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印坡,張延新
(漯河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病理學作為連接臨床學科與醫(yī)學基礎學科的重要橋梁課程,對醫(yī)學生今后的學習與工作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病理學教學,并在實際教學中采用更加科學、先進的教學模式。臨床病理討論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此教學模式合理運用于病理學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基礎醫(yī)學知識與臨床疾病相結合,提高學生思考與分析問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推動病理學教學質量的提升[1]。
在病理學教學中合理運用臨床病理討論課,幫助學生獲得更多與臨床接觸的機會,豐富臨床學習內容;而且此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重學生臨床能力培養(yǎng),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采用實驗解剖討論模式、小組討論模式以及情景模擬方式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推動病理學教學水平的提升[2]。
在病理學教學中合理運用臨床病理討論課,可以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質。首先,在課堂上引入真實的病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并發(fā)癥、致病原理等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其對病理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研究和了解病癥,借助于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逐漸從以往的抽象化向具體化發(fā)展,提高其認知程度[3]。另外,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還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設備并進行操作,從而有效提升其病理診斷水平。在此教學模式中將有關的課程知識進行融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聯(lián)系能力、綜合學習能力以及探索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為學生今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收集并整理病例,可以選擇附屬醫(yī)院的臨床病例,也可以選擇法醫(yī)尸檢病例等。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教材及互聯(lián)網收集病例。對每個病例而言,教師都要收集完整的病史、實驗檢查數(shù)據(jù)以及影像學資料等。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對病例進行適當修改,將難以理解的特殊表現(xiàn)去除,結合教學的重難點增加臨床表現(xiàn),從而使得病例更具有代表性、更為典型,要對學生難以理解的檢查報告數(shù)據(jù)進行簡化。例如,針對某大葉性肺炎病例,教師可以進行如下修改:將患者年齡40歲改成30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大葉性肺炎好發(fā)于青壯年。此外,還要杜撰患者咳出鐵銹色痰的內容,從而引出此疾病的病理變化過程,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開展臨床病理討論教學,重點工作之一是設置難度比較適合的討論題。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基礎水平、接受能力選擇難度適中的討論題。特別是前面幾節(jié)課的討論題要盡可能圍繞教材內容進行設置,然后逐漸開展對一些復雜病因與機制的分析討論。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以下病例:某男43歲,由于右腹部脹痛、厭油膩而入院治療。經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的右側肋弓下存在一個囊性包塊,且有波動感。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其肝臟體積增大且實質變薄,其中存在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區(qū),切除肝囊腫。針對此病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的討論題:將患者的肝囊腫切除后會發(fā)生哪些改變?其大體與鏡下會有什么變化?引發(fā)肝囊腫的原因有哪些?此病例中的患者肝功能能夠發(fā)生逆轉嗎?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臨床表現(xiàn)?在上述討論題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知識點,例如細胞與組織損傷等,另外還涉及肝臟的解剖學與生理學功能等[4]。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知識對疾病的臨床癥狀進行解釋,并且對疾病的未來發(fā)展進行推斷,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了解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激發(fā)其學習與研究興趣。
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制作優(yōu)質的課件,不僅展示病史、病理學圖片以及檢查結果,還要展示其中所涉及的各學科知識、疾病的研究進展與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等。例如,針對肺栓塞這一疾病,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病例:患者,男,57歲,因車禍下肢骨折入院,術后骨折處內固定制動,10 d內未下床活動。在術后第10 d,患者下床排便,進而出現(xiàn)呼吸困難、頭暈等癥狀,喪失意識,四肢濕冷并且血壓快速降低,經搶救無效死亡。教師通過課件形式為學生展示該病史與相關圖片后,并補充以下內容:為學生展示肺栓塞的概念、基本類型、形成的基本條件、臨床診治方法與臨床癥狀等。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查閱有關資料,幫助學生認識肺栓塞具有高發(fā)性的特點,且極易誤診,臨床癥狀與影像學上難以和肺結核以及肺炎等疾病進行區(qū)分[5]。對此,教師應在課件中加入一些相關的文獻,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肺栓塞的基本特點、臨床癥狀,掌握其與其他相似疾病的區(qū)分方法等。
在開展臨床病理討論課的7天前,教師通過網絡上傳病例資料,引導學生對有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課上,教師為學生播放教學課件,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后,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病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在學生小組討論結束后,各組組長將討論結果講述出來,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者提出異議。最后,教師對全班學生的討論情況與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指出學生討論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病理學相關知識[6]。
總之,臨床病理討論課即組織學生對典型的病例進行深入研究與討論,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病理學知識,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病理分析能力。將此教學模式合理地運用于病理學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xù)臨床課程學習以及今后的醫(yī)學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要全面掌握臨床病理討論課的應用方法,并在病理學教學中合理應用,充分發(fā)揮此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促進病理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