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利主義自誕生至現(xiàn)在,在邊沁、密爾等人的建構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其影響力不容小覷,但是仍受到較多的懷疑、批判甚至否定,但實際上,破解這些懷疑否定,并修正其一些理論上的瑕疵,功利主義可以很好的作為法律原則,并且在其指導實際立法中容易操作。
關鍵詞:功利主義;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立法
自邊沁、密爾等人對功利主義詳盡的闡述開始,至今為止,人們?nèi)詫ζ浯嬖诖罅康恼`解、偏見,但實際上,破解這些誤解與偏見后,人們會發(fā)現(xiàn)功利主義應是迄今為止最實用并且是最客觀實在的立法原則。
一、功利主義內(nèi)涵
邊沁在《論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解說到“功利原理是這樣的原理:它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之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此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種行動?!泵軤栐凇豆髁x》中表示“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當作當作道德基礎的信條主張,行為的對錯,與他們增進幸?;蛟斐刹恍业膬A向成正比。所謂幸福,是指快樂和免除痛苦;所謂不幸,是指痛苦和喪失快樂”。
兩人都贊成功利主義是一種行為標準,同時是自律與他律的統(tǒng)一,也都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但是在具體標準的衡量上二者有較大的差別。邊沁在功利主義定義中所謂的幸福其實單指快樂,而且更多傾向于是一種簡單而基礎的感官快樂,所以其增加與減少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加減問題。邊沁對于快樂與痛苦的分類,以及提出估算快樂和痛苦值的方法,都最終服務于幸福值的計算。因為“集體”或者“社會”是對某一群體的概括,它只能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不能是具體的研究對象,所以單純考慮集體或者社會的最大利益是不可能的,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的證明的出發(fā)點最終只能落腳于個人的幸福。而密爾則認為,幸福應包括快樂與不痛苦,而且將其分為感官與精神兩類,在考量某一行為的結果對于幸福增加或減少的影響時,要同時兼顧數(shù)量與質量——數(shù)量即是從相同類別家度來看,完全可以參照邊沁的計算方式;質量是在區(qū)分精神與感官的不同,功利主義著作家一般都將心靈的快樂置于肉體的快樂之上,主要是因為心靈的快樂更加持久、更加有保障、成本更小等等。
二、以功利主義為原則指導立法的原因
上文已經(jīng)說明功利主義最終的評判對象是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每一個個體的行為都是為這個結果服務的,功利主義是最終的判斷標準而不是這個過程的判斷標準,所以要求每個個體在行為時用功利主義判斷其行為結果無用且無必要。若最終仍要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的效果,就應該先有一個對全體對象同一行為的結果進行理性判斷,然后作出能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的行為規(guī)則,并要求全體成員必須遵守,這樣的前置判斷才是最有效的。而這一行為規(guī)則在一個國家中最能保證實施的即是法律。
三、將功利主義作為原則用于指導立法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一,作為立法的指導原則“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應該指的是什么。
在一個國家中,以法律作為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的方式,最為重要的應是以人為出發(fā)點,以人對幸福的理解,以人為了追求幸福實施的行為為核心制定法律,這樣的法律才更容易為人所遵守。因為每一個人的幸福只有個人知道,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就不可能對每一個人追求幸福的具體行為進行詳盡的規(guī)定,又因為每一個人在自愿讓渡一部分權利去構建國家,以實現(xiàn)最大可能的共贏,這種共贏即是要保證每一個公民都在付出代價最小的情況下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幸福。所以,在制定法律時應以一個國家的所有公民的幸福的總和為標準,檢驗某一行為趨向是否會增加或者減少這種幸??偤停M而決定某一行為應該被允許或者禁止。在一個國家中,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所有公民的最大幸福。
第二,一個國家的所有公民的幸??偤褪鞘裁矗绾蔚弥?。
所有成員的幸福總和如何計算的問題,確實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單純以痛苦和快樂的加減法是不能確定這一總和的,因為其本身就是一種具體的且不確定的東西的總和,所以它就不應該是具體的一種表現(xiàn),或者一種最終的結果,而應該是一種在為了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幸福所采用的方式上達成的公意。既然人們基于和平、安全、生存這樣的共同目標可以達成一致而構建起政府、國家,有什么理由懷疑人們不會基于幸福這樣的共同目標再次達成一致呢。
第三,行為趨向對這種幸??偤偷挠绊懯呛眠€是壞如何判斷。
第二個問題解決了第三個問題就很容易了,某種行為趨向是否會對這種幸福產(chǎn)生有利影響,只要看這種行為趨向是否符合公意即可。符合公意的行為趨向的判斷又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首先是行為趨向,行為趨向是指對所考察的對象的同類行為進行分析所得到的大多數(shù)人對于該行為的態(tài)度傾向。在一個國家范圍內(nèi),這種行為趨向所考察的對象即是該國家的所有公民。
綜上所述,以功利主義為原則指導立法有助于真正實現(xiàn)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功利主義自其誕生至今日,其理論上存在的瑕疵使其不能完美的與法律融合,但應該看到其在于法律結合方面超越其他理論的閃光點。可以說,功利主義無論其瑕疵的大小,在目前看來都是最為適合作為法律原則的。從理論推理方面來看,以功利主義為原則指導立法所編纂出的法律既是實現(xiàn)一個國家全體公民最大幸福的最好方法,又是簡化生活的最好手段。但是,邊沁也說過“不要指望在每個道德判斷之前,或者在每項立法或司法操作之前,上述程序都會嚴格的得到遵守。但是,可以始終考慮到它;而且,在這些場合實際遵從的程序與之越接近,就將越準確”。
參考文獻:
[1] 桑德爾.公正:該如何做是好?[M].中信出版社,2011.
[2]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61.
[3]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J.S.密爾.代議制政府M].商務印書館,1982.
[5]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0.
[6] 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世紀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雪(1994—),女,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海市人,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