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組痊愈顯效率為83.3%高于對照組的46.7%,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 周圍性面癱;毫火針;翳風穴DOI:10.14163/j.c"/>
朱建華 張桂林
【摘要】 目的 觀察毫火針刺翳風穴聯(lián)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方法 60例發(fā)病1周內的周圍性面癱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常規(guī)針刺治療, 治療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毫火針。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治療2周后,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痊愈顯效率為83.3%高于對照組的46.7%,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毫火針翳風穴聯(lián)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可以提高療效, 縮短病程,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周圍性面癱;毫火針;翳風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77
臨床上, 周圍性面癱多是由面部表情肌受累導致, 一般以單側多見, 具體表現(xiàn)為額紋消失, 眼瞼閉合困難, 聳鼻、鼓腮及噘嘴不能, 示齒時嘴角偏向健側。本病屬中醫(yī)“面癱”、“口僻”、“呆線風”范疇, 多因風寒之邪侵襲人體, 導致經絡阻滯, 氣血瘀阻, 經絡、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病[1]。本文觀察火針刺翳風穴聯(lián)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發(fā)病1周內的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30例。對照組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32.45±6.35)歲;治療組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齡(34.03±5.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常規(guī)藥物聯(lián)合常規(guī)針刺治療, 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稀釋, 進行靜脈滴注, 1 次/d,
連續(xù)治療3 d, 此后改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商品名:強的松)
10 mg/次, 3次/d, 3 d后減量至10 mg/次, 2 次/d, 3 d后減量至10 mg/次, 1次/d, 3 d后減量至5 mg/次, 1次/d, 服用3 d后停用激素。利巴韋林注射液0.2 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稀釋靜脈滴注, 1次/d, 連用3 d??诜租挵菲ㄉ唐访簭浛杀?, 0.5 mg/片)1片/次, 3 次/d。常規(guī)針刺治療:取穴翳風、太陽、頰車、地倉、承漿、牽正、合谷、列缺穴。患者取坐位, 面部穴位取患側, 合谷、列缺取雙側, 平補平瀉, 留針20 min, 3次/周, 1周為1個療程, 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 2. 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毫火針。面癱針刺穴位同對照組, 僅翳風穴采用火針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 取患側翳風穴, 首先進行穴位消毒, 然后將規(guī)格為0.25 mm×
40 mm的一次性針灸針燒紅后快速刺入翳風穴, 一般針刺深度控制在10 mm左右。其余穴位中面部取患側, 合谷、列缺取雙側, 平補平瀉, 留針20 min, 3次/周, 1周為1個療程, 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2](H-B)標準進行療效評定。①痊愈:H-B分級達Ⅰ級, 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完全消;②顯效:H-B分級達Ⅱ級, 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顯著好轉, 靜息狀態(tài)下雙側面部基本對稱, 眼可以完全閉合, 前額運動良好, 口角輕微不對稱;③好轉:H-B分級Ⅱ~Ⅲ級, 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 靜息狀態(tài)下雙側面部不對稱;用力眼可以完全閉合, 前額運動輕度不對稱, 口角仍不對稱;④無效:H-B分級Ⅳ級或以上, 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和體征無明顯變化, 仍有眼不能閉合, 面肌癱瘓, 外形不對稱。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shù)×
100%。痊愈顯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2周后,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痊愈顯效率為83.3%高于對照組的46.7%,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血、尿常規(guī)或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的發(fā)病因素尚不明確, 可能與病毒感染、寒冷刺激、免疫因素等有關。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正氣不足, 風寒之邪侵襲, 經絡閉阻而發(fā)病。在治療方面, 西醫(yī)常規(guī)使用地塞米松可減輕炎癥及水腫程度, 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 彌可保營養(yǎng)神經。中醫(yī)當以祛風散寒, 扶正祛邪為法[3]。
火針療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 唐漢時期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 火針作為一種特殊的刺法, 同時具有針刺和灼灸的功用, 溫經通絡, 散寒祛邪是該療法最基本的功效, 正對應面癱風寒阻絡的病機。近代賀普仁教授提出“三通法”讓火針在臨床得到進一步推廣。賀老[4, 5]認為周圍性面癱應該分期治療, 即急性期如辨證虛實不明顯者可先采用微通法, 即普通毫針為主;如果辨證屬于明顯實證、熱證用強通法, 即三棱針放血;面癱后遺癥期辨證上多屬虛寒證, 可用溫通法, 以火針鼓舞正氣、激發(fā)經氣。但面癱發(fā)病病機為“正氣不足, 風寒之邪侵襲, 經絡閉阻”, 故在疾病早期如果可以采用火針介入, 能提高臨床療效?,F(xiàn)代研究表明, 火針可以促進大鼠損傷的坐骨神經修復[6];也可以加快血液循環(huán), 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 提高新陳代謝, 促進組織修復[7, 8]。
本研究在針灸治療上以患側常用穴位為主, 重點選用手少陽三焦經翳風穴[9]毫火針直刺, 首先是因為此穴有祛風開竅之功, 并且現(xiàn)代醫(yī)學已經證實, 翳風穴位于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此區(qū)域正是莖乳孔的體表投影點[10], 而面神經則是從莖乳孔出顱, 分為5支, 支配面部的表情肌;其次是因為毫火針同時具有毫針和火針的作用, 針對周圍性面癱的關鍵病變處(翳風穴)借助火針的溫通作用使針感迅速產生、擴散并成倍增強, 從而迅速達到“氣至病所”“通則不痛”的目的;最后是因為傳統(tǒng)火針創(chuàng)傷較大, 容易引起色素沉著, 因此本研究改為毫火針, 創(chuàng)傷小, 不至于在頭面部形成色素沉著而影響外觀, 患者更容易接受。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2周后,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痊愈顯效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毫火針翳風穴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可以提高療效, 縮短病程,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江. 神經病學.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0:120.
[2] 龔可, 張世俊, 毛毅, 等. 龍膽瀉肝湯與牽正散治療周圍性面癱初期的療效比較. 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 2015(2):37-38, 42.
[3] 王新宇, 姜岳波. 《針灸循證臨床實踐指南》面神經炎針灸治療方案的進一步探討. 中國針灸, 2014, 34(6):602-604.
[4] 孟凡穎, 林沿岑, 溫進, 等. 賀氏三通法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 系統(tǒng)醫(yī)學, 2016, 1(3):1-4.
[5] 林沿岑, 江保中, 龐秀花, 等. 賀氏三通法在周圍性面癱中的應用. 系統(tǒng)醫(yī)學, 2016, 1(1):67-70.
[6] 李巖, 李平, 周震, 等. 火針對坐骨神經損傷模型大鼠COX-2、IL-1β、BDNF表達的干預研究. 針灸臨床雜志, 2007(12):36-39.
[7] 杜鑫, 溫小華, 劉迪生, 等. 火針療法治療作用及效應機制初探. 針灸臨床雜志, 2018, 34(9):1-4.
[8] 王國建, 劉建峰, 趙玉娟. 賀氏溫通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 針灸臨床雜志, 2018, 34(3):51-54.
[9] 趙新雨, 李靖, 王俊霞, 等. 金伯華重用翳風穴診治周圍性面癱經驗. 中國針灸, 2017, 37(1):69-71.
[10] 陳玉璽. 針刺配合艾灸翳風穴治療面神經炎的效果分析.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8, 12(6):207-208.
[收稿日期: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