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崔江紅,郭俊良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 710128)
陜北道情作為傳統(tǒng)戲曲,是知識產權保護對象之一,但如陜北道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難以用著作權保護期限,我們根據實際情況保護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權利,對于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表演的作品予以保護,幫助道情樹立文化品牌,即符合了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也有利于幫助道情的發(fā)展與傳播,并擴大道情的影響力。
運用知識產權對道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明確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傳承者的相關權利,其作為權利人享有合理使用和獲得收益的權利,其他人未經許可不得使用,如需使用必須得到權利人許可并支付相應報酬。 唯有如此,才能保護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不然只會扼殺更多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為盜版提供更多的成長溫床。重視利用知識產權對道情進行保護,重視對權利人權利的保護,才能鼓勵更多群眾參與道情創(chuàng)作與表演,使陜北道情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現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重要意義,利用知識產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推動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發(fā)展。傳承人,創(chuàng)作人等都利用知識產權法保護自己的權益,消費者支持正版,不僅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更對促進中國法治國家建設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凝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維系人類創(chuàng)造力、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紐帶。 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機制,有利于建構相應的規(guī)則體系和理念基石,實現人類文化多樣性。
國際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通過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于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但至今為止,未通過一部專門的、 統(tǒng)一的國際條約以知識產權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保護。 我國于1990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于2004 通過了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約》,但也無直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的立法。 我國一些省市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規(guī)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針對性較強,效用有限,不適于全國通行。 2008年6月7日,陜北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我們實地調研和訪問,總結作為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陜北道情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作為優(yōu)秀的陜北民俗文化,陜北道情其實一直在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新曲目不斷增加,老曲目不斷隨著時代的更新而更新,但道情藝人和表演團體明顯缺乏對對道情品牌的樹立。 道情除了自身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還有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但很多人并不熟知,對于道清的了解也僅限于個別的曲目,而并非是一個體系,這也是道情所缺少的品牌意識,就像京劇、豫劇、秦腔等成熟的文化,都樹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即使不了解其內容其名號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道情則與之相反,僅依靠舞臺表演,脫離當下的傳媒技術,很難達到樹立品牌的目的,從采訪中我們也看到了,藝人們和文工團并不傾向于錄制出版物或是通過網絡等途徑傳播,這也就使得道情的文化傳播大打折扣,也阻礙了一系列周邊衍生品的出現,所以使得作為文化與其衍生物集合的陜北道情文化品牌遲遲難以樹立起來。
這是阻礙道情文化傳播的一個主要問題,陜北道情在市面上存在大量盜版音像制品,其來源大多是在未征得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的同意下錄制現場表演后進行加工,然后制作成盜版光盤,最后在市場上大量出售,相比較于傳播范圍較小的舞臺表演,盜版光碟傳播范圍更廣,依賴現有技術,盜版音像制品可以實現市場的全地區(qū)覆蓋,不僅如此,在觀看時間段上,目前的道情表演集中在廟會等特定時間段,而盜版音像制品卻具有隨時滿足消費者觀看需求的功能,所以無論是傳播的范圍還是便利程度,盜版音像制品都完勝傳統(tǒng)表演。而比起少量的而正版作品,盜版低廉的價格優(yōu)勢也更受消費者青睞,所以,盜版占據著陜北道情市場的絕大部分,這嚴重打擊了藝術者對于正版作品的出版意愿,嚴重限制了文化傳播。
知識產權保護是指對人類智力勞動產生的智力勞動成果所有權予以保護。其著作權保護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戲曲等多個方面。因此,不僅道情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戲譜受到保護,道情表演者的道情表演也同樣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在自己的表演被錄制并被非法出版后,很多道清表演者并不知情,即使知情后,也鮮有運用法律武器法寶自己知識產權的行為,部分消費者對于數量眾多的盜版制品并沒有做到及時抵制反而積極接受,為盜版制品創(chuàng)造了大量市場,這都是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導致的結果。
道情藝術家必須要明白,道情不僅僅是他們表演的一個個曲目,而是一項知識產權品牌的存在,要把道情文化當作一個品牌進行對待和培養(yǎng),其品牌的樹立不僅要依靠曲目的不斷改進,其歷史文化以及周邊衍生都是其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將文化整合才能形成自身文化特有的品牌,同時,必須掌握重要的傳播手段,積極運用出版物及電視、互聯網等新媒體加強自身的傳播,闊大品牌影響力。
相關職能部門的缺失是導致盜版橫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對于盜版打擊力度確是缺失的,所以當地文化部門在保護文化發(fā)展的同時,可以強化對于道情知識產權的保護,出臺當地道情文化保護的相關行政法規(guī),聯合其他有關部門不定期對市場現存的出版物進行調查,即使查封盜版制造窩點,沒收盜版制品,禁止商家引進、銷售盜版出版物。 同時設立獎勵,鼓勵消費者舉報市場上的盜版出版物。
對于盜版的沖擊,除了相關部門的努力,每一個個人也必須加強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藝術創(chuàng)作者必須加強對自身作品的保護,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絕不姑息,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同盜版行為作斗爭,消費者也不能放任市場上盜版流通,遇到盜版作品首先要做到自我拒絕,同時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助相關部門打擊盜版。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大多數與地理標志相聯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涉及當地的特產,這些特產在某一地區(qū)規(guī)?;l(fā)展,有許多固有的優(yōu)點,與該民族的生活飲食及經濟發(fā)展有著較大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