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皓
自傳說中的神農嘗白菜開始,中國人便有了喝茶的習慣,無論是古代君主還是鄉(xiāng)間的農民,只是時代不同,飲茶習慣不同,飲茶器皿也有不同。發(fā)展到唐朝時期,有個叫陸羽的編撰了《茶經》一書才使我們的茶文化慢慢地遠傳海外。在喝茶的時候除了用鼻子聞,鼻子中能夠感受到茶葉的芬芳,各種的泡茶器皿也深受飲茶者的重視。不同年代的飲茶器皿不同,人們的視野都在不斷地尋找一種新的有實用性的泡茶器具,美觀也要有內涵,紫砂壺也是在這個情況下慢慢映入大家眼簾的,到明正德年間世界上的第一把紫砂在丁蜀鎮(zhèn)誕生了,從此以后紫砂壺像是打上了高速列車版迅速發(fā)展,到了現今,紫砂壺已經是家喻戶曉了,是中國茶壺中的代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件合歡壺造型精致,整體搭配協(xié)調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氣韻。
紫砂壺從它的外形上來區(qū)別的話可分為方器和圓器兩類。其中合歡壺便是常見的圓器之一。合歡壺是一種不常見的壺型,但是合歡壺型卻有著美麗的傳說。合歡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的壺型,是一件極其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壺型,特別適合于辦喜事之用,寓意吉緣和合,非常好。如此經典壺型,其實就是在一次宴會上靈感而得。
合歡壺是曼生十八式壺型之一,從其外形不難看出他是用兩片镲對接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壺型,我們所說的“镲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也稱“小鈸”或稱“镲子”、“鉸子”等。中國民間常用類型一般為黃銅镲和鐵镲兩種。因為镲是無固定音高樂器,所以 總的來說小镲聲音最高,其次是中镲,大镲的聲音是最低的,無論壺型還是名字“合歡”,都寓意著吉緣和合,融樂歡喜。造型簡潔,古樸風雅。相傳曼生順利完成運送貢茶入京的任務,得到皇帝贊許,賓朋好友前來相賀。
合歡壺的造型就如同兩個上下相扣的碗,壺蓋慢慢隆起,底足與壺身采用暗接的方法相接,壺嘴短,略顯粗壯并與壺身暗接,整把壺的精妙之處在于減弱了嘴和把在整體中的分量,而把整個的重心轉到了壺身上來,壺鈕的大小和壺身的大小相貼合,這樣看起來十分簡單,而實際在制作過程中會很難。壺鈕和蓋子做明接裝。
“合歡”是紫砂壺傳統(tǒng)造型,他對整體壺的造型要求是極高的,因為需要作出他的古韻,細膩中帶著雅致,要使其在外觀中就能流露出內外的美的喜悅,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這款合歡壺的泥料上乘,做工到位,色澤沉穩(wěn),包漿潤澤,已經能散發(fā)出濃濃的、古拙的、恬靜的氣質,整個戶型呈現扁圓狀,壺身如同連個器皿上下相扣,上下對稱,合線清晰,富有張力。
從左到右觀察整把壺,其整個線條如一條弧線,點線面一體,如一氣呵成,從嘴到把沒有折角和多余裝飾,遠近觀之,簡約又氣韻生動,如渾然一體,充滿了作者老練嫻熟的功力。
紫砂壺的器型不計其數,幾百年的變化中,人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千變萬化的造型,令人百看不厭。而紫砂中的光素器是最具有古韻氣息的,光素器的線面成型,讓整件作品顯現出固溶勻稱的特質。這把合歡壺,不需要經過任何的修飾,光素面的整體線條曲線度變換自如,燈光下美輪美奐,整器珠圓玉潤,固溶挺潤,將紫砂壺的光素器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對于傳統(tǒng)器的延續(xù),把經典器型詮釋出更高的意境。這也要求老師在制作過程中能達到絕對的精益求精才行。
在眾多的紫砂壺作品中,往往是成為 “形為骨,意為魂”,中國人民喜歡追求形意結合,這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妙處,能夠達到傳形達意是一種境界。欣賞這款合歡壺,還能更明顯地感受到這把壺的形意結合非常的完美,高度統(tǒng)一,所以也一直能散發(fā)出那種吸引人的氣場,這種氣場是作者經歷幾十年不斷地創(chuàng)作和實踐,日積月累才能達到的。回味古人的經典器型我們更應該在之后的制壺道路上不斷地學習,總結嘗試,真正地去將紫砂壺的形意融為一體,帶給后人更優(yōu)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