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鈴
在科學學科教學中,變式教學是指對概念、定律、公式等基本知識利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設計問題,在保持事物本質(zhì)特征不變的情況下,從多情境、多角度、多層次等不同方面變化問題的非本質(zhì)特征,說明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突出事物本質(zhì)特征?!白兪健痹跒榭茖W學科教學所用時,我們應學習、研究“變式”教學的各個方面,從而豐富教學方法,服務于科學學科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科學的基本前提,在興趣的前提下,只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覺、自然的求知求真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科學學科中的概念,我們往往可以采用變式引入,引入與概念有關的具備不同非本質(zhì)屬性的直觀的感性材料。在對不同感性材料辨析與思考的過程中逐步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求真欲,達到理性建立概念的目的。
案例:《水的密度》中“密度”概念的引入
活動:(1)用量筒、天平、燒杯分別測出20cm3、40cm3、60cm3的水的體積及質(zhì)量,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中;
(2)用量筒、天平、燒杯分別測出20cm3、40cm3、60cm3的酒精的體積及質(zhì)量,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中;
“變式”引入的材料不僅可以來源于生活實例,也可以來源于實驗積累的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實驗是科學學科的基礎,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到“變式”數(shù)據(jù),呈現(xiàn)科學量的本質(zhì)屬性,更能引起學生興趣。結(jié)合實驗引入“變式”材料進行概念“變式”教學不僅體現(xiàn)實驗教學的功能,也為概念的“變式”材料提供真實性、客觀性的依據(jù)。“變式”與“實驗”的結(jié)合順理成章,教學自然得體。
(1)方法變式:一類圍繞用多種方法解決科學問題的變式。設計旨在拓展方法多樣性和思維多樣性,規(guī)避思維定勢,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2]: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的密度
問題:選擇下列實驗器材,測出土豆的密度:水、量筒、彈簧秤、刻度尺、天平(帶砝碼)、小刀、細線,并根據(jù)設計的方案表示出物體的密度。
方法:
解一:選擇刻度尺、小刀、天平。用小刀切出一塊正方體土豆;用刻度尺測量出土豆的邊長a;用天平測出土豆的質(zhì)量m;則密度為ρ=m/v=m/a3;
解二:選擇刻度尺、小刀、細線、彈簧秤。用小刀切出一塊正方體土豆;用刻度尺測量出土豆的邊長a;用細線系住土豆掛在彈簧秤上,測出土豆所受重力G;則密度為ρ=m/v=(G/g)/a3;
解三:選擇水、量筒、天平、細線。用天平測出土豆的質(zhì)量m;用細線系住土豆,將土豆放入盛有足量水(示數(shù)為V1)的量筒中,讀出量筒中的體積讀數(shù)V2;則密度為ρ=m/v=m/(V2-V1);
解四:選擇水、量筒、彈簧秤、細線。用細細線系土豆,用彈簧秤測出土豆所受重力G;然后將土豆放入盛有足量水(示數(shù)為V1)的量筒中,讀出量筒中的體積讀數(shù)V2;則密度為ρ=m/v=(G/g)/(V2-V1);
解五:選擇水、量筒、彈簧秤、細線。用細線系土豆并掛在彈簧秤下,在空氣中時讀出示數(shù)為F1;然后將土豆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讀出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F2;則密度為ρ=m/v==F1ρ水/(F1-F2);
(2)條件變式:此類是改變科學習題中的條件,致使解決問題的多個量的關系發(fā)生改變、量與量的解決順序改變或者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選擇上出現(xiàn)變動,使得問題的結(jié)論發(fā)生相應改變的變式。
[案例3]:改變問題中的某些條件進行的變式
問題:杠桿如圖所示,作用在杠桿一端且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力F在這個過程中(?? )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先變大后變小
條件:1)若作用在杠桿一端的力F始終豎直向上,結(jié)論是什么?
2)若作用在杠桿一端的力F始終保持水平,結(jié)論是什么?
3)若杠桿越過水平位置至上方C點(∠COB=∠AOB),結(jié)論是什么?
4)若作用在杠桿一端的力F始終與桿保持300)且杠桿越過水平位置至上方C點(∠COB=∠AOB),結(jié)論是什么?
當然,“杠桿越過水平位置且保持水平”的變式是不能成立的。通過以上條件變式,使學生注意問題的條件會影響結(jié)論。
科學教學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難點,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也是優(yōu)質(zhì)課堂的表現(xiàn)之一。實驗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法、遷移規(guī)律法等都是解決教學難點的方法。爭對不同類型的難點,教師可選擇適當方法進行解決。在科學教學中也存在“公式、規(guī)律的理解及運用”這一類難點。學生錯誤理解公式(或公式中的量)、規(guī)律,從而生搬硬套公式、規(guī)律,在教學中是常見的。我們不妨適當運用變式來糾正對公式、規(guī)律的理解,讓學生正確理解并運用公式及規(guī)律,突破該教學難點。
[案例4]:在純電阻電路中有關“電功率大小判斷”的變式教學
難點:在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公式的變換;電功率公式的選擇性使用;
學情:學生在學過焦耳該定律后,常會形電熱與電阻的相互關系,即 “電阻越大,電熱就越多”,進而“電功率與電阻的關系”也類似于此。從認知規(guī)律上講,學生形成這個認識是正常的。因此,建立正確的“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是首要,其次推導并變換“電功率公式”,最后設計典型的變式例題。
設計:(1)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I、t相同的條件下(如串聯(lián)的兩個導體),R越大,Q越大;若U、t相同的條件下(如并聯(lián)的兩個導體),Q= I2Rt =U2t/R,R越大,Q越小。由此,電“電熱與電阻的關系”須注意條件,并不總是“電阻越大,電功率越大”。
(2)“電功率與電阻的關系”可借鑒“電熱與電阻的關系”。結(jié)合“I=U/R”,將“P=UI”推導得“P=I2R=U2/R”。因此,當I相同時,P與R成正比;當U相同時,P與R成反比,而并不總是“電阻越大,電功率越大”。
(3)變式典例:如圖所示的電路,電阻R1>R2,電源相同,判斷在相同通電時間內(nèi),產(chǎn)生的電熱比較:
丙圖中,Q1Q2;丁圖中,Q1Q2;甲圖R1與乙圖R2比,Q1Q2;
甲、乙、丙、丁的總電熱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 ;
通過串聯(lián)、并聯(lián)及單個電阻在電路中的變式設計,可以讓學生對兩個電阻在不同條件下電熱的比較,明確比較的條件或前提。從而改變“電熱與電阻的關系”的片面認識,進一步可建立起“在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與電阻的關系”。通過變式例題,強化“電功率與電阻的關系”,解決“電功率大小的判斷”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學生反饋,該變式的使用效果良好。
在新課程在背景下,“變式”不能玩“純變式”,為“變式”而“變式”;“變式”不能成為增加學生課業(yè)及思維負擔的“機械變式”;“變式”不應脫離新課程標準的“空動變式”?!白兪健睉孕抡n程教學理念為基點,有選擇性根據(jù)實際科學內(nèi)容進行“變式”教學的研究、設計及布局,科學、合理運用“變式”教學,體現(xiàn)科學本質(zhì)。加強學習、研究、反思各種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當為與時俱進的教師素養(yǎng)。讓“變式”教學成為初中科學課堂中放飛老師和學生思想的共同翅膀。
(作者單位:杭州市富陽區(qū)銀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