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哀”是日本美學的一個傳統(tǒng)概念,其精神滲透在日本的生活與文化中。是枝裕和作為日本導演,他的影視作品在表達上真實又細膩,注重表現(xiàn)底層民眾的生活與家庭關系,運用“去戲劇化”等手法含蓄地傳達物哀氣質,使用“櫻花”、“煙火”等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意象在作品中繼承物哀美學思想,以溫暖卻疏離的手法反映了當下社會現(xiàn)狀,創(chuàng)作出了獨具東方美學特征的影視作品。
關鍵詞:是枝裕和;物哀;《小偷家族》;《海街日記》
“物哀”美學思想是貫穿在整個日本文化與審美意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在十八世紀由日本學者本居宣長在評論《源氏物語》時提出并確立,他認為“物哀”是一種“物之哀”,人與物之間產生共情,即感物而哀。之后“物哀”這個概念擴大到表達一切情感的流動。作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創(chuàng)作中延續(xù)了本民族文化特有的“物哀”氣質,從電影表現(xiàn)的內容與形式兩方面來展現(xiàn)物哀之美,其作品植根于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具有獨特的東方美學特征,蘊含東方哲思。
一、“惡之花”——底層視角與邊緣人物透露的物哀氣質
“物哀”的審美理想在本居宣長的闡釋中即是“從自然的人性與人情出發(fā),不受倫理道德觀念束縛,對萬事萬物的包容、理解、同情與共鳴,尤其是對思戀、哀怨、寂寞、憂愁、悲傷等使人揮之不去、刻骨銘心的心理情緒有充分的共感力”。隨后“物哀”這個概念的內涵被不斷擴大與刷新,田中康二與杉田昌彥又對其做了自己的理解,使用“同情”“共感”等術語,形成了日本式的同情美學。所以田中康二與杉田昌彥將“物哀”概括為“同情美學”,這對進一步解釋是枝裕和的作品對人們心靈的沖擊起到了推動作用。
是枝裕和在電影中經(jīng)常以底層視角來看待整個社會,以邊緣人物來表現(xiàn)人性的“灰度”,這正是運用觀眾普遍的同情之感來使物哀之美在電影中得以實現(xiàn)?!缎⊥导易濉分袥]有戶口的幾個社會邊緣人抱團取暖組成了“一家人”,“偷”是他們生活的常態(tài),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人性的“灰度”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xiàn),整部作品被貧窮所籠罩,底層的眾生相一覽無遺。觀眾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情,反映了電影中潛藏的物哀之感。
“惡之花”中,惡,是人性的罪惡與社會的丑惡?;ǎ瑒t是在這種惡中生出的人們心靈善良的底色,電影中的這些邊緣人物便是在貧困丑惡環(huán)境中生長出來的花朵。在強烈的對比中,通過流暢的表述與自然真實的氛圍將觀眾帶入到淡淡的哀傷中,引起人們的同情之心,展示了作品的物哀之美。
二、“哀而不傷”——情感表達方式傳遞的物哀精神
在情感表達方面,是枝裕和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一直是冷靜又克制。對于生離死別不進行歇斯底里地表現(xiàn),也沒有慟哭與哀嚎等極端的場面。就如《小偷家族》中奶奶的去世仿佛只是家中一個老物件被打碎,惋惜之后被草草埋在了院中。這種對于生與死克制的表達讓人如鯁在喉,自然真實的敘述使觀眾不禁融入其中,產生痛感,這是日本文化中獨有的物哀之美的細膩表達。
為了使電影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物哀之美更加真實,是枝裕和對于情節(jié)進行了“去戲劇化”的處理,他的作品以微小敘事代替宏大敘事,關注個人、家庭生活而非民族命運,生活化的細碎表達讓情感的收放得到了合理地詮釋。《步履不?!返墓适乱砸患胰嗽谝黄鹱鲲埻瑫r等待兒子回家為開頭,看似隨意但是揭示了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最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一切有情,依食而住”,飲食承擔了凝聚情感的功能,在餐飲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一家人相處下來是否融洽。并且影片開頭這個瑣碎的做飯的鏡頭是“去戲劇化”表達手法在影片中的運用,奠定了整個電影從容又愜意的基調。
在情感表達方面,用“去戲劇化”的方式配合大量的長鏡頭與空鏡頭使表現(xiàn)方式更加克制與含蓄,把郁結在心中的情感抽離出來,以明快或是沉郁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哀而不傷,表達出對人情冷暖與生死去從的釋然的物哀情感。
三、“瞬間美”——意象塑造建構的物哀美學
邱紫華曾提出東方民族的思維偏向于原始思維,以感覺、直覺、象征以及情感為主,所以東方民族在創(chuàng)作中就更加傾向于意象性與情感性。而物哀美學很重要的一個特征便是對自然事項的深切的情感體驗與傳達,在日本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中便孕育出了“櫻花”“煙火”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意象,電影中通過這些意象來體現(xiàn)物哀美學。
櫻花在日本文化中象征著美好、希望與生命力,但由于花期的短暫,同時也象征著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瞬間的易逝。櫻花便成為日本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是枝裕和經(jīng)常在一些畫面中給到櫻花特寫鏡頭,象征快樂的短暫停留?!逗=秩沼洝分?,風太騎單車載著淺野玲飛快地馳騁在開滿櫻花樹的道路上,二人之間懵懂的感情無需言說,已經(jīng)與這一片櫻花海融為一體。影片在這一段給了淺野玲很多臉部特寫鏡頭,將少女的青春揮灑在茂盛的櫻花海中。
日本民族一直有春季看櫻花、夏季看煙火的習俗,所以日本人對煙火有著濃厚的情結。煙火的“盛開”更為短暫,是瞬間美的代表?!逗=秩沼洝分杏涗浟藷熁鸫髸忻總€人的狀態(tài),四姐妹全部換上浴衣,在院子里點燃煙火,四個女孩在這場煙火中嬉笑打鬧,生活仿佛在這場短暫的煙火中變得明朗了,彼此之間的情感也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是枝裕和電影中運用這些日常意象使情感表達的更加含蓄,用櫻花、煙火這些意象來表現(xiàn)人情與自然的融合,觀眾在意象塑造的氛圍中體會到創(chuàng)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這便是通過特有的意象建構出的物哀美學。
四、結語
是枝裕和的作品以真實和細膩著稱,繼承了日本民族中特有的“物哀”美學思想,弱化戲劇沖突,情感表達流暢,通過日常瑣碎事務的記錄讓人們體會平凡生活中的物哀精神。電影在是枝裕和的指導下被籠罩上一層淡淡的哀傷,這種情感轉化為一股溫暖的力量促使人們前行。
參考文獻:
[1] [日]本居宣長.日本物哀[M].王向遠,譯.吉林:吉林出版集團,2014.
[2] [日]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M].蔣寅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3] [日]大西克禮.幽玄·物哀·寂[M].王向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4] 王向遠.感物而哀:從比較詩學的視角看本居宣長的“物哀論”[J].文化與詩學,2011(02).
作者簡介:李卓然(1995—),女,朝鮮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