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梅
(中共安順市西秀區(qū)委黨校 貴州安順 561000)
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明朝人,字伯安,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集傳統(tǒng)文化“心學”之大成。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也是一個從政經(jīng)歷豐富的政治家,有著鮮明的為官立場和精深的官德思想。
《五經(jīng)七書評孫子·地形第十》中這樣一段話把王陽明對國家所懷揣的一顆赤誠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他置個人名利于不顧,不計榮辱得失,不因禍福避趨,不求名,不避罪,只念一心利國?!皢瘟粢黄瑘髧?,將茍利國家,生死以之”[1],因為這樣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的崇高國家意識才支撐他身處逆境也仍忠于職守、勇于擔當,以身報國。例如,他曾在《順生錄》中談到“人臣于國家之難”,應當做到“凡其心之可望,力之可為,涂肝腦而膏髓骨?!盵1]在其意識里,救國家于危難,自當盡心竭力,甚至肝腦涂地也是職責所在。他如此說,亦如此做。他在地處偏遠、尚未開化的貴州西北萬山之間的瘴癘之地龍場驛,歷經(jīng)百死千難,仍初心不改,潛心修學,終于悟得“格物致知”之要義,創(chuàng)立“知行合一”的學說。他還積極與最底層百姓近距離接觸,了解風土民情與民生疾苦,并依照風俗開化教導當?shù)厝?,通過開辦書院,著書講學,以澤溉學眾、傳播文化為使命。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他仍用滿腔熱血印證了自己詩作中許下的錚錚諾言“身可益民寧論屈,志存經(jīng)國未全灰。”[1]他唯恐自己不能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渴望挽起千尺狂瀾。他的所作所為是心懷國家、積極作為最有力的印證,其“表現(xiàn)出了堅強的意志和極大勇氣,當仁不讓,見義勇為,蹇以反身,困以遂志,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盵2]
善政思想。王陽明德治思想始終以“善”為準則。他推崇善政良俗,不遺余力在社會底層興教化,美風俗。他主張以體恤百姓的仁德施政,認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雖然是茅茨土階,但卻也是明堂。相反,如果“以幽、厲之心,而行幽、厲之政”[1],則即便是明堂,卻也是暴政所自出之地。針對當時“爭功利而薄忠信,貴進取而賤廉潔”的不良風氣,他直言不諱進行批判,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匡救之策,“君子之致權(quán)也有道,本之至誠以立其德,植之善類以多其輔”[1],通過海量以安其情、不爭不競以平其氣、不可奪之氣節(jié)以導向。他用“坦然為之,下以上之;退然為之,后以先之”的智慧達到“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1]
勤政思想。王陽明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治郡就如種地,都必須勤勞。他說牧守治郡就好比農(nóng)夫治田,即便是上好之田,一歲不治則瘦成減半,再歲不治則無食,三歲不治則化為蕪莽,而比于瓦礫。然而,如果做到“茍盡樹藝之方,而勤耕褥之節(jié)”[1],即便是下等田,卻可以和上等田有同樣的收成。他還斷言,官員失職是導致天下不治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小官下吏,還是高官上司,為官都必須勤政,恪盡職守,尤其是上司,更要起表率,行警戒,重監(jiān)督。如果未能以上率下,以身作則,則負有極大責任。
廉政思想。明朝中后期政治昏暗,官場腐敗,社會道德危機嚴重。王陽明著眼內(nèi)部原因,主張通過“致良知”以“破心中賊”,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才能從根本上去除貪欲私念。他對世人“從其名之好競以相高;從其利之好貪以相??;從其心意耳目之好詐以相欺”[3]的現(xiàn)象嗤之以鼻,做到了一生嚴于律己,淡泊名利,正直清廉。在他看來,真正的廉潔必須是出于內(nèi)心的道德自覺,只有立廉潔之志,修廉潔之心,才會有廉潔之行。正可謂“此自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則改”,只有這樣做到了,才是真切功夫,才能“人欲日清,天理日明。”[1]歸根結(jié)底,他的觀點就是要高度重視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樹立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先治己而后方可治人。
王陽明遵循儒家“修己以安百姓”的修身準則, 把“親民”作為為政的根本出發(fā)點,遵循“好民之所好,惡民之所惡”的原則。他通過身體力行昭示他身為父母官親民愛民的情懷。他不僅以身示范,也要求下屬同樣愛民如子?!缎袧≈莞畵嵝粜旅衽啤分杏屑畜w現(xiàn),“各官務(wù)要誠愛惻怛,視下民如己子,處民事如家事”[1],以利民愛民的行動德澤一地,揚名四方?;诖耍鎸γ癖姷呐褋y,他極力推崇招撫,堅信仁者絕不可有“殺數(shù)千無罪之人”而“求成一己之功”[4]的念頭,更不忍有此殘忍不義的行為。
無論身居何位,王陽明總是著眼實際,急民所急,憂民所憂。在所主政的地方,他輕徭薄賦,以減輕人民負擔。在《批追征錢糧呈》中,他真切陳述了自己無法救貧民于疾苦,坐視征求之患迫而不能止的徒切痛楚之情,責怪自己無拯援之術(shù)而只有傷心慘目,汗背赧顏,認為百姓受苦,自己是難辭其咎的。為民動情的呈請,王陽明正視現(xiàn)實、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情感躍然紙上。到任廬陵后,他懷著無法“坐視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時弊而不敢言”[1]的心情撰寫公文上報府臺,陳述當?shù)匕傩盏母F困生活與沉重負擔,誠摯懇切地請求朝廷能垂憐小民窮苦,念及時勢艱難,特賜寬容,將葛沙稅全部鐲免。如果是要追究責任,那么可完全由自己一人承擔,治自己之罪,罷歸田里,以為不職之戒也是心甘情愿、死而無憾。在江西經(jīng)歷寧王之亂和嚴重旱災時,他目睹被饑寒所迫,轉(zhuǎn)死溝壑、流散四方的民眾,立即上疏乞免稅糧、急救民困,直言朝廷寬恤賑濟實為空談,不如直接免掉租稅來得實際。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朝廷有寬恤之令、有賑濟之典,但是寬恤賑濟,卻內(nèi)無帑藏之發(fā),外無官府之儲,而徒使有司措置。措置者不能神輸鬼運,自然就用取諸富民,削貧以濟貧的方式應付。這好比“割心臠肉以啖口,口未飽而身先斃……”[5]。他甚至冒死辛辣諷喻:不免租稅,不息誅求,而只是虛言寬恤賑濟,實際上就是奪百姓口中之食而說“吾將療汝之饑”;刳其腹腎之肉而說“吾將救汝之死”。在奏疏中,他為民請命,擔心國運,字字懇切,憂心忡忡,“臣等上不能會計征斂以足國用,下不能建謀設(shè)策以濟民窮,徒痛哭流涕,一言小民疾苦之狀,惟陛下速將臣等黜歸田里,早賜施行,以紓禍變。”[5]他深知只有知民苦、惜民力、減民負、通民情才是真正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也才是對百姓的至誠至愛。
王陽明主張“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èi)遠近……天下之人,皆相視如一家之親”。[1]正因如此,他才有了對百姓不厭其煩的勸誡和諄諄的教誨。他借助告諭和子民親切對話,用良知教導鄉(xiāng)民與人為善,守法自律,和睦相處,從善棄惡:在家庭里,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作為社會的一員,要“小心以奉官法,勤謹以守家業(yè),謙和以處鄉(xiāng)里”[5];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則要心要平恕,不要輕易忿爭,遇到事情要能隱忍,不要輕易興詞訟,見善互相勸勉,有惡互相懲戒,從而使得禮讓成風,沉淀敦厚之俗。“父老子弟曾見有溫良遜讓,卑己善人而不敬愛者乎……”[5],他視百姓為家人,娓娓道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良好的社會風氣在此般有溫度的教化下自然而然得以形成。
王陽明在為水西彝族人民修復的象祠做的《象祠記》中表明了他對少數(shù)民族風俗和信仰的尊重,也表達出民族之間應該友好相處的良好愿望?!断箪粲洝酚浿嘘U述“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6]。這是人人皆可成圣人的觀點。他相信通過引導教育,壞人、惡人都可轉(zhuǎn)變?yōu)楹萌?,即使雖昔為盜寇,今日仍可成君子。每個人通過奮發(fā)努力,在某個方面都可取得成就,都可以成為圣人,甚至連作惡多端的人也可以被感化。難能可貴的是,王陽明絲毫沒有“夷夏之別”的偏見。從其被貶龍場的三年經(jīng)歷,我們可見一斑:他想盡辦法消除隔閡,用唱山歌等方式與語言不同的苗彝等少數(shù)民族交流,招少數(shù)民族青少年為子弟,教授他們以漢語、漢字,帶領(lǐng)他們一道學習儒家文化,與其融洽相處,深受當?shù)孛褡逋膼鄞?。他在《何陋軒記》中高度贊揚少數(shù)民族“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認為其“雖粗糲頑梗,而椎斧尚有施,安可以陋之”[6]。擔任廬陵縣令雖短短數(shù)月,他仍憑借心學教化和善政輔佐,尊重百姓和教化有方贏得好政聲。在主政南贛時,他更是勵精圖治推行文教,春風化雨教導百姓,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當?shù)仫L俗文化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辦書院,興社學,編印儒家經(jīng)典,還親自授徒講學,宣講“致良知”學說。贛南學子深受其教育熏陶,以陽明為師,有的還成為了理學名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對贛州的貢獻不僅在于平定匪患,更重要的是文化灌輸。
“知”即良知,主要是指人內(nèi)心的道德意識與思想意念;“行”則側(cè)重于實踐,主要是人的道德踐履以及具體行動。王陽明提倡知行一體,真知真行,即真知必須通過行來表現(xiàn)或?qū)崿F(xiàn),不行則不能稱得上真知。因此,沒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作為官員,知行合一應當具體體現(xiàn)為從日用倫常到禮樂刑政,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發(fā)用出來,用以敬老愛親、修身齊家、盡倫盡職,為政理事。王陽明主張從自身內(nèi)心發(fā)力,為善去惡,實現(xiàn)官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致良知以成圣。首先,從立志開始。要做一名好官,此人就必須有“做好官”的志向,可謂“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7]一旦立志,此人就應當堅定不移,可謂“持志如心痛”一心都在痛上,自然沒有閑工夫來做其他事情。其次,要自省改過。他認為“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盵8]若是做到一念改過,其在那一刻便即得本心。改過是一種莫大的勇氣和胸襟,要聽得見逆耳忠言。人孰無過,改即為貴。就拿他本人來說,他就曾在主政出巡時讓衙役打出“求通民情”“愿聞己過”的牌子,如此難能可貴,一時傳為佳話。再次,是靜坐用功,平息對物欲的追求?!叭臻g功夫覺紛擾,則靜坐……”,無論靜時還是動時,為官者都要時刻警醒自己,時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如此一來,“寧靜不寧靜……以循理為生,何嘗不寧靜……”[1]。無論靜與動,為官者只要思想專一,不受外界影響,便可以專一于理。最后,是通過“事上磨練”,參與實踐,在具體事務(wù)中下功夫磨練自己。就為官者而言,其必須要結(jié)合本職工作提升道德修養(yǎng)。他曾對一個屬官這樣談?wù)撊绾卧诰唧w實踐中學習,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我何嘗教爾離了薄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薄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1]。他用詞訟官司來舉例,強調(diào)不可受外界干擾而起怒心、喜心;也不可加意治之,屈意從之,茍且斷之或隨人意思處之。在他看來,所有這些意思都是出自他人,都帶有私人的意愿和喜好。只有通過精細省察克治,才是自己真正的認知,也只有自己能做到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內(nèi)心循理,踐行良知的過程。官德修養(yǎng)的形成實際上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的過程。他本人也正是用內(nèi)圣修己、外王事功來有力地詮釋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陽明的官德思想是對儒家傳統(tǒng)官德思想的繼承,既沿襲了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忠誠勤勉、反對貪欲、忠于君主為主要內(nèi)容的儒家思想根本,又契合了孟子以民為本的官德思想核心,同時也是對朱熹所著《大學章句》中所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之“大學之綱領(lǐng)”,“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學之條目”,即后世封建政治倫理哲學重要內(nèi)容的傳承與印證??少F的是,這中間又不乏全新的認知和獨特的理念。一方面,他更加注重治世實踐中的親民教化和修心養(yǎng)性,所創(chuàng)立的“良知”學說可謂“暗室一炬”,不僅批駁時弊,還救治人心。另一方面,他提出“知行合一”,反對空談,主張在習行中強化學習修養(yǎng),踐履道德。同時,他倡導“吾性自足”“自有擔當”,使個人的主體精神獨立挺出,主張“圣凡”在人格及本性上的平等思想。此外,從王陽明具體的為政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經(jīng)世致用的觀念更進一步,為民利民的情懷也更大。這些都可以說是王陽明對千百年來儒家官德思想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