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鑫
摘 要: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鑒賞音樂是十分必要的,這門聽覺藝術,具有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激發(fā)想象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功能,能夠真正了解音樂中的“內涵”。但現(xiàn)實教學中真正提高中學生音樂鑒賞素養(yǎng)的功能,是當前教學的一大難題。針對這一現(xiàn)狀,筆者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力圖找出癥結所在并嘗試去解決。
關鍵詞:音樂鑒賞 審美能力 問題
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能夠開拓視野,陶冶性情并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具有獨特的魅力。音樂課作為勾連學生個體與音樂世界的橋梁,必然要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問題是,這個作用發(fā)揮得怎么樣?筆者以任教的高一年級為樣本,發(fā)放了765份問卷。調查顯示百分之百的學生喜歡音樂,但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學生喜歡上音樂課。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提升學生音樂鑒賞素養(yǎng)與課堂教學中肯定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筆者掛一漏萬,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試圖尋找解決的策略。
一、音樂課為什么沒能很好地承擔起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功能
如果單單從課堂本身去思考,這個問題是無解的。我們需要放開眼光,從社會、教材、環(huán)境等多方面去觀察、探究。其突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科地位決定了音樂教學并未真正展開
客觀地講,在中學階段,尤其是在高中階段,考上大學是很多學生的終極目標。如果刨去相對于整體而言數(shù)量有限的自主招生、特長生,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是要用文化課成績來謀求出路的。功利的教育目的必然導致功利的教育途徑與教學手段。因而,在中學整體課程設置中,音樂學科地位不高,不被重視也就理所當然了。甚至急功近利者還會在并沒有什么強有力的監(jiān)管體制下毫不猶豫地取消音樂課。特別是當這樣的極端的方式往往能夠在文化課的考試中得到豐厚的回報的時候,甚至是監(jiān)管者的內心深處是贊同這樣的方式的。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是每個人都贊同的教育口號,但它在功利的教育目的面前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考上大學才能有發(fā)展,精通音樂鑒賞并不能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剝奪了學生學習音樂,提高審美能力的權利從長遠來看已經(jīng)被證明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在一塊塊慶祝高考過線數(shù)目的條幅面前,這樣的堅守又有什么力度呢。
2.音樂教材所選內容陳舊,不能很好聯(lián)系學生的鑒賞實際
音樂教材中的內容往往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互脫離,形式的東西多,符合學生鑒賞實際的內容少,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許多被視為經(jīng)典的音樂脫離了學生的接受實際。陶冶在流行音樂的節(jié)奏里,對這樣的經(jīng)典篇目,學生們往往不屑一顧。他們普遍認為教材上的樂曲沒有平時所聽到的流行、搖滾等歌曲來得更為刺激、更有趣。原本有趣、充滿美感的音樂課讓孩子們厭煩。
經(jīng)典音樂的經(jīng)典之處就在于他們是經(jīng)受過時間的檢驗,而流行音樂則是當下話語的言說。如果學生對人生沒有細心的觀察與感悟,對于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普世情懷沒有思考和體會,教師又不能深入經(jīng)典音樂的內在本質進行由淺入深的講解,或者說教材本身沒有提供一座溝通經(jīng)典與流行的橋梁,讓學生一上來就面對經(jīng)典,排斥的心理是在所難免的。課堂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以教材、活動等形式為媒介的交流,教材不能為這樣的交流穿針引線,盡管我們強調教師有自主開發(fā)課程的必要,但如果從教育的效率與實際來看,合適的教材是必須的,它是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引路人、敲門磚[1]。
3.中學生音樂生活單一、貧乏
我們國家的音樂課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與發(fā)達國家相提并論。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很多電子產(chǎn)品流行,高中生們可以通過電視、廣播、電腦、KTV等來接觸最新的音樂,表面上看學生的音樂生活內容豐富多彩的,其實他們所接觸的音樂類型相對單一、貧乏。因為在大眾傳播媒介中,傳播的內容往往是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的需要的,特別是當這樣的需要與經(jīng)濟效益掛鉤的時候,就很難關照到鑒賞個體的千差萬別的需要。
再從學校具體情況來看,不少學校也想法設法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組建各種社團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但受制于應試教育,這樣的活動與社團還是有限的。以筆者工作的學校為例,全校共2000多人。合唱社團48人、民族管弦樂隊無、舞蹈社團30人、其他藝術社團加起來150人。從數(shù)字上看參與音樂活動當中的學生只占總人數(shù)的1 1 % 。音樂生活單一、貧乏,提升音樂鑒賞能力也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了。
4.教師教學方法滯后、教學思想無創(chuàng)新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該以自己的知識背景為依據(jù)支配對話的過程。音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是音樂話語中間的碰撞與融合,作為個體性主體面對學生這一群體性主體時,承擔著啟蒙與調控的責任。
教師只有作為睿智的存在,才能使良好的交流成為可能。主體發(fā)展需要精深的專業(yè)和廣博的學識。在這個基礎上,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教學方式落后,還是以“我講你聽”為主流選擇,無法在專業(yè)素養(yǎng)深厚與提升學生音樂鑒賞力之間找到合理的依托,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就是空話了[2]。
沒有音樂教師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音樂基本知識的接受,音樂基本能力與鑒賞探究能力的形成與提高,音樂鑒賞習慣的養(yǎng)成,就困難重重。
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教師除了要發(fā)揮自己的天賦天性、興趣特長外,還要找準個性的突破口。這樣的突破口一定是和學生交響以后的碰撞。
教學實踐中掌控能力的提升。從教與學的角色看,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被組織者、被引導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的主體作用又多了一個元素: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還要想方設法激發(fā)、保持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又成了教師主體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多一些興趣,少一些形式”,問題解決的策略突破
音樂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而對音樂美的強烈的興趣保持則是走向鑒賞美、體會美的有效途徑。只有有了興趣,才能夠引起他們對音樂具有愉悅、舒暢、振奮或使人感到和諧、圓滿、輕松、快慰、滿足或讓人產(chǎn)生愛(或類似愛)的情感。具體策略又是如何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開足開齊音樂鑒賞課,多途徑激發(fā)學生鑒賞音樂的興趣
存在是興趣的前提。每所學校都應該將音樂鑒賞當作整體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對課程實施的完整性有著明確的說明,然而部分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高中三年只有高一開設音樂課程,隨意占課、停課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其本質是對高中音樂鑒賞的不重視。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一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借鑒的。比如:學??梢詳U大對藝術生的招生計劃,帶動整體對音樂的關注;可以嘗試增加在硬件和軟件的投資,如midi音樂制作可以很好及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學會音樂編輯、完成電影配樂、音樂作曲創(chuàng)作等;其次,學校還可舉辦音樂文化藝術節(jié),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自主練習、積極比賽;再如可以組織各種公益的音樂藝術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音樂的海洋中充分聆聽感受音樂的美。多樣的音樂鑒賞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壓力滿身的學生得到了釋放,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審美能力。
2.教師應當不斷學習、轉變教學模式
音樂鑒賞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相結合或相統(tǒng)一的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積極地開展音樂鑒賞學習,正確地理解音樂,豐富音樂的積累,培養(yǎng)樂感,發(fā)展音樂能力,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個體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活動 。
而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音樂教師,除了應具備中學音樂教學所必備的音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多項音樂專業(yè)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力外,還應具備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傳授音樂的能力?!盎畹嚼?,學到老”應該成為教師的座右銘,這樣才能滿足中學音樂鑒賞的教學要求。厚實的專業(yè)基礎是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的前提。
具有厚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往往得心應手,深受學生喜歡,比如,在傳授書本知識外還可以增加一些外延知識,如:在欣賞《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蒙古音樂》時,可以由世界三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尼羅格人種、蒙古人種引入讓學生了解亞洲人都是蒙古人的后代。這樣很直接地把遙遠的蒙古與我們的距離拉近了,并且增添了神秘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鑒賞的審美能力。
3.立足學生,增強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
面向學生,以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有“內張力”。學問研究既要“入乎其內”, 又要“出乎其外”。那么在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也要給課堂一個“徘徊”的過程, 其實就是讓學生充分體驗“入乎其內”的痛與快樂, 而跌跌撞撞、步履蹣跚后的“出乎其外”會更貼近鑒賞教學的本來面目, 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活力。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學生不但是音樂藝術的接受者, 更是音樂藝術主動建構者。音樂教師在進行鑒賞音樂教學的時候,也要制造出一個適度的教學場,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積極思考,去深入探究,去深刻品味。
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提升就是學生鑒賞審美的能力提升。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完整地把握音樂的內容和具體形象。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這首交響曲表現(xiàn)了貝多芬對于命運的抗爭與思考,這是所有人的共性,但是為什么學生不喜歡古典的音樂?是由于現(xiàn)在學生的無經(jīng)歷性導致他們無法理解、接受當時作曲家作曲時所處的年代和心情。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音樂情感體驗的能力,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去聆聽。再如《非洲歌舞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南非世界杯主題曲《旗幟飄揚》導入,帶著學生邊敲擊鼓邊哼唱當中的音樂旋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不僅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之美,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非洲音樂的興趣,起到了鑒賞音樂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也需要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從而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4.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學生完全可以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
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學生完全有能力參與到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我們可以為高中音樂鑒賞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為高中教材搜集相關音樂鑒賞資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地讓音樂教材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比如,我國課程改革中提出了增設“活動課程”,它并非杜威主張的活動課程。我國課程改革中的活動課程并不反對學科課程,它是作為學校課程的一種類型,供學生自由選擇、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用以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它源于課外活動,但與課外活動不同,從課程上看,使課外活動正規(guī)化,列入教學計劃;從內容上看,注意活動系列化;從參加者看,由部分學生擴展到全體學生,由自由參加,到必須但可自由選擇內容參加。如在學習《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時,教材當中提供了東蒙民歌《牧歌》這一經(jīng)典歌曲,可是配套音頻為演唱形式單一的無伴奏人聲合唱。從聽覺上無法在學生心中上產(chǎn)生共鳴,學生課后則找到了由馬頭琴新民樂版本的《牧歌》,從音響上效果則完全不同、貼近了學生生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課程設計,如果沒有學生興趣與積極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是很難想象的。同時,這樣的課程設計思路也為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供了一種新思維。
結語
學校教育是由承擔教育責任的教師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共同參與和進行的,這是學?;顒又兄黧w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多一些興趣,少一些形式是符合音樂教學活動中主體的特殊性的。同時,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具有極大的人為性,具有明確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內容與活動計劃、有系統(tǒng)的組織和特殊的教育條件。所以我們在開足開齊音樂鑒賞課,在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上為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提供機會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將學生已經(jīng)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與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定義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好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加速學生的發(fā)展。 貼近學生生活,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鑒賞的熱情和興趣,讓生命個體與音樂交響,就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不二選擇。無論是社會、學校、教師在這條道路上都可以大有作為,也一定能夠收獲頗多!
參考文獻
[1]吉朝云.關于高中音樂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與探究[J].文理導航,2012,(04).
[2]高杰.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科建設,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