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顧名思義,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1](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huán)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側重特定學科(如醫(yī)學、法律、工程等學科)詞匯語法、語篇體裁以及工作場所英語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養(yǎng)。
專門用途英語在近幾年的再次提出,是順應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正在進入一個轉型時期的時代需求[1](蔡基剛)。在過去的20年里,以基礎英語為培養(yǎng)目的的大學英語課程為提高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但是在最近幾年,各個高校的大學英語都進入了一個壓縮學分時期。一方面是大學生英語水平地逐漸提高,四、六級考試通過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未見提高,大學生普遍對大學英語普遍不滿。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大學生缺乏應用技能,英語水平低下,“只有10%的畢業(yè)生擁有去外企工作的技能”。學分的壓縮也反映出社會對大學英語的不滿,這些不滿多體現(xiàn)在大學公共英語的費時低效上,無休止的打基礎會使學生感到厭倦,從而心生懈怠,學習動力下降。而且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社會需要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的人才。這就意味著英語正在成為一門工具,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而實現(xiàn)使用它的目的。
語言學習效率最高境界應是意義的學習,而不是形式的學習。在這轉型時期英語教學會越來越多地與某一個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或某一個學科結合起來。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成為21世紀的英語教學的主流[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
ESP國外研究現(xiàn)狀
作為英語語言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科,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簡稱ESP)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語國家。ESP的興起和發(fā)展可歸結于以下三個因素的共同影響:(1)英語成為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世界通用語;(2)語言學研究重點從語言體系特征轉向實際語言運用;(3)教育心理學對語言學習者中心地位的認同。近年來,需求分析、體裁分析、語篇分析、修辭學、社會建構主義、交際教學法、語料庫語言學等領域的蓬勃發(fā)展更為ESP這一跨學科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不同理論、思想和觀點層疊交錯,揭開了ESP研究的新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trevens 概析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四個典型特征:(1)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2)內容上與特定專業(yè)和職業(yè)相關;(3)詞匯句法和語篇上放在與特定專業(yè)、職業(yè)相關的活動的語言使用上;(4)與普通英語形成對照。Ken Hyland 進行了基于語料庫數(shù)據(jù)的四詞詞塊跨專業(yè)對比研究,并根據(jù)研究結果論證了分專業(yè)開展ESP教學的必要性;An Cheng描述了其在學術英語寫作課程中開展行動研究的過程,指出課程背景、教學目標、教材選擇與課堂活動、教學方法以及作業(yè)評估既是影響ESP教學的5個重要因素,也是ESP課堂研究的主要方面。另外,Diane Belcher和Lauren Lukkarila闡述了文化身份的定義、概念以及文化身份與學習者自我身份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接著探討了ESP學習者自我認知與學習需求的關系,進而強調開展需求分析時充分考慮學習者的主觀態(tài)度是保證ESP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2]。
ESP國內研究現(xiàn)狀
我國研究專門用途英語(ESP)的熱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國內對其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針對ESP在我國的推行提出相應觀點。其中許國璋通過比較國外高校ESP實施效果,在肯定了日本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同時,指出我國外語教學從大一點講要服從民族利益,具體來說是培養(yǎng)大批精通外語的科學文化人才。外語教學應擔當?shù)氖滓蝿站褪桥囵B(yǎng)各行各業(yè)既懂專業(yè)又懂外語的科學文化大軍,真正能夠使外語成為研究以及與國際交流的工具[3]。秦秀白和陸儉明則認為我國外語的發(fā)展應做戰(zhàn)略性調整,核心是中學和大學的英語教學內容重復,應對各學段的英語教學進行重新定位。大學和研究生英語應定位在專門用途英語上。楊惠中通過幾次大規(guī)模社會調查和需求分析等實證研究的結果,明確了我國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即通過英語獲取專業(yè)所需要的信息,表達自己的專業(yè)思想,并肯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在性質是就是專門用途英語[4]。
對于大學英語的教學重點向專門用途英語(ESP)方向轉變的相關研究才剛剛興起,在1999年修訂大綱時才正式把專門用途英語規(guī)定為必修課。但真正實施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院校還是少之又少。直至近幾年,國內的一些211高校開始試水ESP。目前國內有關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尚在初級階段,系統(tǒng)地構建關于專門用途英語(ESP)理論體系仍需要很多開拓性的工作,科學的評價標準尚未確立,在實踐上尚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研究。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 and 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Anthony,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 [R].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 Oct22, 2011, Xian.
[3]蔡基剛.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外國語,2012年1月第35卷第1期.
[4]范誼.ESP存在的理據(jù)[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3期.
[5]陳莉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6]趙慶紅,雷蕾,張梅.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