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修武
正如杜甫自己所說,“文章憎命達”,苦命、執(zhí)著而又有才情的詩人方能寫出更加感人的詩篇。杜甫就是這樣的人,我一直堅定地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他不光窮而獨善其身,窮也兼念天下。他的詩言他的志,他的歌道他的情。以天下為己任的擔(dān)當,悲天憫人的情懷,自始至終,在他的作品中洶涌流淌,不因艱難有所更改,不因年邁而有所減少。他對理想的堅守,對家國的情感,成為一道不多見的人文景觀,供后人景仰。
杜甫的詩在小學(xué)和中學(xué)階段的語文教材或讀本中多有編選,這些詩歌依據(jù)學(xué)生的認知規(guī)律、接受能力,把淺近些的放在小學(xué),艱深些的放在初中與高中。這種編排方式科學(xué)合理,可是單個賞析杜詩顯得零碎。并且,小學(xué)只停留在會讀會背的層面,初中也只會應(yīng)對考試中的默寫,大多也不深入賞析。高中具備了一定的賞析能力了,就可以把學(xué)生學(xué)過的所有杜詩依據(jù)一定的邏輯順序重新編排,并整體賞析,這樣會對杜甫有個相對整體而清晰的認識。
因教材版本不同,所選杜詩稍有不同。筆者僅就人教版教材及讀本中出現(xiàn)的二十二首杜甫詩,從主旨方面作以梳理和探究。
1.《望岳》體現(xiàn)了他青年時期昂揚的激情。
公元736年,作者剛剛參加完進士考試,結(jié)果不第。但這沒有太影響詩人的自信和樂觀。其父杜閑時任兗州司馬,杜甫一邊赴兗州省親,一邊漫游齊趙。此詩《望岳》就寫于這個時期,這首詩首句一問,引出五句描寫兩句感想。此詩滿溢著詩人的豪情,他想象自己傲立絕頂而小天下的情景。這里的“岳”,一如他的美政思想——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其實詩人可望而不可即,這也為他一生的愁苦埋下了伏筆。
2.《羌村三首(其三)》《石壕吏》《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抒發(fā)了詩人的深沉的憂民之思。
公元757年,房琯被罷相時,杜甫時任左拾遺,他為房琯上書,觸怒唐肅宗。被放還羌村,其間寫下三首詩,第三首《羌村三首(其三)》通過寫鄰人與詩人的對話,點明世事艱難,以及對時事的憂慮和對百姓的憐憫。
以正直敢言立身行事的杜甫,在公元759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上任途中暮投石壕村,夜里親見吏卒捉人征兵,最終竟把老婦人抓去服役。此詩《石壕吏》表達了詩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慨和遭受苦難人民的同情。
已經(jīng)棄官的杜甫公元760年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好不容易才建起了一座茅屋,但第二年八月的一天,大風(fēng)突至,茅飛渡江,又有頑童搗亂。屋頂少茅覆蓋,全家在冷雨中度過難捱的一夜。但《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中的詩人推己及人,只要天下的寒士們有結(jié)實穩(wěn)固的住處,自己死了都愿意。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體現(xiàn)了他對寒士們的關(guān)懷。
3.《月夜》《月夜憶舍弟》表達了對家人無限的思念。
公元756年,肅宗在靈武登基,杜甫即從鄜州的羌村投奔肅宗。途遇安史之亂的叛軍,被押解到長安。前途未卜有家難回,詩人滿懷愁緒,寫下《月夜》,詩人借月抒情,表達對妻子兒女們的思念。
公元759年,河南山東兩地處于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中,杜甫的幾個弟弟正流落其間。戰(zhàn)亂時抵萬金的家書也不知寄向何方,且彼此離散天各一方,不知生死。詩人借此詩《月夜憶舍弟》抒發(fā)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和牽掛之情。
4.《春望》《閣夜》《江南逢李龜年》傳達出詩人感時傷世的憂思。
公元756年杜甫被叛軍押至長安,因官小而未被囚禁,稍有走動的自由。次年詩人登高一望,親見了京師長安城的荒敗,想到人民四處顛沛流離,親人彼此不知死生,自己逐漸老邁,悲從中來創(chuàng)作了《春望》,此詩真實地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憂思。
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西閣之上,看到悲涼的冬景,聽到“野哭千家”和“夷歌數(shù)處”又想到自己淪落天涯而寫下《閣夜》,此詩自然地流露出為時代為世道的感傷和無奈。
安史之亂后,杜甫在江南的落花時節(jié)遇到了京城知名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回想起這位名人安史之亂前經(jīng)常出入皇宮和王侯將相之家,如今竟然流落江南民間,這種感慨促使詩人創(chuàng)作了《江南逢李龜年》,此詩表達了詩人對世事滄桑變化的痛惜之感。
5.《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絕句》寫出了詩人在草堂短暫的快樂。
公元760年,遠離叛亂區(qū)身心俱疲的杜甫住進了成都的西郭草堂,就如顛簸于波濤中的小船終于駛進了平靜的港灣。又值春暖花開,難得詩人悠閑的踱在花叢中,她看到被繁花壓低的枝頭,看到翻飛的蝴蝶,聽到鶯鳥嬌啼,少有的自在彌漫周身,詩人用《江畔獨步尋花》表達了自己少有的閑適和愉快。
公元761年春,詩人已經(jīng)在草堂居住一年多了,他把自己當成農(nóng)人,參與耕種,與農(nóng)民一起稼穡。勞動加深了他對雨水的理解,及時的無聲的可愛的春雨,感動了詩人,他用這首《春夜喜雨》抒發(fā)自己見到了久違的春雨時的喜悅。
公元763年正月,詩人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標志著安史之亂結(jié)束,詩人喜極而泣,禁不住內(nèi)心的狂喜,顧不得文人的矜持,不顧一切,要放歌要縱酒。人們臉上都是喜悅,美好的生活又將回來。詩人立即暢想回家的計劃,大概此時是詩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
公元763年,朋友嚴武向朝廷舉薦詩人做節(jié)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加之安史之亂已被平定,詩人的心情是愉悅的,詩人創(chuàng)作了《絕句》,詩中色彩鮮明格調(diào)清新富有生機的景色,強化著這種快感,讓詩人陶醉,但也勾起了積壓已久的鄉(xiāng)愁。
6.《春日憶李白》《天末懷李白》表達了對李白的思念之情。
公元746或747年,杜甫在一個春日,想念李白時寫下了《春日憶李白》。在詩人心目中,李白的思想卓爾不群,詩歌成就首屈一指,文字又清新俊逸,讓自己十分仰慕。想象二人天各一方彼此思念,期待再次相聚談?wù)撛娢摹?/p>
公元759年秋,詩人睹秋風(fēng)思李白而創(chuàng)作了《天末懷李白》,遇赦的他如今如何?遠隔山水,所捎書信他能接到嗎?把李白的冤屈和屈原相聯(lián)系,詩人對他的遭遇憤憤不平。全詩表達杜甫對李白的思念、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