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駿
摘 ? ?要: 本文闡述了墨家思想中“尊天事鬼”“兼愛交利”“因義行利”“節(jié)用節(jié)葬”等觀點,指出其主張與現(xiàn)代生態(tài)文化和環(huán)境倫理的一些觀念類似,值得今日的環(huán)境設計師借鑒與思考。
關鍵詞: 墨家 ? ?環(huán)境設計
在中國以往的思想文化寶庫中,墨家思想獨樹一幟。其“天志下人們不分貴賤,平等無差”“尚同”“尚賢”等主張,因過于理想與超前,注定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所不容。墨家思想在歷史長河中式微具有必然性。然而,其思想中“天志”“兼愛”“交利”“節(jié)用”等觀點,在今天環(huán)境設計領域審視,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啟發(fā)著人們的思考。
1.尊天、事鬼
墨子提出“天志”說,認為天是人間社會、自然宇宙一切事物的主宰,天是有意志的,人間的義與惡都將受到天的賞罰,“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義果自天出矣”[1],天又是正義無私、絕對公平、廣惠眾生的。因此,人們應該遵從天志,順天而行。尊天,意味著墨家認為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高于人間的權力意志,應取法自然之“志”創(chuàng)造人間社會的和諧。同時,墨家認為天下失義,人們行“淫暴、寇亂、盜賊”之舉,以強凌弱、以詐欺愚、以貴傲賤、以富驕貧、以壯奪老,是因為人們對是否有鬼神存有疑惑。因此,墨家認為應明確鬼神的存在,使人認識到鬼神是天志的執(zhí)行者,對人們的行為做出評判賞罰。這樣,人們心中便會有所敬畏,從而不敢恣意妄為?!半m有深溪博林,幽澗無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堇,見有鬼神視之”(《墨子·明鬼下》)。
現(xiàn)代人也面臨類似情況。今天人們遭遇的環(huán)境危機根源在于對自然本質的誤解。人們只看到自然的表面形式——自然之物,未意識到自然之物背后神秘的創(chuàng)生力量才是自然的本質。當自然被祛魅,便被當成能被計算經濟利益的各種資源物產,供人攫取、利用、馭使?,F(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認為,基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自大,使人們看不到自身的局限,滋生出一種主子心態(tài)(master mentality),對看似弱勢的人群——女性、下層民眾、被征服地區(qū)人民等傲慢無禮,將其置于與自然物同等的被馭使的地位[2]。墨子的思想啟示人們應重新認識一個充滿魅惑的自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人類的設計成形。斯默森說,在這個世界中有令人驚異的東西,它們在“模糊的甚至盲目的力量之下逐漸形成……佇立在面前,像一位可怕的女神……所有野生事物將被賦予一種敬畏感”[3]。當人們懷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認識到自身原本是自然有機體之一分子,便會融入自然,并報之以謙虛和感恩。墨家思想提示環(huán)境設計師應從人類中心設計價值觀轉向人類生命與非人類生命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價值觀,虛懷若谷,善待自然,關愛社會,用心呵護一切生命個體的生存權利。
2.兼愛、交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彼此攻伐,人們相互殘害——“執(zhí)其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墨子·兼愛下》)。亂世中,儒墨兩家都提出了“愛人”的主張,希望以此彌合社會的裂痕??鬃犹岢觥叭蕫邸薄叭收?,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儒家認為,人最愛的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基于至親血緣的孝悌之愛,只有理解了這種自然親情,才能推己及人,將血緣之愛升華為理性、道德之愛,向外推廣至朋友、陌生人、國家、天下。墨子則認為這必然造成愛有遠近親疏的等級與差異,其在向外傳播過程中將層層遞減、逐漸衰竭。結果就是個體、家庭、團體之間彼此爭利的自私之愛,難以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因此,墨子提出“兼愛”,主張不分彼此地愛所有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创齽e人的身體如同看待自己的身體,愛惜別人的家人如同愛惜自己的家人,將他人的國家當作自己的國家對待。如果人人都能走出自私的小我,將天下人視為己類,而不是他者,社會就會和諧、太平。
墨子認為,“兼愛”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反對儒家禮制將人分出高下尊卑不同等級,認為“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墨子認為人有階級地位之分,必然造成“別”(差別),少數人占有社會大多數的利益,就會造成階級之間的仇恨與“害”,只有人人平等無差異(“兼”),才能做到愛不分彼此。
然而,“兼愛”畢竟是一種看似超越人之常情的理想境界,如何使凡人之間得以“兼愛”?墨家認為還得通過“交利”的途徑。人們應該主動無私地愛他人,為他人提供利益和恩惠,這樣就會贏得對方的好感和回報,“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墨子·兼愛》)。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樣“交利”就逾越了單純的可計算的利益交換,上升到情感互動的“兼愛”層面。
墨家的“兼愛”“交利”觀與現(xiàn)代生態(tài)倫理相類似——并非從個體小我的自私欲求出發(fā)進行思考,而是指向人的終極追求,人類作為種、類如何得以延續(xù),人類全體利益如何最大化并最終惠及個人?,F(xiàn)代生態(tài)倫理認為,宇宙萬物同處一張生命之網中,彼此關聯(lián),共生互利。愛他者就是愛自己。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設計中,應尊重一切生命個體,像墨家那樣愛弱者,愛貧賤者,愛愚者,愛寒者,愛饑者,愛疾病者,愛死喪者[4]。在實現(xiàn)人類利益的同時,尊重非人類生命種群的生存與發(fā)展權。
例如,雷姆·庫哈斯設計的波爾多住宅三種不同高度的窗洞,是依據家庭成員不同的使用需求量身定做的,分別對應家中女主人、兒童的站姿高度,以及車禍后身體殘疾,只能在輪椅上生活的男主人的視線高度。加拿大建筑師薩夫迪設計的蒙特利爾“Habitat67”住宅項目,基于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福利住宅的理想,將一個個方形混凝土單元錯位堆疊起來,形成如同積木般的別致外觀,同時保證戶戶都擁有獨立的陽臺與花園,且避開相互之間的視線干擾,兼顧私密性與采光的要求。在現(xiàn)代住宅小區(qū)設計中,應照顧到各種不同類型人群的需求:既要規(guī)劃公共性廣場,滿足人們交流的需求,又要為喜愛安靜的人士開辟出幽靜的角落,為其享受孤獨創(chuàng)造條件。公共景觀設計應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體系,為多物種共生互利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規(guī)劃雨水花園及生態(tài)濕地,讓多種本土植物(包括草本、灌木及喬木)在其中茂盛生長,為野生動物提供覓食地,以及遠離街道、車輛的避難所。公園中常見的修剪過的草坪,盡管可提供視覺的整齊及美觀,卻缺少上述生態(tài)意義。在公園及住宅區(qū)設計中,還應意識到這里原本是本土動植物的生存、棲息之地,人類需求的滿足不應以犧牲它們的生命權利作為代價。相應地,在區(qū)域圍籬的設計中,應留出可供刺猬、鼬類等動物活動、遷徙的通道,還應考慮到如何避免伴隨人類而來的外來物種——貓、狗等寵物對當地原生動物造成生存威脅。
3.因義行利
在對“義”和“利”的認知上,儒家將二者對立起來,認為義是高貴的,利是卑賤的??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鄙蠈拥木有辛x,下層的百姓才爭利??鬃拥牧x利觀是有階級性的。墨家則認為義、利是統(tǒng)一的,“義,利也”(《墨子·經上》)。只要有利于天下和百姓的事情,就是義。不同于儒家將“利”解釋為個人私利,墨家的“利”是公利,人們應該因義行利,“利于人乎即行,不利于人乎即止”。
由此,不難理解墨家對產品實用性、功能性的重視。只有物以致用的產品才能興利天下,惠及大眾,使百姓感覺方便,既是“利”,又符合“義”?!赌印攩枴酚涊d,公輸班曾經用竹木做了一只喜鵲,可以在天上飛翔三日而不落地。公輸班自以為精巧,而墨子卻不以為然,認為還不如工匠做的固定車軸用的插銷。僅用三寸大小的木頭,就可以使車承載五十石的重量?!肮仕鶠楣?,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墨子又提出:“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實用性是最基礎的功能需求,只有先滿足飽暖、安全等實用需求,才可進一步追求美、樂等舒適性享受。
墨家的義利觀與現(xiàn)代主義建筑宗旨不謀而合?,F(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不應為少數權貴,而應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大眾的實際需求服務。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西方劇烈的工業(yè)化進程中,大量失地農民涌進城市成為產業(yè)工人,大城市人口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如倫敦人口從1800年的86.5萬,增加到1900年的453.6萬;紐約人口從1800年的7.9萬,猛增到1900年的343.7萬[5]。如何解決大批量人口的居住問題,是當時城市建設的當務之急。因此,主張拋棄一切無用的傳統(tǒng)裝飾,利用最新工業(yè)技術,以最經濟高效的方法解決功能問題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便在這種社會情境中應運而生。
在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經濟功利主義一度盛行,一些房屋開發(fā)商的住宅產品并未從大眾實際需求出發(fā),細化居住功能,完善生活設施,卻醉心于英倫風范、法式奢華、中式院子等營銷噱頭的制造,華而不實。同時,這些刻意打造的豪宅往往占據城市最優(yōu)越的區(qū)位、交通、風景、教育資源,價格不菲,成為少數人的專享??陀^上加劇社會階層的分化?!傲x”與“利”的分離,值得反思。
4.節(jié)用、節(jié)葬
墨子提倡節(jié)用,反對儒家煩瑣的禮制,以及厚葬、久喪等規(guī)定,認為它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加重百姓生活的負擔?!耙詾槠涠Y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要略》)。在生活方面,墨家認為適用則止。冬天可穿青色的衣服,輕便又保暖,夏天應穿葛布制的衣服,便利又涼爽;飲食能夠充饑續(xù)氣,強健手足,使耳目聰明,就可以了,不必窮盡味道的極致,不追求異國的奇珍異味;車能載重行遠,溝通四方,且安全便捷就行了,不用過多裝飾。墨家認為儒家的“隨葬”“久喪”,浪費錢財又影響勞作,提倡薄葬,埋葬的深度下不及泉水,避免污染,上不使氣彌散于空間。喪禮結束后可立即從事生產,不需戴孝三年。
墨家的“節(jié)用”觀,強調遏制個人的無止境欲望,以減少不必要的消費、索取,保全有限的資源,作為對大眾、社會、自然的給予和回饋,已隱含著今日生態(tài)主義與綠色設計的理念。今天,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們造就了極其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而高技術帶來的物質幸福卻大多以高能耗、高排放、資源枯竭、環(huán)境破壞為代價。如何節(jié)用,為子孫后代保留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一些環(huán)境設計師如墨子般進行了嘗試:印度建筑師柯里亞設計了“管式住宅”,以低技術手段引導自然通風,實現(xiàn)適宜的室內溫度。英國巴克雷卡德總部以中庭作為“煙囪”拔風,實現(xiàn)空氣的垂直對流。建筑周邊的湖水、植被使空氣在進入建筑之前就被降溫。中庭上方的玻璃屋頂被陽光照射后,加熱了室內的空氣,更強化了氣流的“煙囪效應”,有效降低了空調使用頻率,降低了能耗。
5.結語
墨家提出“尊天事鬼”“兼愛交利”“因義行利”“節(jié)用節(jié)葬”等觀點,主張人們應敬畏自然,順應天意,認識到個體與他者、社會、自然的有機聯(lián)系,博愛利他。與今日的生態(tài)主義價值觀指向一致。在如今的大環(huán)境下,墨子的思想啟示人們應構筑人類生命共同體,與自然、社會和諧。對以實現(xiàn)上述理想為己任的環(huán)境設計師來說,尤其值得思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寧峰,胡勇.先秦墨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J].安順學院學報,2016(12):72.
[2][美]彼得·S.溫茨,著.宋玉波,朱丹瓊,譯.現(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88.
[3][加]卡爾松,著.楊平,譯.環(huán)境美學——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23.
[4]朱紅莉.墨家“兼愛”說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8,(24):149,150.
[5]吳煥加.20世紀西方建筑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