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超
【摘要】本文通過對于油畫的基本情況的概述,簡述油畫藝術的起源發(fā)展脈絡,將油畫技法“肥蓋瘦”與“瘦蓋肥”兩種表現(xiàn)方式進行對比探討,同時結合筆者自身創(chuàng)作及具有代表特征的當下著名藝術家作品加以分析,總結出“瘦蓋肥”表現(xiàn)手法的主要特征,為“水花樣式”肌理、“斑駁樣式”肌理、“龜裂”肌理。
【關鍵詞】瘦蓋肥;油畫;技法;運用
本文通過筆者自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結合當下的著名藝術家作品分析油畫材料中“瘦蓋肥”技法的可行性,旨在為對此技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該技法的方法論。
油畫作為一種西方起源的有著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畫種,在世界藝術發(fā)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大家耳熟能詳?shù)蔫蟾?、馬蒂斯、畢加索、列賓等藝術家,他們的油畫創(chuàng)作,富有創(chuàng)新性,無不為后世留下了他們時代的真實寫照,他們的作品不僅推動者美術史向前發(fā)展,而且對于社會的發(fā)展也產生了啟迪作用。油畫從產生到今天的成熟經(jīng)歷了非常長的時間,我們認為油畫的前身是一種蛋彩畫,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被運用繪制墓室壁畫,后經(jīng)過古羅馬人傳到歐洲大陸,在14—16世紀的歐洲成為了主流,并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繪畫手法。在這個過程中15世紀時尼德蘭藝術家凡·艾克兄弟對于油畫的材料進行了改良并發(fā)揚光大,才慢慢地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油畫。油畫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作媒介劑,調和顏料,在畫布、木板等載體上進行繪制的畫種,其稀釋劑主要有松節(jié)油、亞麻油等。油畫顏料的屬性比較穩(wěn)定,干后不易變色,畫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調和色彩。油畫材料的表現(xiàn)維度很寬,顏料可以從薄紙厚堆砌到想要的厚度,既可以用來制作以假亂真的超寫實繪畫,也可以用來制作充滿激情的表現(xiàn)性繪畫或者抽象性繪畫,因此才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選用油畫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如《向日葵》《睡蓮》《夜巡》《自由引導人民》《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格爾尼卡》等都是油畫作品。
“肥蓋瘦”是傳統(tǒng)的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專業(yè)術語,關于作畫的步驟及順序要求,“肥”在這里指的是厚的、稠的,而“瘦”指的是薄的、稀的,是對于油畫顏料與媒介油的描述,它要求油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先薄畫,用比較稀的油,如松節(jié)油,而后用更厚的顏料及更稠的油,如亞麻油或調色油進行描繪。始終要確保底層要比頂層的油少,因為含油量較少的色層干得較快,而含油量大的色層干得較慢。假如含油量大的為底層,等油厚的色層干透后,上層由于含油量少早已經(jīng)干透,就會產生收縮或龜裂,對于傳統(tǒng)寫實體系的繪畫方式來說這好比是滅頂之災。
顧名思義,“瘦蓋肥”與“肥蓋瘦”的油畫技法剛好反過來,反其道而行之,在作畫步驟上,底層為厚油,頂層用薄油,這樣子會出現(xiàn)一些特定的藝術效果,而這些技巧也被一些藝術家所使用?,F(xiàn)在這兩個原則都被稱為油畫技法,藝術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技巧也在隨著人們的審美而不斷地變化著,只有敢于挑戰(zhàn)某些特定的原則,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才能推動藝術的進步。
(一)“水花”樣式的肌理
當下的藝術形式是多元的,繪畫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更是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油畫作為繪畫的重要一員,也是在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可能性,這就允許了大家在制作方式上的試驗?!八ā睒邮降募±硇Ч@個效果可能有很多種制作方式,但是“瘦蓋肥”的操作方式,能夠讓畫面得到一種穩(wěn)定的“水花”樣式,但是這里對于材料的使用也是有要求的,比如說油的運用,會影響這個“水花”樣式效果的穩(wěn)定性。
在油畫的制作過程中,這種油畫的肌理效果基本上運用在比較薄的畫面中,此處的“瘦蓋肥”主要是需要用瘦油來覆蓋肥油,如底層用純亞麻油稀釋顏料作底,表層運用松節(jié)油覆蓋,當松節(jié)油滴落在畫面中的時候,“水花”樣式的肌理便會出現(xiàn),并且水花的大小與底層純亞麻油的稀稠度及松節(jié)油的用量有關系。一般來說作為底層來運用,可以增加畫面的視覺層次感,并且不可以在同一位置重復操作,否則先前的“水花”樣式將會被破壞。
(二)斑駁式的肌理效果
利用“瘦蓋肥”的方式制造斑駁的畫面效果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驟進行,此處對于畫面底層的干濕程度及顏料厚薄度有要求,需要制作者注意。首先是對于底層的描繪,運用稠油調和顏料作畫或純顏料作畫都可以,但是不能太厚,油畫干得較慢,所以太厚影響后面作畫。底層完成后需要放置至表層干透,然后用瘦油對畫面進行清洗,由于畫面處于半干狀態(tài)下,用松節(jié)油進行清洗的時候,有一部分顏料便會脫落,剩下的顏料在畫面中會形成比較自然地斑駁肌理效果。畫者可根據(jù)畫面的需求進行清洗或者擦拭,制造斑駁的效果,這種效果適合表現(xiàn)歷史感或經(jīng)過歲月打磨的陳舊感。創(chuàng)作中任何的技巧都應該服務于繪畫本身,脫離了技巧的繪畫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來運用自己所會的技巧,創(chuàng)作也不是為了完全地秀技巧。筆者的作品中運用斑駁效果進行創(chuàng)作的有很多,在作品《老地方》(圖1)中,就是利用上文中所講述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通過這種做減法的方式來處理,大量地利用斑駁肌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制造一種帶有虛幻的、飄渺的藝術效果,像是一種記憶中的場景,充滿了不確定性。在當下的油畫藝術中,利用斑駁肌理的藝術家非常多,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以材料作為突破口,尋求藝術上的個人語言,本文中闡述的只是其中一種方式,隨著材料的升級與新材料的產生,必定會產生更多的技法及可能性。
(三)龜裂式的肌理效果
龜裂也被稱為網(wǎng)裂,是指裂縫與裂縫之間連接成的龜甲紋路狀的裂縫。繪畫中是指在畫面表層,由于顏料的收縮所產生的所有的細小裂縫。造成畫面龜裂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種,如溫度、濕度、做底工藝、顏料特性、人為因素等。在傳統(tǒng)的油畫中,龜裂被視為一種瑕疵,是對于畫面的保護不當,這在美術館里的老作品上常有見到,當畫面出現(xiàn)龜裂的情況時,藝術工作者或者博物館、美術館需要專門的修復師對畫面進行修復,盡可能地減小畫面的損壞,還原畫面。但是在當下繪畫語境下,藝術的可能性被不斷拓展,很多藝術家開始尋找新的畫面可能,以往的不屑一顧在今天看來或許值得一試,藝術家開始嘗試多種新型材料,研究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隨著各種研究的深入,龜裂也被很多藝術家利用來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風格的藝術作品。對于龜裂的范圍及程度也可以進行控制,當然對于這一技法的深入研究是用它進行創(chuàng)作的基礎。“瘦蓋肥”的操作方式就屬于可控的方式之一,它是利用材料的特性進行的色層開裂方式,底層的顏料含油量高,干得慢,比較軟;而上層的顏料含油量少,干得快,比較硬。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層比較“瘦”的顏料先干了,下層比較“肥”的顏料慢慢地變干收縮,兩層形成的反差就會造成上層的表面出現(xiàn)龜裂。
(一)陳和西
著名藝術家陳和西的作品主要以風景為主,作品中透出一種獨特的抒情情節(jié),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感悟。陳和西的作品風格明顯,主要是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文人畫等東方審美的理解;二是其獨特的油畫制作方式,尤其是他對于“水花”式肌理的運用。他的油畫作品,有一種內在的和諧,多使用正方形畫框與構圖,因為正方形本身的穩(wěn)定性與平衡感,使得畫面具有一種內在的力相互關聯(lián),作品仿佛是在一種自我特定的秩序下自然而然的生成。他的作品與我們所熟知的西方的油畫風景作品不同,作品中包含了更多的東方美的藝術概念。他的作品面貌主要以平面性為主,削弱了畫面中的空間縱深效果,體積與空間不是其主要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種意向的抒情表達方式,通過自己的作品感受大自然,描寫大自然,表現(xiàn)大自然。創(chuàng)作出了一件又一件樸實無華的藝術作品。我們通過下面的圖片來看一下,陳和西是如何運用我們“瘦蓋肥”當中的“水花”式技法。
作品《有新娘的廣場》(圖2)描繪了是一對新人攜手走在廣場上的場景,周圍圍繞著各種建筑,遠景中的房子高低錯落有致,方圓結合,極具節(jié)奏感,中景之中除了一對新人,還有一位坐在椅子上休息的人,藝術家寥寥幾筆就將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畫面之中,前景為大面積的空地,上面的肌理非常有特色,就是本文中所闡述的“瘦蓋肥”油畫技法的一個特征,“水花式”肌理,作者很好地控制了這些“水花”的位置、大小與疏密關系,整個畫面色調為透粉的亮灰色,給人一種雅致的視覺感受。
(二)尚揚
藝術家尚揚是活躍于當今畫壇的杰出藝術家,他的作品極富有當代性。尚揚的作品大致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主義寫實時期到表現(xiàn)時期再到今天的觀念繪畫階段。
早期作品以黃河與黃土高原為創(chuàng)作主題,表現(xiàn)形式為現(xiàn)實主義題材,表達對于生命的禮贊與淳樸生活的贊美。中期以《大風景》系列繪畫,也是標志著尚揚的現(xiàn)代主義繪畫風格走向成熟的時期,此前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被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性風格所取代,他將繪畫的形式由現(xiàn)實主義轉變?yōu)閹в谐橄笏季S的表現(xiàn)性繪畫,作品中融入了許多符號的概念及材料的運用,嘗試許多拼貼的手法,既增加了畫面的解讀語境,又使得材料與材料之間的肌理形成對比。后面延續(xù)的《董其昌計劃》系列作品,更是將觀念與繪畫的完美結合。董其昌提出了文人畫的“南北總論”,藝術家尚揚一方面是借用董其昌這一標識,來闡述自身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可能是藝術家想要通過自己筆下的山水畫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代在變化,自然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人與自然地永恒主題,或許是尚揚自始至終的發(fā)問。在此我們不過多的探討藝術家作品的背后含義,我們還是從畫面結構的關系中來分析作品。在此系列當中有很多的作品運用了龜裂的藝術效果,這種藝術效果可以與畫面中其他的元素保持對立的狀態(tài),但是它們又被很好地統(tǒng)一于畫面之中。
作品《董其昌計劃-32》(圖3)是尚揚2010年的作品,作品尺幅比較大,畫面中延續(xù)了作者以往的手法,多種材料的運用,照片的噴繪與龜裂的手法并置使用,形成了山與山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是關于人對自然改造的映射,表面上的墨跡表達了作者對于傳統(tǒng)山水畫的思考,整個畫面氣息當代且富有觀念,是將中國文人畫內涵理解后的當代藝術的典型作品。
本文通過筆者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實踐經(jīng)驗,分析筆者自身的作品,總結出了“瘦蓋肥”油畫技法的基本特征為“水花”樣式肌理、“斑駁”樣式肌理、“龜裂”肌理,然后結合具有這些特征的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進一步證實了“瘦蓋肥”油畫技法在當下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一丹.油畫技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上海書畫出版社.解讀風景[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3]陳衛(wèi)和.戴士和·藝術與生活[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4]戴士和.寫意油畫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水天中.尚揚·中國現(xiàn)代藝術品評叢書[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