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聰
摘 要:我國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從機制的構建、運行到實際具體的操作范式已取得一定成效。針對藝術類大學生這一群體,高校應在把握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當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成效與不足的基礎上,構建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傳播平臺、危機干預常態(tài)化機制、危機干預后系統、“四位一體”干預體系,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針對性。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心理特征;心理危機干預
中國高等院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1],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驗證,目前國內已經建立了較為統一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在這一機制的指導下,學校能夠響應及時、有序有效地開展危機干預,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命安全,保障校園的和諧穩(wěn)定。高校藝術類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學生群體,他們與文科、理科、工科等專業(yè)的學生既具有新時代大學生的統一共性,又具有藝術類學生明顯的個性特征。考慮到藝術類大學生的性格、思維特點,在這一群體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則需對干預的機制與實際操作做出靈活性的調整,這是做好做實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思考。
一、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識強烈。藝術類大學生在接受后天的專業(yè)性教育時,容易受到注重表達浪漫與強調自我獨立意識的西方藝術的影響,他們傾向于個人主義而非集體主義,堅持自我對事物的看法與見解,采取的一些表達方式會具有較為明顯的個人特色,追求自我個性的張揚與表達,對于班集體以及出除自我外的其他同學的關心較少,不樂于參與集體性的活動。
(二)人際關系敏感。藝術類大學生言行具有明顯個性色彩,側重于以自我為中心,容易產生人際關系緊張的問題,影響建立良好、穩(wěn)定的朋輩支持系統,部分大學生由于長期脫離集體、沒有穩(wěn)固的朋友圈子,導致個性愈加自我內向,不愿與他人做進一步的接觸與關系的建立,增加了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概率。
(三)易焦慮抑郁。根據國內的相關研究,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藝術類大學生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心理因子進行摸查,發(fā)現他們在強迫、焦慮、抑郁、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心理狀況上更容易出現問題。[2]
(四)情緒表達較為激烈。面對生活、學習、感情等方面的壓力與挫折時,藝術類大學生容易產生較為強烈的情緒反應,這種強烈的情緒起伏容易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嚴重的容易引起相關的心理疾病。
(五)感性思維突出。藝術類大學生在進步大學校園之前,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藝考的準備與練習中,對于文化課的學習不足。在進入大學校園后,藝術生更是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落實于實際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與其他的學科的學生相比較而言,不側重于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鍛煉。藝術的創(chuàng)作要求的是感悟、靈性,需要發(fā)揮他們的感性思維,將生活或人生經歷的無形感悟置于藝術作品當中。
(六)思想多元化。西方藝術作品除了具有主流文化的特點之外,還包含了現代的亞文化,多元性的文化在藝術類大學生的視野當中,均是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潛在啟發(fā)要件,他們會更愿意去了解與接受不同的文化,在融合創(chuàng)作當中也受到這些文化所代表的思想意識的沖擊。
二、藝術類院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現狀
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重視以來,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也開始受到更多的重視與思考。目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經歷單純實踐經驗—形成相關制度—制度指導實踐—實踐向制度升華—制度在實踐中再應用的過程,頂層設計日趨完善。[3]校、院、班級三級聯動,心理中心、年級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四方互通的層級干預設置使得干預工作更加順暢,“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干預思路貫穿整個危機個案的干預工作。此外,危機干預隊伍的專業(yè)化以及科學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早發(fā)現、早介入、早干預”的工作目的得到較好的實現,避免了干預工作滯后所帶來的不良結果。但如果不考慮學生群體的特點而做出調整變化時,框架再完善、機制再清晰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仍舊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通過調研發(fā)現,在藝術類大學生中開展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存在部分不足:(1)心理危機預警隊伍將設不完善,過于強調年級輔導員以及高校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的作用,忽視了對心理委員隊伍的建設與完善,未能發(fā)揮出朋輩咨詢員的咨詢與預警作用;(2)心理危機干預知識普及程度不強,未能將危機干預與心理健康的知識進行融合地傳播,未能覆蓋到除心理委員外的學生群體以及除輔導員、班主任外的專業(yè)課教師;(3)心理危機干預數據化分析程度不夠,未能構建清晰明了的數據庫與案例庫,對個案進行充分的歸納分析,提煉總結;(4)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形式單一,未能考慮藝術生的心理特征,開展形式多樣的危機干預工作,僅靠心理普查、學生反饋等形式難以進一步提高危機干預的成效;(5)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家校聯動未能發(fā)揮有效作用,危機解除后與家長的聯系降低甚至斷開聯系;(6)心理危機干預存在斷續(xù)性問題,對危機個案的干預結束后未能做到持續(xù)、定期的關注以及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三、關于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
中國高校正在迅猛發(fā)展,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也需順應時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探索和發(fā)展出新思路,調整干預的方式方法,牢固地守護好學生心理的安全防線。
(一)構建干預知識傳播平臺
融合線上的推廣與線下的活動開展,將心理危機識別的基本判斷點:學生的睡眠質量、飲食情況、課業(yè)情況、人際關系(與舍友、班級同學的溝通聯系)、情緒變化、性格變化、行為變化等方面,以及危機發(fā)現后的處理流程,從學生角色中的心理委員、宿舍信息員到教師層面的班主任、輔導員、專業(yè)課教師進行知識的普及與加強,搭建知識傳播平臺。
(二)構建危機工作常態(tài)化機制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機制應實現常態(tài)化的運作,具體而言:1.心理工作團隊培訓常態(tài)化。對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宿舍信息員等進行有組織、有體系、有考核的培訓與考核;2.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常態(tài)化。結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心理漫畫比賽、心理微電影比賽、公益性心理墻繪主題活動等,增加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保健知識的趣味性,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參與度;3.危機個案研判常態(tài)化。將危機個案進行分類管理,建立個人危機檔案,包含有家長承諾書、告知書、危機干預報告、診斷相關證明、動態(tài)動態(tài)跟蹤報告等資料,明確每個危機個案的特點;4.危機個案分析數據化。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藝術類學生的人口學變量與測量變量如性格特質、心理調適能力、主觀幸福感等變量進行合理的數據分析,從案例推動逐步轉移至數據推動的總結工作,提高危機個案研究結果的參考性、指導性。
(三)構建心理危機后干預系統
“評估—預防—預警—干預”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涵蓋了心理危機干預的大部分過程,但是由于藝術類大學生屬于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針對他們的干預工作要延續(xù)至干預后的生活、學習中。構建后干預系統,密切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等,從而能夠強化前期危機干預的成果,并對可能出現的危機苗頭進行迅速識別、精準干預。通過學校與家庭的聯動溝通,將雙方的支持力量融合為學生可依靠、可信賴的支持系統,對仍舊處于危機狀態(tài)以及可能危機復發(fā)的學生以必要的介入。
(四)構建“四位一體”干預支持體系
心理危機干預的力量,不僅僅只是由學?;蛘咝睦碇行幕蛘邔I(yè)醫(yī)療機構所提供,應將多種支持力量有機地結合成統一的“四位一體”支持體系,才能發(fā)揮出心理干預的最優(yōu)效能。1.技術支持。醫(yī)院的心理科室以及學校的心理中心搭建聯系溝通的橋梁,對心理危機處理中出現的棘手問題提供有效的專業(yè)幫助,增強干預隊伍的專業(yè)化水平;2.經濟支持。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人群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乏少數,除了對這類學生進行情感的鼓勵與支持,學??商峁┡R時困難補助金,優(yōu)化學生申請的流程,同時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家庭經濟困難生進行醫(yī)療費用的及時補助,化解學生因缺乏經濟支持而放棄治療的難題;3.朋輩支持。融合藝術生的專業(yè)特長,針對藝術生的性格特點,開展主題鮮明、形式靈活的心理知識、心理危機干預的活動,如提高溝通合作技能的團輔活動、增強心理調適能力的系列講座等,強化普通大學生的相關心理知識,激發(fā)朋輩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4.父母的支持。強化家校聯動外,學校需對家長進行適當的心理知識的普及,讓家長們了解心理問題的原因、種類與表現,并對學校的干預流程有著一定的認識,引導家長給與學生以鼓勵與支持,而非懷疑與指責。
參考文獻
[1]陳進.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262-267.
[2]錢海明,宋大偉.藝術類大學生SCL-90與EPQ結果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4):120-123.
[3]季文澤,湯琳夏.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實踐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42(3):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