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嘯 徐萌
(1.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鹽城224000;2.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000)
20世紀初,“和聲”才開始傳入我國,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許多音樂理論家在探索、實踐之后,積累到許多的經驗,然后將自身的感悟和音樂作品相互結合在一起,為民族和聲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現階段文化繁榮發(fā)展的當下,將民族和聲和音樂專業(yè)教學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讓音樂文化向著民族、本土的方向發(fā)展,還能讓學生領悟到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民族和聲在音樂教學中具備極高的應用價值,其極具東方特色的音響效果,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他們的視野,還能促進學校教育體系的改革與發(fā)展,為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民族和聲作為民族文化藝術內涵的表現載體,也應該走向更為廣闊的發(fā)展舞臺,真正的將民族的變?yōu)槭澜绲?。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高度重視民族和聲對于和聲教學的促進作用,最好是實現兩者的融合性發(fā)展,從不同的多聲部思維角度豐富和聲課堂。[1]
將民族和聲與音樂教育結合在一起,實際上也是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必經途徑。尤其是在多聲部音樂理論的實踐與探索中,許多音樂家理論家都在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民族和聲越來越系統化和理論化。如何將這些豐富的理論成果引入到實踐性的教學中,才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
旋律線條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民族音樂多為五聲性旋律,其調式特征為無半音的五聲調式及以五聲為骨干音的七聲調式,極具地域特色,故而選擇恰當的和聲材料進行編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民族和聲的訓練,可以著重強調民族和聲獨特的根音體系,以和聲的功能性作為主導線條,構建一個適合學生能力的民族和聲練習模式,逐漸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真正的實現民族和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我國的民族音樂因調式構成、樂器構造、演唱組合方式、多聲織體構成方式及旋律進行方式等因素上的不同,其五聲化的旋律音程則一般是以“四、五度小三度”的方式所存在的,其中“小三度”進行視作級進處理;再者,就是雖然我國民族調式種類較多,但是同西方音樂體系相比,仍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在純四純五的音程運用上就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因此為其配置和聲時應更貼合旋律,從而獲得良好的音響效果。五聲化和聲一般都是以正音為主,比如黎英海的鋼琴曲《熊貓》,整個樂曲是以a羽調為基礎的,在剛開始的部分,伴奏聲部選用附加二度的和弦,結尾部分則是選擇使用平行五度的進行方式,極具色彩性。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好馬需配好鞍”,將五聲化民族和聲運用在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也要立足在民族的基礎上,積極吸收一些外來的精華,用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過去和聲教學模式中,所使用的旋律一般屬于大小調體系,三度疊置的和弦思維占據主導,這樣的和聲功能體系,引導它能向著一個規(guī)范化與合理化的方向發(fā)展。雖然這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但是在實際應用的時候,這種傳統和聲思維無法從根本適配更多的音樂風格。因此,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從教學內容、模式等方面出發(fā),以求創(chuàng)新,這樣能夠提高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性,更好的將民族和聲內容融入到音樂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2]
例如,在民族調式和聲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向學生介紹在京劇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宮調式和聲有著很好的烘托效果,能夠更好的展現民族特色,契合音樂的韻律。在配置和聲的時候,由于調式內的偏音不夠穩(wěn)定,調試的色彩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所以在和聲功能選擇上應當慎重,這時候就需要巧妙的運用民族和聲元素加以潤色。而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單一的調式環(huán)境下進行簡單的編配,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對民族和聲元素的理解,并且在之后的音樂學習中也顯得更加的自如。
中國民族和聲同音樂專業(yè)理論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進一步凸顯出音樂教學自身的藝術性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要強化他們的實踐能力,只有當認知程度在不斷提升的時候,實踐能力才能向著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方向發(fā)展。真正的將中國的民族化和聲語言融入到整體的教學機制中,才能強化對民族文化的系統性研究,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多聲部音樂理論體系。
例如在民族和聲理論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民族和聲語匯的特點及常用手法之后,對于那些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則可以結合多聲部合唱的形式加深理解,鞏固音響形象,接著讓學生以照四部和聲的形式來進行相應的編配,以較為簡單的音型進行伴奏。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于民族化旋律的伴奏能力,也能更好的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其他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下鄉(xiāng)采風,真正的領悟到民間音樂的魅力,采集之后整理記譜,然后利用所學的民族和聲知識進行編配。
在和聲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民族和聲板塊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學內容、方式上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強化其民族性的特征。同時,教師也應該秉承著“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考慮到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和聲語匯,這樣可以提高他們對民族化旋律的處理能力,而且也能更好的將民族和聲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的實現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