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琪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數學雖然作為基礎科目,同時也具有抽象性,而小學中年段是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學困生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作為學生的領路者,教師要從學困生的成因出發(fā),對癥下藥。從而走進學困生的心靈,作為陽光驅趕他們心里對學習的陰霾。最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年段學困生;轉化策略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基本理念。良好的數學教育,理應客觀對待人的差異性。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承認學生差異性是必要的。同時,數學老師該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幫助學困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和自信。
一、從中年段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分析學困生成因
(一)家庭原因
學生從中年級開始,進入了少年期。學生的性格特征中會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同時,中年段學生對外部控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但其內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發(fā)展完全。在這個矛盾期,父母缺少管教,過分地溺愛,不能有效地教導孩子如何調節(jié)與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久而久之,中年段的學生在意志特征上表現出一種自制力和堅持性的下降趨勢。學習無法集中注意力,知識缺乏積累,學習進度大幅落后,淪為學困生。
(二)校園環(huán)境及教師原因
中年段學生在校園擇友標準也發(fā)生了變化,往往會把學習的好壞作為衡量人的能力標志,所以出現成績好的學生人緣比較好的現象,成績差的學生會遭到孤立排斥。同時,在校園這個大集體中,無時無刻都會存在競爭與對比,形成無形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小學中年段的學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敗。導致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比不上其他同學。覺得自己不能學好數學,甚至還會對數學產生厭惡感與畏懼感。這無疑成為了數學教師在轉化學困生時面臨的巨大的難題。
教師原因,分別體現在三個方面:1.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新教師經驗缺乏,不會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鼓勵。每位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學困生更是如此。當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關注點只在于優(yōu)秀的學生上。相反,對于成績差一點的學生,有過多的責備、批評與懲罰,甚至出現謾罵、諷刺、挖苦。此時處于中年段的學生具有處情緒不穩(wěn)定的特征,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形成難以釋放心理壓力。因此,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心里會產生對數學的厭惡。厭師厭學的心理讓學生自暴自棄,逐漸成為學困生;2.教師的節(jié)奏把握不到位。隨著中年段的教學內容增多,教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目標,講課節(jié)奏過快,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較短,一部分學生沒有跟上腳步,出現了“掉隊”的情況,成為課堂的聽眾或觀眾,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去;3.教師教學缺乏耐心,教師面對一些落后的學生,往往會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但收效甚微,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讓教師的心灰意冷,出現了放棄的心理。中年段學生心思敏感,感受到教師的差別對待,難免會產生自我放棄心理。
(三)學生的自身原因
從低年段進入到中年段的學生,會明顯感受到中年段的數學學習一下子變難了。中年段是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需要學生拿出真本事,更多地需要學生自主思考。這時,有些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無法適應這樣學習環(huán)境,容易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認為數學學科枯燥無味。數學學科的學習是通過學生去感知,然后經過自身的思考,去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再去運用。可是學生缺乏開動腦筋,就難以真正理解,造成了死記硬背的現象。數學題型多變,中年段的學生容易在數學學習中產生挫敗感,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明明已經這么努力去學習了,可是成績也不見有提升,常有“一拳頭打在棉花”的感覺,力不從心。另外,學生在低年段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中年段學習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加上沒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也是容易在數學學習上迷失自我。
二、結合教學實例,討論中年段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家校合作,相輔相成
學生校園學習時間是固定的,家庭學習也是占據重要的地位。中年段學生相比低年段學生,獨立性雖有所提高,但自律性仍需培養(yǎng),家長應該花時間去陪伴學生學習。家長應該在家庭學習時間中起到一個監(jiān)督的作用。這里提到的陪伴,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的形成是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家長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年段的教學中,解決問題這一題型是學生的一大難題。但是解決問題的題目來源于生活,例如,“第二件半價”“買五送一”“買滿一百減二十”,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帶學生體驗生活,勇于放手讓學生去經歷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帶學生去超市參加一次促銷活動、給恰當的金額讓學生去自由合理分配,詢問購買的流程。家長應該也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生活中數學的慧眼。
(二)勇于改革,密連生活
中年段的學生雖年紀漸長,但稚氣未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數學的課堂中有參與感。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研究租船問題時,如果單是直接教授學生方法,整個課堂會比較死板,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解題方法。但筆者在教學此問題前,讓學生分別扮演學生與老師,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角色——租船的老板。給學生布置找出最優(yōu)惠租船的任務,最后要求他們用舞臺劇的方式表演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融”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腦海中的邏輯思維表達出來。整堂課呈現的氣氛十分活躍,甚至學困生在這節(jié)課中也能主動發(fā)言,大膽地介紹自己的解題方法,同時獲得了其他同學的肯定。通過這樣的鍛煉,相信能給他增加更多學習數學的信心。中年段的數學教學內容較大部分來源于實際生活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勇于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真實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課輕松有趣,變苦為樂。
(三)循循善誘,博愛無私
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以平等、愉快、友好的方式對待學生,對于學困生更要加倍關愛,排解壓力,換醒學困生的求知欲與學習動機。同時提倡賞識教育、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多與學生交流,走近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評價學生,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做到因材施教。筆者在從教生涯中,遇到一位學困生,考試成績不盡人意,但細看學生解題過程發(fā)現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對題目的理解能力弱。所以在輔導中,筆者先是讓他進行計算題的訓練,他能很高效地完成。筆者對他表達了極大的肯定,使他重拾對數學的信心。在之后的輔導中,筆者針對他的弱項,放大的強項,漸漸地,他出現了巨大的改變,跟上了學習進度。筆者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拒絕對學困生“一刀切”,揚長避短,盡可能讓所有學困生都能在原有的數學基礎上發(fā)揮出最大的潛能,這樣才能較好地維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三、結語
中年段學困生轉化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作為他們的領路人要有充足的耐心和足夠的愛心來陪伴學困生度過這個過程。其次,學困生轉化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學段而改變,定制每個學困生的轉化方案,是當下每位小學數學教育者的必修課。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才能讓學困生對數學的厭惡轉化為對數學的熱愛,認真學好數學,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光明,范文貴.小學數學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