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玲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在2018年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 國家語委主任杜占元做了主題講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推動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他指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對增強語言文字的國際影響力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
同時,隨著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熱情的不斷增強,關于漢語推廣的系統(tǒng)研究, 已成為國際語言學界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作為領有國,中國理應成為全球漢語第二語言的教學與傳播的指導者。因此,積極充分地學習各國推廣自己語言的經驗和取得成功的方法, 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語言推廣的發(fā)展路徑, 以開放的心態(tài)構建出新時代下的漢語推廣政策十分必要。
戴季陶先生在《日本論》中寫道:“要曉得他的過去如何,方才曉得他的現(xiàn)在是從哪里來的。曉得他現(xiàn)在的真相,方才能推測他將來的趨勢是怎樣的”。日語推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 葡萄牙傳教士為方便傳教,自行整理日語語法、教科書等,為后世學習者、研究者留下了寶貴的學習資料。明治維新后,來自歐美的傳教士、學者等開始日語學習及研究,日本的對外日語教學在局部展開。進入20世紀后,日本開始進行有組織的對外日語教學,通過設立日語學校接收留學生,當時中國的留學生就有很多,周恩來、董必武、魯迅、郭沫若等著名歷史人物都曾到日本留學。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則以侵略擴張為目的,大肆推行日語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政府反思日語推廣政策,將對外日語教學作為一項語言政策加以實施。1972年成立的“國際交流基金”,通過日語教師培訓、組織交流活動等為日語的國際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3年,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推行了“留學生10 萬人計劃”,該計劃在2003年得以達成。其著眼點是“教育”“友好”“國際合作”,目的是促進留學生學成歸國后為本國發(fā)展做出貢獻。2007—2013年,日本先后出臺、實施了“亞洲人財資金構想”項目、“30 萬人留學生計劃”,加大了對留學生的吸引和接收力度。通過留學生政策的調整與實施,積極地推動了日語的國際推廣。
目前,日語的國際推廣已取得了令人不可小覷的成績。根據(jù)國際交流基金2015年的最新統(tǒng)計,全世界已有137 個國家、地區(qū)的16 179 家教育機構實施日語教育,日語教師人數(shù)達到64 108 人,學習者人數(shù)達到3 655 024 人。其中70%的教師和學習者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日語能力測試(JLPT),1984年由國際交流基金和日本國際教育支援協(xié)會共同組織實施, 是面向非日語母語者的大規(guī)模標準化能力檢測考試。自實施以來,參加考試者已從最初的15 個國家、7 000 人增加到現(xiàn)在的80 個國家地區(qū)的239 個城市、 近90 萬人??荚嚂r間、 內容也進行了改革,2009年從最初的一年一次增加至一年兩次,2010年考試內容及級別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一至四級調整為N1 至N5 級,內容更偏重于實用性、商務性。其中,N1、N2 考試分“語言知識(文字、詞匯、語法)、閱讀”和“聽力”2 個科目,N3、N4、N5 考試分“語言知識(文字、詞匯)、語言知識(語法)、閱讀”及“聽力”3 個科目,滿分均為180 分。
參加日語能力測試考試的人群從小學生到社會人,范圍非常廣泛。參加考試的目的包括留學、升學、求職、加薪、自我檢測等。
各國在語言的國際推廣過程中, 主要通過在海外設立語言教育機構、派遣教師、開發(fā)教材、設置統(tǒng)一考試、接收留學生、設立獎勵項目等形式。日語能力測試作為日本推廣實施的國家統(tǒng)一考試, 對日語的國際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關于日語能力測試與日語推廣相關的研究論文卻是鳳毛麟角。
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CNKI 檢索, 發(fā)現(xiàn)研究二者關系的論文至今尚無。內容最為接近的是朱猛發(fā)表于《公共外交季刊》的國際交流基金與日語國際推廣。文章中主要論述了國際交流基金在日語國際推廣的作用, 其中提到由國際交流基金主辦的日語能力測試對日語的國際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日語能力測試自1984年設立至今,參加考試者已從最初的15 個國家、7 000 人增加到現(xiàn)在的80 個國家地區(qū)的近90 萬人,其增幅之大可以說令人瞠目結舌。由此也帶動了各種考試輔導教育機構的迅速增加。日本國際交流基金201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全球16 179家日語教育機構中, 以培訓學校為主的其他教育機構數(shù)量為3 441 個,占比為21.3%,其從業(yè)日語教師的人數(shù)為27 524 人,占全世界64 108 名日語教師的42.9%。
同時,隨著日語培訓機構數(shù)量的增加以及慕課、微課技術的出現(xiàn), 其授課形式也從傳統(tǒng)的實體教室授課形式向網(wǎng)絡教育轉變,網(wǎng)校、網(wǎng)課因可自由選擇上課時間,因而受到社會學習者的歡迎。
根據(jù)日本國際交流基金1974年的調查顯示當時的日語教育機構數(shù)量為898 個,日語教師人數(shù)為2 254人, 學習者人數(shù)為77 827 人, 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201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全球日語教育機構數(shù)量已經達到16 179 個,日語教師人數(shù)為64 108 人,學習者人數(shù)到達3 655 024 人。其中,東亞、東南亞的教育機構數(shù)量為9 894 個,占總數(shù)的61.2%,日語教師人數(shù)為48 225,占總數(shù)的75.2%,學習者人數(shù)為2 857 857,占總數(shù)的78.2%。
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40年間, 無論是教育機關、教師還是學習者人數(shù)都翻了幾十倍,這其中,日語能力測試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日語能力測試不僅帶動了日語培訓機構及學習人數(shù)的大幅度增加, 也同時帶動了學習者對日本社會及文化的理解。日語能力測試的內容由語言知識、讀解、聽解三部分構成, 其中包含了日本常用漢字、 文學作品、常見商務文書、各種生活及商務場景的對話等,其內容本身對加深日本社會及文化的理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學習者在備考過程中,通過查找各種復習材料,也會對日本的時事新聞、文學作品等進行學習,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習者對日本的了解。
通過日語能力測試, 對海外日語教育與教學也起到了反撥作用。以“日語能力測試”為關鍵字,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CNKI 的檢索發(fā)現(xiàn), 共有274 篇文章是關于日語能力測試與教學的反撥。其中既有涉及聽力、低年級基礎課、高年級精讀課教學改革的內容,也有與敬語、詞匯運用相關的, 可以看出日語能力測試對日語教學的改革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日語能力測試的實施與推廣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由專門的機構“國際交流基金”負責,設立至今已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與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相比, 我國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向外推廣的經驗尚顯不足。當然,這些發(fā)達國家的語言傳播與推廣既有各自成功的經驗與方法, 也無法與其殖民的歷史完全脫離關系。作為一個致力于世界和平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我們不僅從語言學的角度,也要基于我國“一帶一路”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背景,借鑒國際經驗,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推廣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