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吐芬芳”是近幾年網絡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它涉及內容廣泛,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芬芳”代指香氣外,還比喻美好的名聲,當其經過漫長的語言發(fā)展過程,逐漸顯示出其他的修辭含義,情感內涵愈發(fā)豐富。本文將對比探討“口吐芬芳”與“芬芳”之間的關系,試圖解釋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關鍵詞:口吐芬芳;芬芳;反諷;文明用語
“口吐芬芳”是近幾年來的網絡流行語,指說臟話,但這個詞語本身并不指代任何具體臟字,甚至“芬芳”一詞在中國自古以來還帶有褒義色彩,例如形容美麗好看,香氣撲鼻的花朵,我們會說“芬芳四溢”。當“口吐芬芳”一詞進入網絡用語時,其各式各樣的用法體現(xiàn)著當代網民的心理,顯現(xiàn)著時代的文化召喚,希望擁有一片文明的網絡環(huán)境。
一、“芬芳”的辭書含義
為考察“芬芳”的語義,本文對國內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中的“芬芳”釋義進行了搜集整理,為更清晰地展示《漢語大詞典》對“芬芳”的解釋,下文用序號分列如下:
芬芳1:香;香氣。
芬芳2: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名聲。
我們可以看出“芬芳1”的釋義更接近詞語“芬芳”的本義。“芬芳2” 是在“芬芳1”的基礎上間接引申而來。由事物散發(fā)的香氣聯(lián)想到人,使用移就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移物就人,美好的名聲和德行也可以作為人所散發(fā)的香氣的象征,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名聲,其語義引申過程中“芬芳”的感情色彩進一步強化,褒義色彩越發(fā)濃厚。
我們分別對“芬芳1”及“芬芳2”進行語義分析,示例如下:
芬芳1:[+人][+感覺][+舒適愉快][+氣息]
芬芳2:[+美好的][+德行]U[+名聲]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詞語“芬芳”義項引申過程中,“芬芳”的表嗅覺義素[+嗅覺]逐漸弱化,表美好義素[+美好]逐漸強化,而這一過程是一系列修辭化作用的結果。下文所討論的“芬芳”其所有義項均在這兩個義項范圍內。
二、“口吐芬芳”語義的修辭化生成途徑
學者譚學純在《語言教育:概念認知和修辭認知》中闡述了“概念認知和修辭認知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并且闡明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概念認知側重理性地構建認知對象,修辭認知側重主體的新鮮感覺理解認知對象,前者是客觀的,后者是主觀的,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轉換?!鼻拔恼淼膰鴥葯嗤~典對“芬芳”的釋義,屬于概念認知,讓我們理性而快速地認識了詞語“芬芳”的一般意義,但概念認知中又隱含著修辭認知,詞匯的語義生成是修辭認知介入概念認知最常見的表現(xiàn)。本文基于這一學術背景下探討網絡用語“口吐芬芳”的語義修辭化生成途徑,我們將其語義特征分析如下:
口吐芬芳:[+人][+發(fā)出][+侮辱性][+語言]
通過對比“芬芳”的詞義及“口吐芬芳”的詞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口吐芬芳”具有[+侮辱性],即[-舒適愉快]U[-美好的],這與“芬芳”的辭書釋義恰恰相反,而這種表達手法是反諷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反諷,又稱反語,是說話或寫作時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或寫作技巧,單純從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達的事物,而事實上其原本的意義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從上下文及語境來了解其用意。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網絡熱詞“口吐芬芳”的含義是詞義的轉移,而縱觀社會學,這卻是道德對人們的提醒和督促改進?!翱谕路曳肌钡娜瞬⒉皇悄切┏隹诔烧?、文質彬彬且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恰恰相反,“口吐芬芳”的人是那些滿口臟話的人,而這些人正如網友對他們的評價“很掉價”“讓人看不起”。事實上,網友試圖用“口吐芬芳”規(guī)勸那些滿口臟話的人,告誡他們爆粗口屬于語言暴力,是缺少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將遭人唾棄鄙視,從而愿人們在網絡平臺上文明發(fā)言,做到真正的“芬芳”。
三、“口吐芬芳”語義的修辭闡釋
人們通常認為,修辭只是被動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主體生存狀況,卻忽視了修辭另一個更重要的功能:修辭話語如何主動地介入社會現(xiàn)實、參與主體生存模式的建構。
《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所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趙太后不僅僅是一國之君,更是一個母親,她疼愛小兒子的心甚至超過了愛趙國的心,群臣直言讓長安君為人質,都是為了趙國著想,并不是為了長安君考慮。而觸龍抓住了母親的角色,借助超越自然語言的修辭藝術手段,轉換趙太后的身份,讓她以一個母親的角度來看待國事與家事之間的關聯(lián),同樣都是讓長安君為人質,但觸龍卻不單單是為了趙國的現(xiàn)在考慮,更是為了長安君自己甚至為了整個趙國的以后做打算,最終使趙太后心悅誠服。
有濟世之心,尚須有濟世之術。大臣們進諫的失敗與觸龍的成功,恰恰顯示了修辭對于提高語言涵養(yǎng)的重要性,也彰顯了古代修辭使用的特征。古人重視修辭的倫理性,把修辭與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社會風氣以及個人修養(yǎng)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強調修辭的社會功用。出言陳詞,關系人身之得失,甚至國之安危,“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可見,古人修辭的使用在維護人倫關系和睦相處方面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語言不僅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更存在于虛擬生活中,作為社會的生成物,網絡熱詞更是最貼切社會。王國維說:“造詞之始,有取諸其物之形者,有取諸其物之色者,有取諸其物之聲者,有取諸性習者,有取諸功用者,有取諸相似之它物者?!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人們賦予了“芬芳”更多更新的意義,“口吐芬芳”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網絡環(huán)境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字典編輯部.漢語大詞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2] 譚學純,朱玲,肖莉.修辭認知和語用環(huán)境[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6.
[3] 汪樹福.淺談“反諷”的修辭手法[J].當代修辭學,1990(03).
[4] 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 溫顯貴,成文露.《爾雅》植物名詞重出現(xiàn)象簡論[J].湖北大學學報,2017.
作者簡介:劉晨(1996—),女,陜西安康人,1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修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