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菊 程慶方 李敏
一、引言
全球化時代,國際跨文化合作和交流越來越多,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也日益受到重視。因此,近年來,有關跨文化能力的討論引起我國學術界尤其是外語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關注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Byram,2014; 胡文仲,2013;莊恩平,薩斯曼,2014;孫有中,2016)。
我國外語教學對跨文化能力有一些要求。在新頒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要求外語類專業(yè)學生應具備“跨文化能力”,且對跨文化能力有明確闡釋?!翱缥幕浑H”課程被列為專業(yè)核心課程。教育部2017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yè)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被寫入教學目標。在國家正式文件當中明確要求外語教育要致力于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體現(xiàn)了對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和對跨文化能力的重視。
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能力研究仍然碎片化,系統(tǒng)性不強。
二、跨文化能力定義
“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跨文化研究領域經(jīng)常使用的概念。國內有些學者對兩個術語進行了專門的定義。本文采用胡文仲教授的觀點,將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視為同一種能力,不予區(qū)分(胡文仲,2013)。
綜觀學者們的定義,雖有差別,但相同之處在于一致認為“跨文化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shù)亟煌哪芰Α保ê闹伲?013)。并且跨文化能力可分為認知、情感和行動三個層面。如Lustig 和 Koester認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夠的知識、合適的動機以及訓練有素的行動。單憑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足以獲得跨文化能力”(2007)。 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就要使學生具備獲取跨文化知識的能力、使他們提升跨文化態(tài)度,并能與不同文化的人們得體、有效地交往。
三、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由于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知識、態(tài)度和行動等方面,需要系統(tǒng)培養(yǎng)。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語言能力培養(yǎng)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長期以來,外語教學中注重語言技能的提高,教材中注重語法、詞匯等語言項目。教師由重視聽讀等輸入技能轉而重視說寫譯等輸出技能。許多學校和教師未能重視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或有的將跨文化能力納入目標管理體系,但在教學實踐中未能有效落實。因此,在教學中要將跨文化能力目標與語言目標有機融合。在設計產(chǎn)出型任務時,教師應將考察點明確細化到語言技能和跨文化技能兩個方面。
2.跨文化知識與跨文化能力的關系。許多學校開設《英語國家概況》《中國文化概況》《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但知識講授居多,能力培養(yǎng)不夠。這樣的跨文化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學到的知識刻板、固化,不具備交際的靈活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化現(xiàn)象,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價值觀念和歷史原因,并進行中外跨文化比較。培養(yǎng)共情能力,提升開放、多元的跨文化態(tài)度,并能與不同文化的人們得體、有效地交往。
3.知與行的關系。在具備一定的跨文化知識和能力基礎上,學生要參與跨文化實踐。充分發(fā)揮外教和留學生的作用,建立跨文化工作坊;利用短期出國、海外志愿服務、海外夏令營等機會,在實踐中不斷驗證跨文化知識、修正跨文化認知模型、提高跨文化能力。
4.教師培訓與教學的關系。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英語教師沒有系統(tǒng)地參加過跨文化交際培訓,僅限于不同程度的自學。雖然學校提倡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但由于教師水平差異,導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因師而異。因此,要想培養(yǎng)好學生,就要首先改變教師,給教師以系統(tǒng)、專業(yè)的培訓。
在當前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中,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致力于微觀教學。在外語教育中,處理好語言能力與跨文化能力的關系、跨文化知識與跨文化能力的關系、跨文化知識與跨文化實踐的關系以及教師教學與培訓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恰當交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2]Perry L&Southwell L.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 Models and Approaches[J].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11, 22 (6):453-466.
[3]Lustig M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5th 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 (6):2-8,2013.
[5]孫有中.外語教育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外語,(3):16-22, 2016.
【作者簡介】孟秋菊(1981.12-),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跨文化及語用學研究;程慶方(1980.07-),男,漢族,河北邢臺人,石家莊理工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研究;李敏(1983.03-),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日本文學及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研究課題2019年科研合作項目《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人才培養(yǎng)策略研究》(JRSHZ-2019-0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