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大巴山深處的草壩村顯得格外冷清,幾乎見不到什么人。街道上只有一名小學生,背著書包走在路上,他叫王龍澤。從家到學校的路大概只有十分鐘,但這段路程對于王龍澤來說,卻顯得十分乏味,有時,他會踢幾下路邊的石頭來解悶。草壩村已經(jīng)沒有王龍澤的同齡人,村里其他適齡兒童都已搬到了教學條件更好的鎮(zhèn)上去了。
草壩村是貧困村,兩年前,草壩村小學還有四、五名學生,如今就只留下王龍澤一個人了,學校里也只剩下一名代課老師了,他叫賴貞元。
教室里,僅有的一張課桌被擺在講臺的正前方,六歲的王龍澤就這么獨自坐在那里聽賴貞元講課。課程內(nèi)容倒是不難,就語文和數(shù)學兩門功課。語文課的內(nèi)容就是教漢語拼音,但是在草壩村大家說的都是四川方言,身邊有沒有別的小朋友,課堂外幾乎沒有練習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賴老師一個字一個字的認真教著,告訴他如何發(fā)音,布置練習作業(yè)。
“學校能開課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辟嚴蠋熣f,“好在現(xiàn)在的課程他還能教,孩子愿意學他就一直教下去?!辈贿^三年后,王龍澤就必須去鎮(zhèn)上的中心小學學習三年級以后的課程了。
賴老師在成為老師之前,也是一名漂泊在外的打工者,村里有他牽掛的父母、妻子,所以在經(jīng)濟條件稍好的時候,他會回到村里。這已經(jīng)是他第三次回到村里來當代課老師,這次回來,他一待就是五年。他上次回來的時候,學校里還有四位代課老師,如今也只有他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