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這篇散文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與對社會的囑托,而龍應(yīng)臺的作品在描繪母愛的基礎(chǔ)上同時表達了對代際隔閡的無奈與落寞。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在于兩位女性作家都站在母親的角度上,表達了對孩子成長和對個體發(fā)展的尊重;不同點在于張曉風表達的是對社會的期望,著眼于孩子自我價值的提升;而龍應(yīng)臺傾訴的則是社會將兒子和自己越扯越遠的現(xiàn)實,落腳于親緣價值的淡化。
關(guān)鍵詞:囑托;尊重;期望;提升
作者簡介:梁宛婷(1998.8-),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本科在讀,湖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02
一、有收有放的育兒模式
費孝通在其書《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到中國農(nóng)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時總結(jié)出了這樣四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nóng)經(jīng)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nóng)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wèi)。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yè),使人口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然而在現(xiàn)代城鎮(zhèn)化與工業(yè)化催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家庭”這個中國社會所固有的基本細胞正在被一點點解構(gòu)。成年后的子女不再渴望與父母共處在同一片屋檐下,“從此故鄉(xiāng)只有冬夏,再無春秋”成為了許多青年人的現(xiàn)實寫照。
那么,伴隨著年輕人獨立意識愈來愈強的心理傾向,父母又該以怎樣的教育模式予以回應(yīng)呢?在我看來,好的教育要求父母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收”是指成年以前的引導(dǎo)和管教,“放”是指成年以后的放手與旁視。正如張曉風所言:“他有屬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作一把借來的琴弦,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辈粌H如此,“收”和“放”的調(diào)平配比工作也尤為重要,如果掌握不好“收”與“放”的尺度,成年后的孩子要么囂張跋扈、目無法紀;要么拈輕怕重、傍人籬落。
一般情況下,相較于父親而言,母親在先“收”后“放”的調(diào)整中稍顯劣勢。母親和兒女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猶如織布機上的絲線一般,剪不斷,理還亂,要突然叫她從子女的生活中慢慢抽離出來,絕不是小事一樁??v然如此,深明大義的母親們也懂得:懸崖之際,如若沒有自己狠心的“一推” ,鷹擊長空的那一天也終不會到來。所以,大多數(shù)母親仍然會選擇 “忍痛割愛”,選擇適時的退出,給予孩子個人成長的充分尊重。就像作為華安母親的龍應(yīng)臺一樣,駐足目送,然后,轉(zhuǎn)身離開。
二、社會之冀
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表達了對交通的擔憂、對教育的希冀以及對整個社會的囑托,一字一句無不體現(xiàn)著舐犢情深。這個世界是依著成人的法則運行的,就連孩子小小的軀體站在來往的洪流中,都顯得那樣單薄無力、弱不禁風。對此,一位母親哪能不對這個鳴笛與剎車聲交織的環(huán)境心事重重、眉頭緊蹙?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闡釋: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們都希望擁有社會環(huán)境的安全、生活保障的安全、教育保障的安全、健康保障的安全以及財產(chǎn)的安全。若是生活被危險包圍,命不由己,試問個人的持續(xù)進步還有何立足之地!2017年的“桂平市小學(xué)生過馬路被撞身亡事件”、2018年的“上海某小學(xué)砍人案”以及層出不窮的小學(xué)生踩踏事故無一不令我們在扼腕、默哀時沉痛反思:我們到底、究竟該拿什么,來保護我們尚且年幼、脆弱的孩子?
再來說教育,張曉風的“天問”無疑說出了每位母親的心聲:“教育者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今天對這世界求知若渴、滿懷信心的孩子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xué)會奸滑、詭詐?”我們的社會尊師重道之風從未式微,但是否提醒、告誡過每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那些隱藏在教師群體中的斯文敗類,就是一匹匹披著羊皮為非作歹的惡狼??!“我有一個長長的望遠鏡,能一直伸長看到你家里,你做什么說什么我都能知道?!眲e說是不滿三歲的幼童,就是成年人聽到,后背都禁不住冒出一身冷汗。喪失師德師風的人可以被停職、被裁員、被聲討,但這一切,能否抹除言語或行為給孩子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的重創(chuàng)?
幾年前,某學(xué)校老師公開向?qū)W生索要錢財,曝光后竟也恬不知恥、文過飾非。難以想象,在他扭曲的三觀、偽善的面孔下,多少學(xué)生對溜須拍馬習以為常,在正確金錢觀的道路上越偏越遠。如今,“整頓教師隊伍”這樣的字眼在媒體報道中似乎成了“熱詞”,但一個個真實發(fā)生的故事又無一不是在向人們證明:教師隊伍純潔性的提高,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出版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兩個月后,林奕含親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后記中,她這樣寫道:“我怕消費任何一個房思琪。我不愿傷害她們。不愿獵奇,不愿煽情。我每天寫八個小時,寫的過程中痛苦不堪,淚流滿面?!痹凇把a習班名師”李國華精致的皮囊下,殊不知有多少種卑劣邪惡的欲望和罪惡在瘋狂地生長,然而,對教師權(quán)威的過分迷信遮蔽住了家長和學(xué)生們的雙眼,并最終使那些不善反抗花季少女們的生命,就此凋零在了最燦爛的季節(jié)。
太多太多,我們不愿面對的真相,就這樣以一種赤裸的形式擺在我們眼前,讓人避無可避。所以,我們才能對張曉風發(fā)出的疑問感同身受,才能和她懷著一樣的社會之冀,許愿這個好壞參半的世界“還”給我們一個向上的青年,許愿他的本性如初,平安喜樂。
三、社會之哀
余光中在他的《鄉(xiāng)愁》中曾這樣寫道:“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梗以谕忸^,母親在里頭?!睆哪撤N角度上看,無法跨越的年齡鴻溝、大相徑庭的教育背景、一進一退的學(xué)習能力以及忠孝難全的現(xiàn)實困局,都漸漸成為了那股將我們和父母越拉越遠的離心力,成為了父母們不愿談及的社會之哀。有一段在網(wǎng)上很火的話,看到的那瞬我便濕了眼眶: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拿著爸媽提供的物質(zhì),學(xué)著他們不懂的知識,見識他們沒見過的世面,體驗他們沒體驗過的人生,到頭來,卻嫌棄他們?nèi)绱吮孔尽:⒆影『⒆?,為何你年輕時總想著翅膀硬了就遠走高飛,不知珍愛擁有的一切,非得等到倦了、累了、受傷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一生能無條件疼愛你的人,只有那對雙鬢染霜的老者呢?
前面我們講了一些關(guān)于父母心態(tài)轉(zhuǎn)換的問題,即有意識地減少個人對子女生活空間的介入,而就這一點我還想多說兩句。龍應(yīng)臺對我們說:不論是為人子女,還是為人父母,生命的本質(zhì)都只是一場表面云淡風輕,內(nèi)心波濤駭浪的目送。那些看似沉默的背影,實則早已用了他們自己的方式,攔下我們追逐的腳步,告訴我們:不必追。盡管必要的淡出是殘忍的,但父母們也甘愿默默地退居幕后,成全子女。那子女們呢?難道就這樣無動于衷嗎?華安把耳機掛上,卻同時也將自己的心門關(guān)閉,將母親如潮水般涌來的深情隔絕在外。我并不知道,長大后的華安,是否愿意嘗試理解母親的克制與不舍,是否愿意在登機的前一刻,用壯實的雙臂攬下母親,對她說聲:“辛苦了!我愛你!”而不是再次用冷漠的表情,粗暴地拒絕一位普通的母親,對兒子再平凡不過的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在這條注定與父母漸行漸遠的路上,或許我們真正該呼喚的獨立,是到了一定的時間和年紀,與父母實現(xiàn)責任的對換。而這一次,我們可以溫柔地對寵了一輩子我們的人說:“不必追,因為我就在你身邊,一直都在,哪兒也不去?!?/p>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著.鄉(xiāng)土中國[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6.
[2]張曉風著.張曉風經(jīng)典作品[M].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108.
[3]張曉風著.張曉風經(jīng)典作品[M].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108.
[4]林奕含著.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M]. 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