”四個字為職業(yè)生涯的準則,除了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教學技能及教學方法外,也應不斷修煉自身品德。學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老師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行為反思自己。在學生和老師的相處過程中,老師不經意的言行會在學生的校園生活中留下痕跡,老師的思維、個性和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好的老師會成為學生的榜樣。稱職的老師應在以下三個方面約束自己的行為。
中職老師大部分既是科任老師,也是班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老師可以在每日下班后抽出10分鐘的時間,準備一本小的筆記本或利用手機里的備忘錄、筆記類的APP等,記錄每日教學和班級管理的反思。反思并不是找出自己所有的錯誤讓自己自責,而是給自己一段時間,回憶一下今天的工作,包括上課提及的知識點備課不全面的地方、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的欠缺,也可以記錄上課運用某個教學方法時學生的反應。好的方法,老師可以廣泛使用或更新;若有不足之處,老師也可以提醒自己留意。老師應爭取簡單記錄下每一天的工作,從反思中學習,為自己的工作做一個歸因訓練,即找出工作中一件事情好的原因和不好的原因,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也能為寫職稱論文準備第一手的材料和寫作思路。因此,反思應成為每個老師的習慣。
中職階段的學生,年齡在15~18歲的比較多。有些學生甚至是在其他學校沒有讀下去的往屆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又回來上學。老師在做班級管理時,由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日常事務也較多,有時未必能面面俱到。就當前學校招生情況和國家的總體教育情況而言,一些專業(yè)還無法做到小班教學。班級人數(shù)較多和不同專業(yè)學生的性格差異,給班主任老師的班級管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一些學生不服從管理,班主任就容易焦慮,容易與學生起爭執(zhí)。在發(fā)生五蓮二中楊守梅老師“用課本抽打學生”的事件后,筆者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了這件事。學生這時處于青春期,心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注重自己的形象。事件中,學生遲到了。老師因為臨近中考,關心學生學習,情急之下用錯了方式,用課本抽打學生。《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方法值得商榷”。的確,作為專業(yè)的專職教師,有過往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經驗,參加過校內外培訓,考取教師資格證時學習過《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老師應該用更科學的方式對待學生和處理學生的問題,既要維護學生的形象,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從楊守梅老師的出發(fā)點來說,她真的是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但從職業(yè)教師的角度和學生管理專業(yè)化的角度來說,她還是應該選擇更合適的方式。
在中職學校的班級管理中,老師除了從理論出發(fā),更應用現(xiàn)場觀察的方式,多了解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包括課堂習慣、衛(wèi)生習慣、宿舍生活習慣等,也應定期找學生談話,用筆記本記錄學生對班級管理、自身發(fā)展、專業(yè)情況等的反饋信息,從談話和觀察中整理出學生管理和班級日常管理的思路。中職學校的學生比較容易自卑,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在乎自身的形象,但也比較活潑,容易打鬧,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老師如果只從一個角度看待學生,容易出現(xiàn)倦怠、審美疲勞甚至厭惡等情緒。一名專業(yè)的老師首先應該運用專業(yè)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要從班級管理的中心位置退到邊緣,從旁觀察學生的行為及班干部管理班級的情況,用這種“適當遠離”的方式,轉換對學生的認識。學校常常舉辦不同類型的比賽。教師應通過觀察和談話了解學生的情況,發(fā)掘學生與眾不同之處,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推薦學生參與比賽,獲得成就感。教師還可以組織班級聚會,換一種方式與學生相處,發(fā)掘學生的另一面。
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對生活、工作和學校的觀感,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保持教室衛(wèi)生,除了督促學生做好班級衛(wèi)生工作外,還會親自動手撿紙屑、整理內務和倒垃圾。學生從老師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中感受到應有的工作態(tài)度,就也會獲得關于提升學歷和技能水平的鼓舞和啟發(fā)。中職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后就會步入職場。其實,他們在校時就已處在職場的邊緣。老師的技能水平、知識儲備、工作態(tài)度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認真?zhèn)浜妹恳惶谜n,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是每一個老師應盡的職責,也符合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求。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應慎思之,明辨之,用實際行動傳達老師的關愛,用實際行動表達職場的態(tài)度,用實際行動實踐榜樣的力量。
在學校的學生管理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一環(huán)。社會責任感、職業(yè)道德和思想品德都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德育課程承擔起了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社會責任感的職責。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提醒學生,利用課堂教授學生職業(yè)道德的精神,是每一位老師都應承擔的教育學生的職責。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口的文化素養(yǎng)。每一位在校老師都有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育的成果相對來說比較滯后,反饋期較長,但從本身的意義來說,教育應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職責,不能一味追求回報。學生的成長需要時間。學生每次在職場中回想起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都會對老師產生感激之情。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之路也是提升自身職業(yè)核心價值之路。教師要發(fā)揮工匠精神,讓自己的勞動產生價值,讓播撒在學生心靈里的種子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