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原
【摘 要】“人情味”作為一種情感力量,是媒體不可或缺的,是做好新聞報道的一劑良方。新聞報道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描繪民生百態(tài),引導社會輿論,有了濃郁的“人情味”,新聞報道才會感動人、感染人。
【關鍵詞】人情味? ?情感相通? ?捕捉細節(jié)
一、什么是新聞報道中的“人情味”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人情味”的解釋是“人通常具有的情感﹑意味等”。生活中,人們對人情味有著不同的理解,但都是圍繞人與人、人與物的感情互動。因此,新聞報道中的人情味可以這樣概括: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能夠引發(fā)受眾共鳴的要素,使人與人之間形成相互融通的人之常情。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感受,正成為良好的社會風尚。所以記者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人們情感的新聞挖掘出來,采制有濃郁人情味的新聞報道,通過“人情”這座“橋梁”,把黨、政府和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把新聞媒體和百姓聯(lián)系起來。
二、如何在新聞報道中挖掘人情味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泵赖氖挛锖透挥腥饲槲兜臇|西,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只是需要我們懷有好奇心去尋覓、去發(fā)現(xiàn)。在新形勢下,記者要以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為指導,傾聽群眾的聲音,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聚焦改善民生,深入探索社會和生活,挖掘與人們的情感有關聯(lián)的事實,“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用富有人情味的新聞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傳遞社會正能量。
從與人們情感相通的角度取材來表現(xiàn)人情味——“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文如看山不喜平。在同一地區(qū),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取材的方向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這樣才能夠?qū)懗龆鄻踊男侣勛髌?。比如,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搬遷》就是從人情味角度選材,以小見大,凸顯改革的豐碩成果,內(nèi)涵豐富深刻。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陳柏生說:“專訪中,記者可以寫采訪對象的感情、思想、見解,寫得情景交融,使人一路讀來,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标惏厣拇碜鳌秾懺诮伵辽系脑姟?,透過鄧拓贈送給妻子丁一嵐的兩首寫在絹帕上的詩,深情地講述了他們互敬互愛、互勉互勵,在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結下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讀來讓人為之動容,深受人情味的感染。
注意捕捉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情味——“于細微之處見精神”,細節(jié)能夠展現(xiàn)新聞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思想情感,是新聞報道真實性和感染力的源頭活水。記者從采訪對象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個舉動、一句話中,發(fā)現(xiàn)、捕捉到富有人情味的細節(jié),就能使報道更深刻、更生動。在通訊《三次醫(yī)療援疆的兒科醫(yī)生》中,寫了這樣的一段細節(jié):王大勇這次又要去烏蘇開展醫(yī)療援疆,在臨行前的兩天里,他圍著年邁的父親打轉(zhuǎn)轉(zhuǎn),與父親有說不完的話??墒?,父子倆誰也不提援疆的事兒。王大勇走時,春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他給站在雨中送他的父親,深深鞠了一躬,輕輕地叫了一聲:“爸——”,淚水奪眶而出……通過寫王大勇對親人的依戀,更襯托出他無私奉獻的情懷。這些有人情味的細節(jié)描寫,打動人心,催人淚下。
細節(jié)是展現(xiàn)新聞人物親和力的重要手段。在有些人眼中,英雄模范人物高不可攀,不食人間煙火。其實,英雄模范人物也是從生活中來,也有喜、怒、哀、樂,也有兒女情長。在新聞寫作中恰當?shù)丶尤胍恍┯腥饲槲兜募毠?jié),不但不會損害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而會把他們襯托得愈加豐滿、更有親和力,從而拉近受眾與新聞人物的距離。
用擬人的手法寫物濡染人情味色彩——我們所說的擬人化就是把人的特點、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上,使其具有人格化。把物當作人來看待,賦予物以人的情感,使新聞報道充溢著人情味色彩。《營口日報》有一篇《一斑海豹被困電廠儲水池 眾人合力讓小家伙回歸大?!返膱蟮?,介紹了人們合力救助一只誤入華能鲅魚圈電廠儲水池的斑海豹并將其放歸大海的經(jīng)過。斑海豹被漁政執(zhí)法人員從儲水池中撈上來時,有這么一段描寫:“斑海豹臥在地上,以為自己的末日到了,緊緊地閉上了眼睛,尾巴不停地拍打著。”相關專家對斑海豹進行體檢后,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出海將其放歸大海的時候,有兩段這樣的描寫:
“斑海豹慢慢地游走,在水中沉了一下,很快又浮出水面,雙鰭緩緩地劃動,大眼睛睜得溜圓,好像在向護送它回歸大海的人們表達謝意?!?/p>
“斑海豹慢慢轉(zhuǎn)身,在水面上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高高地昂起頭,再次向人們點頭致意,然后一個轉(zhuǎn)身朝水里一插,浪花一卷,向大海深處潛游而去?!?/p>
斑海豹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報道中所賦予斑海豹的情感,其實是人們情感的流露和宣泄。看了這幾段的描寫,就好像我們在送一位朋友遠行,相互之間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而看過報道的人,如果日后恰巧發(fā)現(xiàn)一只被困的斑海豹,他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放歸大海。我想,這正是有著濃郁人情味的新聞報道感染人、引導人的魅力所在。
在抒情中直接表達人情味——有情世界,需要有情記者,寫出有溫度的新聞。新聞報道中的抒情,要因事而發(fā),緣情而生,把握好人情味尺度,做有“溫度”的新聞工作者。2004年4月17日,河南省登封市14萬名群眾自發(fā)地走上街頭送別任長霞,萬人慟哭,挽幛如云。通訊《百姓心中的豐碑——追憶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應時而生,文章開篇是這樣寫的:“百姓的眼淚很金貴,也很慷慨,就看是對誰。她抹亮了嵩岳一片藍天,還給了登封一方平安,百姓就把淚灑給她,把心掏給她,用口為她鑄碑!”文章通篇感情真摯,這里的抒情也是含淚的呼喚,立即會使讀者的感情掀起洶涌的波瀾,讓人為之動容。
以上有關人情味的剖析,主要是圍繞消息和通訊展開的。那么,我們寫評論時是不是也要有人情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要搞清楚我們的評論是和人家擺事實、講道理,而不是向人們發(fā)號施令。這就要運用寫作技巧,動人以情、曉人以理,以促膝談心方式,娓娓道來。即便是批評稿件,也要給當事人以一定的寬容和諒解。
三、結語
新聞報道“人情味”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受眾的需求。新聞工作者要強化新聞專業(yè)精神,合理把握新聞報道“人情味”的尺度,使受眾在一種溫暖的情感中,互相關懷,互相幫助,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凝心聚力,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貢獻。
(作者單位:營口新聞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