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沈陽 110001)
睡眠障礙是指由疾病、功能缺陷等多種原因造成的睡眠相關運動障礙,臨床表現為失眠多夢、醒后倦怠乏力,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工作生活質量。從中醫(yī)角度考慮,睡眠障礙即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主要由于機體陰陽失衡,陽不入陰所致[1-2]。明代中醫(yī)李中梓先生在《醫(yī)宗必讀》中將其歸納總結為血虛、痰滯和陰虛,恰好與現代社會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易于出現睡眠障礙的人群特征相符?,F代社會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產生睡眠問題的人越來越多[3-4]。通過使用鎮(zhèn)靜安眠藥物改善睡眠障礙帶來的不良反應使其應用受限,患者往往順應性不高,臨床上也是非到萬不得已不會采用藥物療法。我國醫(yī)務工作者對于睡眠障礙在使用非藥物療法開展了多種嘗試[5-6],針對穴位的刮痧和針灸療法是中醫(yī)特色療法,在改善睡眠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傳統(tǒng)的刮痧和針灸帶來的疼痛感和具有中醫(yī)背景的人員才能實施治療限制了臨床應用。研究證明,對人體頭部穴位的局部按摩治療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7-8],如神庭、百會、玉枕、天沖、風池等穴。為了方便大眾使用,我科嘗試采用粗牛角梳對頭部梳理按摩的方式結合優(yōu)質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第2 季度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睡眠障礙患者56 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因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到心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8 例。研究組男13 例,女15 例;年齡27~61 歲,平均年齡41.7 歲。對照組男14 例,女14 例;年齡23~59 歲,平均年齡39.1 歲。2 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2018 年第2 季度入院的心內科住院患者;(2)無語言溝通障礙;(3)無精神類疾?。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病情可能持續(xù)影響睡眠質量的患者不參加此研究。
1.4 護理方法2 組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yōu)質護理干預,保證患者病房的通風性和適宜的溫濕度,及時清理病房生活垃圾和醫(yī)療垃圾,保持病房的整潔度。晚上睡前調節(jié)病房燈光至適當的光線亮度,注意提醒患者和家屬盡量不在睡眠期間弄出噪音。護理過程中注意語言舒適、動作輕柔和提高施治準確性,對患者進行睡眠衛(wèi)生指導,注意患者衛(wèi)生情況,避免睡前多飲多食,睡前可播放舒緩的輕音樂促進睡眠。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頭部穴位按摩,患者睡前用粗牛角梳對頭部各處梳理30 次,從前向后梳理,先中間后兩邊,力度以微痛為宜,按摩后頭部皮膚應微微發(fā)紅為宜。研究開始時首次由護士完成,患者或患者家屬學習方法,之后由患者家屬完成或由患者自行完成。共治療2 周。
1.5 觀察指標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價,PSQI 評分在7 分以上為存在睡眠障礙,評分越高的患者睡眠質量越差。研究前對56 例患者發(fā)放PSQI 睡眠質量調查表進行調查,治療2 周后對所有患者發(fā)放PSQI 睡眠質量調查表,計算PSQI 評分,整理數據統(tǒng)計分析,與研究前的PSQI 評分比較,觀察頭部穴位按摩結合優(yōu)質護理對睡眠質量的改善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Excel 軟件中形成數據庫,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開始研究前對照組的PSQI 評分為(11.96±1.51)分,研究組的PSQI 評分為(12.16±1.46)分,2 組間的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的PSQI評分為(9.20±2.58)分,研究組的PSQI 評分為(6.76±1.81)分,通過頭部按摩結合優(yōu)質護理干預后研究組與對照組的PSQI 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PSQI 評分與各自治療前的PSQI 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優(yōu)質護理干預和頭部按摩結合優(yōu)質護理干預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在優(yōu)質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增加頭部穴位按摩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
表1 2 組睡眠障礙患者護理前后的PSQI 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2 組睡眠障礙患者護理前后的PSQI 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分)
睡眠障礙在中醫(yī)上稱為不寐病,是由于不能持續(xù)正常睡眠造成的,包括原發(fā)型和繼發(fā)型?!饵S帝內經》中以營衛(wèi)氣運行為理論基礎,從陰陽晝夜節(jié)律的角度確立了營衛(wèi)陰陽為主要理論的不寐病機理,也是目前公認的不寐總病機,認為失眠主要是由陽不入陰引起,凡是可以影響營衛(wèi)運行的一切致病因素都可為致病因。因此解除影響營衛(wèi)運行的致病因素也就可以達到治療或減輕癥狀的目的。穴位按摩是中醫(yī)用于輔助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人體頭部穴位豐富,通過睡前對頭部穴位有效按摩可促進睡眠。本研究以粗牛角梳為輔助工具,采用全頭部廣泛梳理的方式進行頭部穴位按摩,這樣的好處是,不需要對穴位的精準認穴,即使是不懂中醫(yī)學基礎的人也很容易進行,患者也可自行實施,便于應用推廣。通過對患者頭部穴位的按摩,可以開通經絡,調和氣血,脈通則神明,病則自去。綜合作用刺激頭頸部的皮膚孔竅和經絡穴位,可達到輔助治療睡眠障礙的目的。
中醫(yī)上將由于氣血不足、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疾病、年邁等原因引起的心神失養(yǎng)或心神不安,進而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病證成為失眠癥,養(yǎng)護原則為“因體施護”。中醫(yī)學有心主神志之說,認為心主宰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這是不寐病病機在于心的理論基礎。明代李時珍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即“腦為元神之府”,之后有不少中醫(yī)重視從腦的角度探索治療不寐病,收到了較好的效果[9-11]。本研究也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通過睡前對頭部穴位的按摩,達到提高睡眠質量和防治睡眠障礙發(fā)生的目的。
本研究將頭部穴位按摩結合優(yōu)質護理的研究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的PSQ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 組癥狀均有所好轉,與研究前的PSQI 數據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的PSQI 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于心內科住院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可以起到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的目的。通過刺激頭部穴位,穴位經絡相互傳導,可有效改善睡眠質量,糾正睡眠障礙癥狀。
本研究通過頭部穴位按摩結合優(yōu)質護理來提高心內科患者的睡眠質量,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況,用粗牛角梳梳頭的方式來促進睡眠,方法簡單易行易于接受,無明顯不良反應,普通群眾在家里也可方便實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