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對于許多70后、80后乃至90后來說,都有一段關于老師家訪的難忘記憶。在家里等待老師的心情,既興奮又緊張。不過,忐忑不安往往在老師進門那一刻起煙消云散,在老師和家長相互寒暄、倒水讓座中,氣氛逐漸變得融洽,自己也跟著敞開了心扉……
時光荏苒。當昔日被家訪的孩子成為家長,時代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電話、qq、微信等通訊工具十分發(fā)達。單純從成本效率的角度來看,后者較之傳統(tǒng)家訪的方便、快捷是顯而易見的。在一些人看來,家訪已經(jīng)過時,老師坐在辦公室打一通電話、發(fā)幾條語音就能完成與家長的交流。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我們不能拿功利眼光看待家訪。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到:“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奔以L,作為連接學校和家庭的重要紐帶,增進學校關系和師生關系的重要橋梁,顯然不是“隔空喊話”所能替代的。只有面對面,才能心貼心。老師和家長坐下來促膝長談,才能把問題談實談透,把思想談深談通,增進共識、形成合力。
家訪的“家”大有深意。之所以是入戶家訪,而不是把家長請到學校,是因為在學校,老師的一言一行總會給人一種管理者的姿態(tài),容易讓家長感到拘謹。而家永遠是讓人最放松的地方,雙方可以放下思想顧慮,像嘮家常一樣談談孩子的學習、生活。同時,老師專程登門,可以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所獲得的溫暖和感動是電話和網(wǎng)絡無法比擬的,更能激發(fā)家長的責任感和信任感,主動配合支持學校工作。
家訪的“訪”不可或缺。家訪不僅僅是聊聊天、說說話,更是一種帶著問題的探訪。是什么樣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了孩子的優(yōu)缺點,父母的脾氣秉性、處事方式對孩子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隨著一個個問題有了答案,孩子的形象在老師心中鮮活立體起來。正如有校長所言:“老師如果不去孩子的家庭走訪,就根本談不上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點,決定了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路徑?!痹谶@個過程中,老師也會一次次被感動,對肩上的責任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一些家長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也能夠為老師提供啟迪和參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不是學校的獨角戲,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一些家長質(zhì)疑入戶家訪“耗時”“沒必要”,恐怕不只是為老師叫苦,也是擔心給自己添麻煩。誠然,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人們都在忙于工作和生活,一切向效率看齊。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些過程是繞不開、省不得的。老師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著想,作為孩子的家長,難道就不能抽出點時間,陪老師聊聊天?有時候,慢就是快,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