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竺雯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高校90后、00后學生是跟著互聯(lián)網一起成長的新生代,他們的認知能力、感知能力、接收信息、多位交叉思維能力以及自我表現(xiàn)能力強,尤其在選擇知識點和關鍵詞,體現(xiàn)追求快捷性、實用性和時尚性的特點。另外,“作為媒體形態(tài)之一的新媒體,已筑建成為方方面面與之相鏈接的萬物皆媒的環(huán)境,利用數(shù)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1]新媒體集結多元、新穎、快捷等實用性優(yōu)勢,幾乎滲透到每個領域,多元信息地毯式撲面而來。
新媒體、爾雅、慕課等網絡課程并進,給予大學生新增了選修學分的路徑和方式,同時給高校音樂鑒賞通識課教學模式受到沖擊和挑戰(zhàn)。教師該如何迎接和消解挑戰(zhàn),才能有效第提升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筆者認為,教師需要思考以學生興趣為導向的培養(yǎng)大學生知行合一,塑造善美人生的教學模式建構問題。
音樂鑒賞通識課傳統(tǒng)授課以課堂內容為教師主導核心,發(fā)揮教師個人的主講優(yōu)勢便可完成教學任務?;ヂ?lián)網新媒體的出現(xiàn),迅速吸引了所有傳播形態(tài)向數(shù)字化靠攏,它天生就是融合媒體的產物。滿足人獲取新概念和新知識閃電式需求,顛覆和沖擊了傳統(tǒng)知識傳授輸出方式,教師原知識結構和教研能力受到新媒體時代新要求的嚴峻考驗。
綜合性大學音樂鑒賞通識課,教學對象為全校所有學生。面對逐年遞增的00后學生現(xiàn)狀,由于專業(yè)不同,他們的學科思維方式、原生性性格、審美情趣等存在多樣化和復雜性,此外還存在完成學分目的現(xiàn)狀,因此給音樂鑒賞通識課的教學目的、要求、任務和授課方式帶來建構瓶頸。
綜上所訴,教師自身教研能力受到互聯(lián)網新媒體沖擊,學生審美取向和學習目的異同的瓶頸,教師直面現(xiàn)實問題,敢于自我更新,探索解決瓶頸的路徑,是高校教師提高通識課教學質量的必修課。
教師建立個人成長型思維模式,勇于更新原有積累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思維源頭“自我革命”(習近平書記語),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換位思考,因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社會,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問題,在很多方面,搞科研的人都必須為他的調查制定一套特定的方法——一種能適應他所要解決問題的處理辦法?!盵2]因此,教師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更新與再建以學生興趣為導向的課程模塊,研究建構與培養(yǎng)大學生美善人格相匹配的教學大綱。
從教師自身能力維度看,提升運用媒體平臺輔助教學的實操能力,善于利用新媒體共享功能,做到線上與線下的教學互動,包括知識點前置、課中“互聯(lián)網+”(而不是“+互聯(lián)網”)、課后學習信息反饋的多元化、快捷性的音樂鑒賞課教學模式,把知識點與學生趣性點交接,結合參與、合作的審美體驗教學,引導部分學生淡化功利意識心理,感受音樂旋律美和意境美,愉悅心智。正如佛洛伊德的學生榮恩(Jung)所證明的“人的深層次中的結構是一種審美的結構,在進化過程中的自覺篩選和淘汰意識,通常會把既節(jié)省精力又能對外界迅速判斷和反應能力,用在易于記憶和儲藏的形態(tài)上,經過不斷積淀,使人類心靈有了最基本、最經濟、最穩(wěn)定的模式,使我們能夠領會、理解、反應、具有智慧?!盵3]只有純粹的教與學動機,才有純粹的“導”與“受”的美感效應。
在筆者看來,無論“去經驗化”與“知識體系更新再建”,還是“互聯(lián)網+”授課模式的思、學、行,是教師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孵化創(chuàng)設中的審美態(tài)度,這“是人在從事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時所持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非功利的?!盵4]教師秉承審美態(tài)度,嚴謹探索和實踐,消解瓶頸問題,使教師成為知行合一的美善常態(tài)人。
音樂鑒賞通識課的教學對象是全校各專業(yè)學生,每學期32個學時,每周3學時,十一周完成教學任務。以筆者主講通識課《中國民歌欣賞》為例,課程內容包括六個模塊:民歌概念與產生原因;民歌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脈絡;民歌體裁與分類;漢族民歌;少數(shù)民族民歌;影視歌劇中經典民歌。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發(fā)展到當下中國新民歌,從“二言體”的“彈歌”發(fā)展到今日的“鄉(xiāng)愁”等民歌;從宮商角徵羽書寫的委婉音律,發(fā)展到內涵豐富和調性經緯多維的民族歌舞劇、民族歌舞音畫詩……建構了該門課程體系。
中國民歌作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個支流,其具備的原創(chuàng)性、匿名性、流傳性、變異性和人民性特質,形成了中國民歌的獨特文化。在布魯諾·內特爾看來,“音樂是一種世界的現(xiàn)象,但每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音樂。”[5]中國民歌文化蘊藏了幾千年來流傳在民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記載了歷史的變遷,人民質樸的喜怒哀樂和審美追求,如馬克思所說:“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
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年齡的學生,教學理念圍繞一個“點”、四個“美”、五個“性”。一個“點”是指教學內容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四個“美”是指民歌體裁美、形式美、音樂美、故事美。五個“性”是指單元知識獨立性、單元之間邏輯性、內容多元性、體驗趣味性、育人審美性。在建構中國民歌鑒賞知識體系,關注學生對美的情趣追求,因為“在康德看來,美感是主觀的,憑借感覺而不假概念;同時卻又不完全是主觀的,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美必須借心才能感覺到美,但物亦必須具有適合心理機能一個條件(一個形象,或者一種顏色),才能使心感覺到美?!盵6]所以,教學中教師善用學生感興趣的范例,適應他們靈活自由的腦心機能,感知民歌、思考民歌、學唱民歌,從心理層面剝化成為仁愛、樸善的個體,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從而達到通識課至善、至美的教育目的。
基于90后、00后大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出發(fā),教學設計為互聯(lián)網+審美滲透,分學時逐級引導。下面以江南民歌《茉莉花》課為例,逐一說明。教學計劃3學時。第一學時,教師采用觀賞女子十二月坊演奏《茉莉花》導入新課,喚醒學生視聽覺感官,開啟感知音樂和審美音樂,因為“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yōu)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倍斑@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xiàn)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能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7]所以,在輕松愉悅的境域里,學生直接而快速接受音樂信息。
第二學時,首先運用網絡平臺,觀看戲曲視頻《西廂記》片段和教師講故事形式,介紹歌曲《茉莉花》的產生背景,影、音、圖、述四位一體,從文學內涵建立并豐富欣賞歌曲《茉莉花》的交織維度,使學生在鑒賞中產生聯(lián)想帶來滿足和審美價值,還“可以調解人們堅持藝術與生活相聯(lián)系和美學哲學所主張的美的非功利性的矛盾。”[8]
其次,觀看兩段網絡視頻,一是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茉莉花》視頻。二是意大利普契尼創(chuàng)作的歌劇《圖蘭朵》中兒童演唱《茉莉花》視頻。結合教師講解這兩段視頻的故事,開拓學生了解和鑒賞音樂作品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激發(fā)學生歌唱歌曲的熱情。首先讓學生朗誦《茉莉花》歌詞,感受聲音穿過耳膜帶來的畫面感,跟著教師的鋼琴伴奏學唱。體驗朗誦和歌唱,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歌詞、旋律、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美,因為歌唱能“調動人的一切心理因素的參與,反過來又促進人的所有心理因素得到自由的發(fā)揮和高度的和諧,正因為如此,它才給人造成一種比生理愉快更加高級的愉快,并且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推動力量?!盵9]所以學生體驗通過控制聲音的強弱表現(xiàn)情感變化,明白以情帶聲的聲音輸出美,心靈獲得愉悅和歡喜,臉上洋溢著光彩,課堂氣氛和諧。
再次,運用比較欣賞法,讓學生感受音樂多樣性和美感。筆者演唱不同地區(qū)不同地域風格的《茉莉花》,河北《茉莉花》的音樂歡快跳躍,尤其是襯詞襯腔“嗯呀、哎呀……”把這首北方小調的情感表達直白,聲音與情緒的對味配合,演唱時嗓音要表現(xiàn)出脆甜亮特點。江南地區(qū)《茉莉花》,五聲調式,單樂段,歌詞簡單,只有共八句,歌曲婉轉曲折,音樂柔情款款,情感比較含蓄,展現(xiàn)江南女子清新含羞氣質。比較欣賞之后,學生分組討論并派代表陳述不同地區(qū)《茉莉花》音樂風格和演唱特點,重點為講述各自的音樂美。通常,為加深新學歌曲印象,筆者邀請學校大學生藝術團學員到課堂演唱,同齡人美好的歌聲給予同學們帶來歡欣雀躍的心境,收獲美感享受。
最后,課程結束環(huán)節(jié),由學生主導,回顧學習歌曲《茉莉花》的經歷,提升學生對民歌的熱愛,擴展弘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精神引領,如漢代文學家揚雄強調的:“美對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作用,美應當引人向善、使人陶陶然樂于從善??傊?,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始終認為從人的內心去體驗倫理道德精神,即善的精神。由于音樂藝術比其他藝術更完善于表現(xiàn)人的心靈,所以,儒家美善合一的審美觀更集中地體現(xiàn)在音樂的審美觀念中。”[10]在筆者看來,以美的音樂、美的故事貫穿音樂鑒賞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美的環(huán)境里形成自己的審美格調,對互聯(lián)網+里的真善美丑內容,能自律地既有辨識,又有包容的篩選,構建和形成個體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懷和精神世界。
高校音樂鑒賞通識課的主導是教師,接收新信息,提升新技能,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和組織課堂教學智慧,授課是否真正具有“善美”特質,直接作用于教學質量好與次,更直接反應在學生到課率和早退方面,如通識課教師們所說“通識課是考量教師授課賣座與否的顯示器”。因此,筆者認為,衡量教師教研能力尺度在于更新,自律的教師不會被環(huán)境和學生拋棄。作為審美教育工作者,只有自省、自發(fā)的提升,成為善美自律的表率,才能引領和培養(yǎng)學生成為善美之莘莘學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