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語文教師對教材寫作目標缺乏深入的認識,不能系統(tǒng)地根據(jù)教材進行寫作指導教學。初中寫作要以教材內容為指導,依照教材設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寫作教學,這才是正確的方向。所以,教師要明確初中寫作教學的導向性,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寫作目標。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圍繞教材對學生進行逐層遞進的寫作教學呢?
有效的寫作教學活動需要明確寫作教學目標,以其為導向進行有目的的寫作教學,清晰、有序,具體、明確的寫作目標是提高寫作教學實效的先決條件。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編排就具有明確的序列性。以七年級教材為例,首先,教材以激發(fā)學生寫作情感為首要目標,設置“熱愛生活,熱愛寫作”這一專題,從學生的情感角度出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又依次設置了“學會記事”和“寫人要抓住特點”這兩大寫作專題,從寫作內容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明確記敘文寫作的兩大部分就是敘事和寫人,使學生對記敘文的寫作進行整體的認識和把握;緊接著根據(jù)寫作方法的角度,教材又設置了“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及“專注細節(jié)”等寫作專題,這些具有具體操作性的寫作專題讓學生明白作文應該怎么寫;隨后“文從字順”及“語言簡明”等專題又教導學生要想寫好作文,需要反復修改,通過不斷地潤色語言來提升作文的藝術氣息。
這種寫作訓練遵循了正確的寫作邏輯順序,及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寫作情感、內容及方法也有明確的順序銜接。這種由易到難、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順序提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思路。所以,教師應該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樹立全局意識,結合教材中的單元學習目標,合理制定階段性的寫作教學目標并進行教學。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寫作專題主要由寫作知識、寫作示例及寫作實踐三部分構成,它們之間相互連接、滲透組成一個整體。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積極對寫作專題進行內容和目標整合,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以“寫出人物精神”這一專題為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留意觀察身邊人物在日常中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及心理等特征,結合課文內容,聯(lián)系常見的寫人技巧,來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
例如《鄧稼先》一文,作者通過描寫鄧稼先和奧本海默不同的為人處世方法,襯托出鄧稼先真誠且忠厚平實的性格特征。在《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中,通過描寫聞一多先生凌亂的頭發(fā)和書桌等細節(jié),表現(xiàn)其對鉆研學術的專注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通過刻畫聞一多先生在游行時的語言和動作,表現(xiàn)其大無畏的民主精神。這樣的寫作專題可以讓學生在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時更加生動,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寫作在表達人物精神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兩點的指導:第一,抓住細節(jié)進行刻畫,例如《回憶魯迅先生》和《鄧稼先》等文章就是通過對人物的細節(jié)刻畫來表達人物精神風貌;第二,注重對文中抒情及議論語句的分析,學習對人物精神進行點睛式的總結概括。通過對教材中關于人物性格和精神的寫作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性的寫作訓練,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并勇于創(chuàng)新和完善。
在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各項能力都得到綜合性的共同發(fā)展。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就相當重視對學生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單元選文上,特別注重和單元寫作訓練專題的一致性。
例如七年級第二單元的課文和寫作專題就具有明確的統(tǒng)一性,選文主要是記事文,在學生對記事文有一定的學習和掌握能力之后,緊接著就展開了相應的寫作訓練,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實踐。課本的綜合性學習教材,涵蓋了許多以實用性寫作知識為主的寫作內容,形式也多種多樣,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新學生的寫作練習形式,例如制作手抄報、黑板報及書寫讀書報告等,將綜合性的學習內容整合起來,形成全面性的寫作訓練。
七年級下冊課本設置了“怎樣選材”的寫作專題,那么教師首先就應該引導學生留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很簡單的小區(qū)公園,這個公園有什么特點,它的人流量主要集中在什么時間段,各個經過的人物都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有效積累寫作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更加真實和飽滿。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訓練除了對寫作技巧的鍛煉,更多的還是帶著明確的寫作目標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畢竟知識源于生活,技能出于實踐。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對教材的整合和研究,讓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為寫作教學奠定基礎,注重寫作的目標性和邏輯性教學,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