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紅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情緒活動和感知、記憶、思維等一樣,是人的基本而普遍的認知活動形式。情緒相對于其它認知模塊和活動又有“獨一無二”的意義,吸引了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語言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注意力。[1]然后,無論是馮特提出的情緒三維模型和Russell[2]的二維模型,還是將情緒看作是腳本[3]或劇情[4],以往研究還都停留于單一情緒事件的討論。實際上,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之間本身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比如昨天你碰見了朋友,約好今天吃晚飯,那么昨天碰見朋友和今天吃飯之間有著決定性關系。但是也有很多事件之間基本是相互獨立的。比如上個月你碰巧碰到一個很久不見的老朋友,這個月你買了一臺電視機,這兩件事之間除了時間順序外很難找到別的關聯性。本文要討論的現象是情緒對比結構,指的是:本身相互獨立的兩個事件因其情緒的對比關系產生的心理上的聯系結構。舉一個夸張的例子,昨天你獲得了干部提拔,晉升了職位,今天買了一張彩票中了200萬。從“認知”上說,獲得提拔晉升和中彩票之間是沒有任何關系的。但是顯然這是普遍的經驗,即這兩件事很容易在我們頭腦當中被放在一起。不僅我們自己,旁觀者也會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向你道賀,說你雙喜臨門。這種通過情緒之間的關系形成的事件關系結構是一種特殊的認知結構。本文將全面闡釋情緒對比結構的形成、基本類型及其認知特征,旨于豐富和完善多情緒事件聯結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那么這種關系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用認知加工加以解釋,則可以假定為我們對兩個事件相對于某個主體的意義進行了加工并通過對比形成了它們之間存在相同或相似關系的認知結果,比如都是好事,都是大好事。這種認知的加工假定可能存在問題:第一,按通常經驗我們形成兩個事件的情緒對比關系結構時是不假思索的,這個過程具有明顯的無意識自動化性質;第二,按照這種認知加工的假定,生活中可以對比的情緒事件其實是很多的,那么選擇哪些事件進行對比呢?特別是從時間上考慮,按照認知加工的假定,用來對比的事件在時間關系上可以是任意的,我們既可以選擇最近的事件進行對比,也可以選擇相隔多年的事件對比,這顯然與我們的經驗也不吻合。所以形成情緒對比的認知結構更有可能是依賴于情緒加工的。以兩個事件的情緒對比為例,第一次事件的情緒喚起將會產生一種持續(xù)效果。我們都知道,強烈的情緒事件會產生長時間的影響,產生心境效果。即便較弱一些的情緒活動也可能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產生延續(xù)性的影響,比如可能為某件較小的事情一整天都顯得很高興(或很不高興)。如果第二次事件引發(fā)情緒時,第一次事件的情緒效應還在某種程度上激活延續(xù),第二次事件的情緒活動就將建立在一個先前的背景之上。先前的情緒背景和當前情緒形成的對比關系就有可能產生雙重疊加效果,或者反襯凸顯效果,由此產生喜上加喜或者樂極生悲這樣的獨特感受。不僅第一次事件的情緒延續(xù)使得心智對比得以產生和進行,第二次情緒也可能通過記憶喚起的機制使第一次事件的情緒進一步激活,由此催生對比過程。從情緒加工假設來看,很顯然,當一次事件的情緒影響完全平息消退的話,它就不太可能和后續(xù)的事件形成參照對比關系。所以比較強的情緒事件在數月時間范圍內都可能被納入心智中形成情緒對比關系,有的特別重大的事件甚至在多年的跨度上都會形成關聯性。而一些小事情則只能在當時或者數天的范疇形成對比。這就解釋了形成情緒對比事件在時間范圍上的選擇問題。
情緒對比結構之所以被稱為一種結構,從情緒加工的角度來說,在于它最終形成的也是一種情緒體驗。這種對比關系是被壓縮在單一心智編碼中表征的。雙喜臨門不是兩個喜,不是喜過了之后再喜,而是一種不同于單次的喜的多次出現的更獨特更強烈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編碼了兩次事件之間的情緒對比關系。喜上加喜,在認知上只能是兩個喜,而在情緒上則可以成為一個喜,一個“喜上加喜”式的喜。中國文字用“囍”這個單字來表示兩個喜事,不知是否暗喻了這種心智效果。
兩次相近情緒被納入對比形成一個體驗結構時,就形成遞進型的情緒對比結構。喜上加喜的情形就是遞進型。一個事件觸發(fā)積極情緒,后一個事件也觸發(fā)了積極情緒,而第二個情緒事件的情緒反應受第一個情緒事件的影響,就形成了喜上加喜的情緒關聯。遞進型中兩個事件的情緒還可能都是消極情緒,是壞事不斷型的。與積極情緒型的遞進性情緒對比一樣,消極型的第二次事件發(fā)生時的情緒反應反映了與第一次事件的情緒對比關系。
進一步分析這些情緒對比效應,對于遞進型情緒對比關系來說,當第二次事件發(fā)生時,由于第一次事件的存在,體驗到的情緒強度比單獨發(fā)生第二次事件有一個增加值。正是因為這個增加值的存在,使得“喜上加喜”這一情緒結構在情緒體驗上被編碼,或者說,這個增加值體現了與單獨發(fā)生第二次事件情緒體驗的不同。遞進型情緒對比的另一個效應是,當第二次事件發(fā)生時,對第一次事件的情緒體驗的記憶也得到了增強。這兩種效應不管對于積極型的遞進情緒對比關系還是消極型的遞進情緒對比關系都是類似的。
反轉型的情緒對比結構是指第二次事件的情緒和第一次正好具有相反性。也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從積極情緒向消極情緒反轉。另一種是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的反轉。
在反轉型的情緒對比結構中,與遞進型類似,在第二次情緒事件發(fā)生時將會產生兩個效應:第一種是第二次事件產生的情緒體驗強度比單獨發(fā)生第二次事件時更強;第二種是由于第二次事件的出現,第一次事件的情緒體驗記憶被高度淡化。也就是說,當后一事件發(fā)生后,前一事件對主體的意義極大地消失。這種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就是,當先到達高峰再被摔到低谷時,感覺特別的慘,而昔日的風光似乎也沒有了意義。
遞進型和反轉型都是兩個時間點的情緒關聯?,F在考慮多個時間點的情緒對比情形。波折性意味著從某種情緒反轉到另一種對立情緒后再回到原來情緒。這有點相當于兩次情緒反轉。但是波折型情緒的起始參照情緒可能是中性的情緒。比如失而復得和得而復失就是典型的波折型情緒對比結構的表現。塞翁失馬的波折次數會更加復雜。波折型情緒結構的最終總體體驗效應,對于失而復得來說,會有一種普遍的更加珍惜的心理(其實當事者的所得并沒有增加什么),而對于得而復失的情形或者反復得失的情形,最終容易產生如夢一場,過眼云煙等消極情緒產品。
重復型則是在遞進型基礎上的擴展。遞進型是兩個同性情緒形成的對比體驗,重復型是多個同性情緒形成的體驗結構。積極的重復體驗如好事連連,蒸蒸日上等經驗感受。消極的重復型則是每況愈下、坎坎坷坷等等。重復型的最終心理效果也是一種情緒的加總增強體驗。如果在心理上不把這些事件結構在一起的話,單次事件的情緒效價本不應如此強烈,但情緒加工能產生累加的效果。
情緒對比結構是一種固化認知結構,具備以下認知特征:
首先,基本情緒對比結構具有概念性、整體性。雖然它需要至少由兩個事件以及兩次情感體驗形成,但作為結構它是整體的。這種整體概念性使得當相應的情形出現時,我們能迅速地把這一結構識別出來。比如不管是在一個時間點得知兩件好事相繼發(fā)生在某一個體身上時,還是先后獲取兩個事件的信息,我們都會立馬意識到“好事不斷”的情形出現了。不管情形發(fā)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還是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我們都能迅速識別出這種結構?;厩榫w對比結構是作為固化的概念儲存于長時記憶系統(tǒng),以供認知加工調用的結構。[5]278
其次,基本情緒對比結構具有框架抽象性。它的框架抽象性還具有兩個水平:第一,不管是遞進型、反轉型、波折型和重復型的哪一種類型,這些結構都可以以不同的情緒填充。比如遞進型,最常見的是喜上加喜,但也可以是愁上加愁、怒上加怒。對反轉型來說,既有苦盡甘來,又有樂極生悲。第二,也更重要的是,基本情緒對比結構是脫離于具體事件的抽象。這在分析它獨立于事件關系時已經闡明得很清楚。事件之間甚至可以屬于非常不同的范疇。
最后,基本情緒對比結構是通過情緒的適應性反應編碼的?;厩榫w對比結構在最終情緒反應上產生修改適應效應。這猶如感知現象中從暗處走到明處就會覺得刺眼,先喝很甜的再喝較甜的就會覺得味淡一樣。正是這種基于情緒的加工方式和過程編碼了情緒之間的對比關系,并由此將事件結構在一起。對比、歸納等認知操作并不在其中起作用(起碼很少起作用)。情緒對比結構具有情緒體驗性,其過程體現高度的自動化性質,在潛意識層面操作。
各種情緒對比結構都有相應的習語或成語表達。專門的習語的存在,進一步為情緒對比結構是一種固化認知結構提供了語言學證據。習語反映的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模式(reflect fundamental patterns of human thought)[6]697。以下列舉了常見的反映情緒對比結構的習語,但并不窮盡,尤其是英文的習語。
遞進型a(積極):喜上加喜、雙喜臨門、左右逢源、好事成雙。
遞進型b(消極):禍不單行、漏屋偏逢連夜雨 ;Misfortune never comes singly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Hardships never come alone。
反轉型a(消極到積極):否極泰來、苦盡甘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fter the bitter comes the sweet;Out of the depth of misfortune comes bliss;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After extreme bad luck, comes good luck;The darkest hour is before dawn。
反轉型b(積極到消極):樂極生悲;Too great pleasure will bring about sadness;After joy comes sadness;Drunken days all have their tomorrows;Extreme joy begets sorrow。
波折型:黃粱一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場空歡喜、虛驚一場、失而復得、得而復失;Easy come,easy go;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Good to begin well,better to end well。
重復型:好事連連、蒸蒸日上;每況愈下、坎坎坷坷。
從以上的列舉可以看到,每一型中的習語,在同種語言和不同語言間都有差異不小的變式。沒有哪一個必要的固定結構或特定用詞是表達該情緒對比結構必須的。[6]715這些多樣化的習語集群的高階結構(high order construct)正是相應的情緒對比結構,或者說,情緒對比結構是這些不同習語的潛在的概念圖式。[6]715
情緒現象是高度復雜的。尤其是,當我們突破將情緒拘泥于單一事件的局限后,更需要深入考察。本研究認為本身相互獨立的兩個事件之間可能因為其引起的情緒之間的對比關系產生在心理層面上的緊密聯系,并嘗試提出遞進、反轉、波折和反復四種情緒對比結構的基本類型。情緒對比結構是一種固化的認知結構,具有概念性、整體性、框架抽象性等認知特征。本研究考察多情緒事件之間的聯結,旨于豐富和完善這一新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