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冠
中共鄆城縣委黨校,山東 鄆城 274700
2019年10月21日剛剛被提請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將條文增加到130條,在內容上,修訂草案新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確立國家親權責任,加強家庭保護,完善學校保護,充實社會保護,新增網(wǎng)絡保護,強化政府保護,完善司法保護,充分體現(xiàn)出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視。未成年人犯罪也具有鮮明的特征和特殊的預防教育措施。
1.犯罪年齡趨小化、文化程度偏低化
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范圍內都呈現(xiàn)出未成年早熟化的趨勢,與此相應,未成年犯罪主體也呈現(xiàn)出低齡化的趨勢,低齡化必然伴隨著文化程度的偏低化,這也是當今未成年犯罪主體的最顯的特征,即犯罪主體年齡小、文化程度低。根據(jù)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在2009年9月上旬到11月中旬在全國18個省、直轄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女子監(jiān)獄的調研結果,被調查的1793名未成年犯中,16歲以下占38.9%,初中以下學歷占93%。在我省未成年人犯罪當中,逮捕前系初中文化的所占比例最大,占68.3%(其中,初中畢業(yè)的僅占15.63%);逮捕前系小學文化的占25%;逮捕前系文盲的占0.8%,高中期間犯罪的僅占1.59%,中專、技校生占3.83%。從總體上來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95%。
2.性別構成比例差異明顯
在未成年犯罪主體的性別構成上,男性遠遠高于女性,男性占據(jù)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是既由于男女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決定的,又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女性未成年往往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管教與約束,相對而言,自身也有較高的自律性、自制性。另一方面,女性在性犯罪、毒品犯罪方面的比例較高甚至高于男性。
3.再犯罪率增高趨勢抬頭
如今,未成年再犯罪的問題越發(fā)引人注目且令人深思,相比成年人來說,未成年時有過犯罪經歷的人,以后再犯罪的比例往往會更高。犯罪學上有分析指出,首次犯罪的年齡愈小、次數(shù)愈多,長大后犯罪的可能性愈大、次數(shù)愈多,成為累犯、慣犯的人次也愈多。首次犯罪的年齡小于12周歲的,有65%的人日后會再犯罪;首次犯罪的年齡在12-15周歲之間的,日后再犯罪比例為54%;首次犯罪時的年齡在16-21周歲之間的,日后的再犯罪率為46%;在成年累犯中,87.5%的人曾經有過未成年時期違法或者犯罪的經歷。
4.犯罪的區(qū)域性特征明顯
這是一個若非詳加了解斷然不可思議亦不敢相信的特征,即未成年犯罪呈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所謂區(qū)域性特征是指未成年犯罪的籍貫相對集中,而且這種地域性表現(xiàn)在兩個層次,即首次犯罪和再犯罪的未成年的籍貫分別相對集中在某兩個城市,從比例上而言,屬于未成年犯罪高發(fā)區(qū)域。
1.暴力化傾向日趨明顯
暴力是刑法學上一個規(guī)范性術語,是從犯罪構成上對犯罪行為方式的要求,即要求犯罪行為人對人身行使不法有形力,比如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等。暴力犯罪是指行為人以暴力手段或者以暴力相威脅,侵害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以及侵害其他合法權益,使這些合法權益受到威脅的行為。①暴力犯罪不是特定的刑法術語,也不是獨立的刑法罪種,而是犯罪學中的一個概念,是一類犯罪行為的統(tǒng)稱。據(jù)統(tǒng)計,在所有未成年犯罪中,搶劫罪是占據(jù)比例最高的,占比達百分之六十以上。實踐中,很多少年在犯罪時,往往是僅憑一時沖動,激情犯罪,絲毫不考慮后果的實施極其血腥殘忍的犯罪行為。
2.犯罪有組織、有預謀
據(jù)《中國法律年鑒》統(tǒng)計,青少年犯罪率為9%,而其中共同犯罪占比高達50%以上。未成年雖然在犯罪時表現(xiàn)出激情、沖動、殘忍的特點,但畢竟心智不夠成熟,思想不夠健全,往往會在激情過后猶豫反復、畏首畏尾,所以越來越多的未成年犯罪是呈現(xiàn)出拉幫結伙、一哄而上的特點。一方面是不敢獨自作案,另一方面是更容易不計后果的隨大流、講“兄弟情義”替人出頭,或者是容易受人鼓動、唆使,從而合伙作案。在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跟蹤調查的1793名未成年犯罪中,有過組建或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想法的有632人,占36.03%;已經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有147人,占8.38%。組織性的另一個名字往往就是預謀性,比如黑龍江省某地發(fā)生的一起未成年共同犯罪案件,就是幾名在校學生,在一天晚自習下課后,其中一人提議去搶劫,其他幾人附和響應,然后經過詳細斟酌準備后,分工負責,準備好各種作案工具和逃跑路線,通過事先在網(wǎng)上聯(lián)系好的人員,將搶劫來的手機,在不知道對方支付密碼的前提下,就將被害人微信和支付寶里的余額悉數(shù)轉移出來。
未成年犯區(qū)別于成年犯的一個明顯差別就是未成年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若經過良好的管理與教育,完全可以在刑滿釋放后成為對家庭有裨益、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未成年犯人往往也會由于受到不良習氣的影響,甚至是受到管教所內部的交叉感染,不但不知悔改,主觀惡性反而會愈加嚴重。有的未成年在刑滿釋放后,再次實施犯罪時,犯罪方式反而更加隱秘、復雜、難以偵破,尤其是其中一些累犯、慣犯、教唆犯,雖經多次刑罰制裁,不但不知悔改,反而由于自己是未成年人,對法律有恃無恐,犯罪的欲望更加強烈,犯罪的動機更急復雜多樣,犯罪的目的更加肆無忌憚,犯罪的手法更加嫻熟,更加善于鉆法律的空子、打擦邊球。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如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專家貝卡里亞所說:“預防犯罪要比懲罰犯罪更高明,這乃是一切優(yōu)秀立法的主要目的”②。從對未成年犯罪的預防入手、鏟除未成年犯罪的土壤,才是降低未成年犯罪率的治本上策。除預防之外,良好有效的管理、教育與控制仍是當務之急。
英國教育家尼爾說過:“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家庭不僅僅是維系整個社會關系的細胞、構成整個國家的基本單位,更是每一個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什么樣的師父教出什么樣的徒弟,什么樣的父母養(yǎng)育出什么樣的孩子。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品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良好的自律能力的形成、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的增強,都與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當今普遍存在的未成年犯罪的首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注重家庭教育是治本之策。
父母作為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應注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遇到問題是進行耐心細致的疏導,而不能是簡單粗暴的棍棒式教育或者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實際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并非父母管教錯誤導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往往是很多離異導致的家庭破裂,致使孩子失去本該得天獨厚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所以單親家庭的孩子是未成年犯罪的高發(fā)區(qū)。我國民法當中規(guī)定了監(jiān)護制度,其初衷就是為沒有法定監(jiān)護人的未成年人確立監(jiān)護人,照顧未成年人的生活,代理未成年人的法律行為,保護和教育未成年人。當今之際,監(jiān)護制度可以成為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雙亡家庭的未成年人的保障制度,只要充分發(fā)揮其效用,在目前的實際狀況下,可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措施。
在未成年階段,學校是一個孩子除家庭之外最為重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對很多人來說,學校教育是最為重要的教育之一,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校園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生活和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良好人格的塑造、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自強自律意識的形成都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從反面觀察,絕大部分少年犯往往都是初中及以下學歷,正是由于沒有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恰恰是邁出違法犯罪的第一步,足以見得學校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功能,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學校老師應該牢固樹立德育與智育并重的意識,古人常說立人者先立德,德為才先,無德無以立志。第二,不應該簡單的以成績論成敗,在教學管理上更不應該有選擇性的搞一刀切、搞兩極分化,應一視同仁的對待每一名孩子,因材施教,使之成為在各行各業(yè)對祖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才。第三,加強思想、法制宣傳教育,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思想教育總是引導教育的牛鼻子,思想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的一生,并且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端正未成年人的價值觀,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引導未成年人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信念。與此同時,加大力氣進行切實有效的法治宣傳教育,多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多參觀法制警示教育展覽。法制教育若流于形式,既徒費時間,又打著法制的幌子誤人子弟、貽害無窮。第四,開展課堂性教育,未成年人天生帶有極強的模仿和獵奇心理,在孩子青春懵懂期,一味傳統(tǒng)式的盲目圍堵不如疏浚導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端正、健康、陽光的性觀念,消除孩子不健康的思想和獵奇心理,學校的性啟蒙教育都擔負著第一重要的責任。
第一,針對正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改造的未成年犯,可以在獄內有條件的設立學校,針對服刑未成年的實際狀況和特點,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管理和教育措施,達到標本兼治的管教初衷。同時針對未成年犯的自身情況,精心制定和編排課程,設置法律、語文、數(shù)學、書法、職業(yè)技能等實效性較強的課程,由監(jiān)區(qū)業(yè)務素質強的干警和外聘優(yōu)秀老師組成專門的授課隊伍進行定期授課,既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逐漸實現(xiàn)改造教育的目的,也能讓未成年犯繼續(xù)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yè),為將來重新回歸社會打下必備的基礎。
第二,對正在服刑的未成年犯進行犯罪心理矯治,是衡量監(jiān)管單位改造工作創(chuàng)新性與科學性的一個重要標尺,所謂罪犯的心理矯治是指在教育改造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與方法,對服刑學員進行心理測試、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等介于監(jiān)管醫(yī)療和罪犯教育之間的一種心理學職業(yè)行為,以此來考量服刑學員的心理狀況,并幫助其消除有害心理因素。
第三,開設國學課堂,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和精粹,具有深遠的傳承價值。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開設國學經典誦讀課堂,讓每一名未成年人的精神、人格更加健全。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比如“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等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促使服刑學員能夠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除此之外,讓未成年人誦讀國學經典可以陶冶他們在文學、歷史、美學、哲學等方面的情操,可以鑄造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提升其心智和學識水平。
[ 注 釋 ]
①李屹,譚文杰.暴力犯罪心理分析[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②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中國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