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整本的書”是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葉老認為“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
如何采取正確的引導方法,進行整本書閱讀是當下所有語文教師要思考的問題。2019年的春天,我和我的課題組團隊,開始了“初中生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的實踐”的一個課題研究。其指導過程大致如下。
一、把書讀薄
所謂的“把書讀薄”,應該是一節(jié)以教師引導為主的“導讀課”。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要預先做好充分的功課,自己先讀懂、讀透文本。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激發(fā)學生對這本書及其作者濃厚的興趣。
下面筆者以《西游記》為例,推薦幾種較好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指導策略。
1.寫札記
讀書筆記一般分為摘錄、提綱、批注、心得幾種。以《西游記》為例,可以摘錄孫悟空與各妖怪打斗的場面描寫或師徒四人翻山越嶺所見景色的描寫。通過摘錄,我們會發(fā)現,這些初讀往往忽略的“小字部分”卻寫得各不相同,別有韻味。也可以概述一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或將一路西行中的四十一個主要故事加以概況為提綱。當然如能選擇一段寫寫批注或心得,那就更上一層樓了。
2.說故事
課前用三分鐘時間安排學生按照章回順序說故事,以《西游記》五個章回為一部分,學生自主報名,仿照說書的形式來說故事。學生首先要細讀文本,概括故事,然后還得模仿評書藝人說得繪聲繪色,這樣又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表達能力。
我又穿插了幾種形式來吸引聽的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調動了全班學生去讀文本。
(1)“你說我評”:聽完別人的“評書”,說說他的優(yōu)缺點,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2)“大家來找碴”:每個說故事的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都故意留幾個破綻或錯誤,讓聽的學生找出來并糾正。(3)“有獎競猜”:每段故事講完后,可以留一個問題讓聽的學生回答,猜中者可給予小小獎勵。
3.畫導圖
指導學生畫“西行路線圖”,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指導策略。這種思維導圖的繪畫建立在認真閱讀全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S”形繪制“八十一難”,注明師徒四人遇上了哪個妖怪,最后如何解決。這樣所有主要情節(jié)都一目了然,做到“紙上有圖,心中有故事”。
二、把書讀厚
所謂的“把書讀厚”,應當是一節(jié)以學生感悟為主的“推進課”。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應該已經對文本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故事情節(jié)了然于胸,對人物形象有了基本認識,對中心思想有了自己的看法。
1.評人物
《西游記》的精妙不僅僅在于充滿想象的情節(jié),更在于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其中不單單是師徒四人,可評可說的人物有很多。所以可以布置學生以“我最________的《西游記》人物”為題來對一個人物來進行評說。
這樣的評論必須在熟讀文本、通讀文本的前提下,對于學生來說,是閱讀的總結,也是一個展現個性化解讀文本的機會。
2.賞詩詞
讀《西游記》,人們大多還停留在關注情節(jié)上,其實小說的魅力不止如此。張五芳老師曾經從詩詞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西游記》的欣賞,指導學生將《西游記》中的詩詞分類,歸納為山水詩、人物詩、打斗詩等幾個門類,讓學生閱讀,看師徒一路西行,歷經千山萬水和八十一難,遇上眾多神仙妖怪。比較每次寫山水的詩文有哪些異同,寫人物的詩文有什么特點,寫打斗如何精彩。關注了學生原來沒有關注的內容,讓閱讀變得有“厚度”。
三、把書讀新
所謂的“把書讀新”,應當是一節(jié)師生平等交流自己讀書體會、分享讀書成果的“展示課”。在這樣的課堂里,每一個人都可以合理且個性化地發(fā)表自己對文本的看法,對故事的理解,對作家觀點的贊同或反對。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可以展示自己讀書的收獲,教師也可以從多方面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解。具體指導策略如下。
1.立新傳
好的小說總會有一些留白供讀者進一步探討思考。從《大圣歸來》到《哪吒》,對《西游記》中人物立傳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將小說人物故事與當下的價值觀、世界觀相結合,也是一個可行的策略。八戒、沙僧、小白龍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除了小說所給信息,能否查找更多資料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寫成小短文,既能激發(fā)學生仔細閱讀文本的興趣,又能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2.報告會
張中法老師的“西游文化”報告會,指導學生先選題,如“談《西游記》中的佛教因果報應說”“從《西游記》看團隊建設的重要性”等,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閱讀文本、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最后用“讀書報告會”的形式展示,都是很實用的指導策略。
3.課本劇
《西游記》曾多次被搬上銀幕,經典的故事加入了導演、演員的理解,別有一番滋味。學生對扮演《西游記》中的人物興趣也非常濃厚,《西游記》中很多故事可以嘗試以課本劇的形式展現,如“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將這些小故事改寫成劇本,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再組織學生排練、表演,既能激發(fā)閱讀興趣,又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
(作者單位:常州市金壇區(qū)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