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摘 ? ?要: 語調作為語音超音段的主要韻律特征,與信息傳遞關系密切。本文通過分析語調三重系統(tǒng)(即調群切分\調核位置及調型的選擇)與語義傳遞的關系揭示語調為跨越語法的語義結構。它受制并作用于語境,處理需從實際上下文出發(fā),同時不同的語調選擇將參與建構動態(tài)的言語交流。
關鍵詞: 調群 ? ?調核 ? ?調型 ? ?語義
1.引言
語言,作為交流的載體,分為書面和口頭兩種形式。人們通過各樣語言手段及方式標示出想要傳遞的信息要點。在書面語中,交際雙方可以運用詞匯、語法等多種聚焦手段(focusing device)標示出信息重點,并通過標點符號編解碼一個個信息結構。在口頭言語交際中多種聚焦手段及標點符號缺失,主要依靠語音這一語言的物質外殼傳遞語義。語調作為語音超音段的主要韻律特征,與信息傳遞關系密切。
語調是超音段音系學術語,指英語口語中的音高模式(OConnor & Anold, 1973:1)。語調包括重音、音調、節(jié)奏、停頓等韻律特征(Halliday,1967)。Halliday(1967)從信息論角度提出了英語語調三重系統(tǒng)的概念:調群切分(tonality)、調核位置(tonicity)及調型(tone)。本文將以Halliday的語調三重系統(tǒng)為主體理論框架,結合David Brazil(1985)的語篇語調理論,分析及探討語調的三重系統(tǒng)(即調群的不同劃分,調核位置的移動及調型的選擇)如何跨越語法結構、與信息及語義的傳遞相連,從而建構動態(tài)的言語交流語篇。下面將采用語篇語調理論的慣用注音,語調組用//表示,承載調核的單詞或音節(jié)通過下劃線的方式表示,調型用符號ˇˋ等表示。
2.調群切分與信息結構
信息傳遞由一個個信息單位(information unit)實現(xiàn)。在書面語中,主要通過句法結構或標點符號確定信息單位,在言語活動中,說話者主要通過調群構成信息單位,然后以連貫的調群構成獨立的語篇。這些由調群切分形成的信息單位與說話者對信息塊的感知相對應,代表著說話者感知和組織信息的方式。Tench (1996)認為,調群切分的差異可能是由于說話者對傳達的信息結構的不同感知。通常說來,調群的切分與句法邊界相一致,交際雙方可根據(jù)調群判斷句子結構,由此推論出傳遞的信息。Crystal (1969)在研究中提出英語調群與句法結構的吻合度可高達80%。Tench (1996)認為在朗讀任務中調群與句法結構的吻合度可達88%。這一系列結論足可以看出調群切分與語法結構有著千絲萬縷、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
然而語調是一個不受語法限制的語義單位,比如對同一句句子,不同的切分方法可能都符合句法,從韻律角度看沒有對錯之分,但說話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的調群邊界表達不同語義。相應的,在完全相同的兩個句子中因為不同調群邊界的選擇而產生不同的句意,更新當下的話語環(huán)境。另外,對于那些本就存有潛在的模棱兩可的語法結構,僅靠標點并不足以判斷確切的語義,正如Halliday認為:“大多數(shù)標點符號的運用,實際上是信息結構(音系)與句法結構(語法)兩個層次之間的折衷?!保ê鷫痒耄煊郎?,張德祿,2008:173)這時可借用調群切分這樣的韻律手段幫助消除歧義,使語義清晰明了。調群邊界的切分會突破僅與語法相連的固有模式,與實際信息傳遞即語義的傳達相結合??磧蓚€例子:
例1:
(i) I was 'talking to a chap I met in the 'pub.
(ii) I was 'talking to a 'chap I met / in the 'pub.
例句i只有一個調群,met in the pub在同一個調群中用來修飾中心詞chap,中間沒有隔開,說明兩者關系非常緊密,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單位。句意為:我和那個在酒吧相遇的小伙子聊天,強調的是“與那小伙子聊天”。例句ii劃分為兩個調群,in the pub 在語義上不再和met相連,而與talking構成一個信息鏈,傳遞與例句i完全不同的含義: I was talking to him in the pub,強調聊天的地方是“酒吧”。
例2:
(i) Ill 'talk to the students in the 'garden.
(ii) Ill 'talk to the 'students / in the 'garden.
例句i語義含糊不清,既可表示“我將與那些在花園里的學生交談”, 又可表示“我將與學生們在園中交談”。而例句ii中調群邊界的使用則使說話者想要傳遞的語義一目了然:我將與學生們在園中交談。兩者區(qū)別在于in the garden這個介詞短語是與名詞中心詞students構成信息鏈還是與前面的動詞短語talk to構成完整的信息,傳達“在園中與學生交談”。
3.調核位置與信息焦點
調群內的詞匯并非具有同等的信息價值,由于不同的語境要求,有些詞匯在意義上可能比其他詞匯更重要些(陳樺,2008:10)。在言語交際中,可以通過對某些音節(jié)賦予重音的方式對重要信息加以強調。一般來說,一個調群只有一個重音高峰—重讀音節(jié)中最突顯的音節(jié),被稱為“顯調重音”或“調核”(Celik, 2004: 4)。“調核音節(jié)是語調單位中最重要、最顯著的重讀音節(jié),它是在綜合音高、音強和音長各因素后最突出的音節(jié)。調核(nucleus)的這些發(fā)音特點足以使說話者在言語活動中突出該音節(jié),而使聽者足以辨別該音節(jié)”。(田朝霞,2005:61)根據(jù)Halliday(1967)的觀點,調核的作用就是借此形成信息中心(information focus),是說話者意欲傳遞的信息焦點。所謂信息中心,即為新信息之“最高點”,是信息單位所要傳遞的最重要的信息??梢哉f調核的使用是說話者運用語音的韻律特征實現(xiàn)聚焦的一種手段。一般(無對比、強調等因素)情況下,調核通常落在調群的最后一個真正的實義詞項(truly lexical item)上。Halliday(1994)對此的解釋是:由于一個句子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正常結構往往是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調核重音通常在最后。這類調核被稱為無標記調核(unmarked tonicity),它的意義在于在語調單位與語法結構之間找到了一個切合點(田朝霞,2005:62)。這類調核重音位置相對固定,通常由一些開放性詞類(如名詞、實義動詞、形容詞、副詞等)構成。但在實際言語交流中,信息的傳遞是動態(tài)的,隨著交流的推進,交際者意圖及語境的改變會提示雙方轉移注意力焦點由此更新、調整調核重音位置(Wells, 2006:138)。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語境:一家人在客廳吃飯,這時門鈴響了,父親讓兒子去開門。父親說:
// 'Vernon, theres 'someone at the 'door. / 'Answer it, would you? //
語境:兒子去了,回來說:
// Theres a 'man at the door. / Hes col'lecting for a 'charity. //
在父親的話語中,Vermon, someone, door, answer是新信息,其中door (門)是新信息的焦點,因此被賦予調核重音。但隨著對話的推進,door 變?yōu)橐阎畔?,所以兒子在回答中及時更新調整了調核,突出了符合當下語境的新的信息要點。
由此可見,調核是一種動態(tài)的重音形式。理論上講,調核可以落在調群中任何一個被說話者認為是最重要信息的部分,這時,調核體現(xiàn)的信息為有標記調核(marked tonicity)。有可能成為有標記調核的重音主要有強調重音(emphatic stress)、對比重音(contrastive stress)和新信息重音(new information stress)(Celik, 2004: 3)。其中對比是信息窄聚焦的一種典型使用手段,對比重音幫助說話者突出想要強調的信息。任何一個詞項,只要具有足夠的對比特征(contrastive feature),就可以成為調核重音。例如,在英語中雖絕大多數(shù)功能詞都處理為弱式(weak form),予以弱讀,但在實際真實的語流中,因人稱、介詞、歸一度(polarity)、時態(tài)等詞項可呈現(xiàn)對比特征,因此亦會作為標記性信息焦點,成為調核所在:
// I 'know whatˇPeter wants, / but 'what doˋyou want?//
// I can 'send a faxˇto him, / but I 'cant receive oneˋfrom him. //
// She 'said she wouldnt 'tell them, / but 'actually she 'did tell them.// //Are you a vegetarian? //
//Well Iˇused to be a vegetarian...//
4.調型選擇與語義表達
調型指語調重音的音高變化。在語篇語調理論框架下,英語的調型有五種:降調、升降調、升調、降升調,平調,分別用以下符號表示:ˋ、^、ˊ、ˇ、ˉ表示。每個調群只有一種調型,在調核處呈現(xiàn)。降調(falling tone)是陳述句、特殊疑問句的主流調型,而升調則常見于一般疑問句中,這類常用調式可認為是無標記聲調,主要與句法相關,可用于區(qū)分不同句式。但如上文提到,語調是一個不受語法限制的語義結構,在實際語流交際中,調型選擇與語調其他兩個系統(tǒng)一樣,受制并作用于語境。每一個信息單位(調群)調型的處理并非固定,對于同一段言語活動,語境不同,意欲表達的語義不同,調型的選擇將呈現(xiàn)多樣化。交際雙方可根據(jù)上下文選擇相應的潛在語調,同時通過不同調型的運用共同持續(xù)建構當下真實的語境。
在David Brazil(1985)的代表作《英語語調的交際價值》一文中,對這五類調型做了詳盡劃分與歸類。其中降調與升降調被稱為陳述聲調(proclaiming tone),升調與降升調為共指聲調(referring tone),平調被稱為零聲調(zero tone)。Brazil(1985)認為一個調群的調型由說話者根據(jù)他與說話者之間是否存在“共有知識”(shared knowledge)而定。“共有知識”指在話語交流過程中交際雙方對外部世界、話題及相互之間的情況有著共同的理解。一般來說,如果說話者認為某一語調群表達的信息是聽話者已知的,那么說話者往往傾向使用共指聲調。但如果說話者認為他所要表達的信息對對方而言是新信息時,說話者則常用陳述聲調。同樣,調群內的核心調型亦可幫助區(qū)分是新信息或是舊信息。通常用降調表示新信息,而用升調或降升調表示交際雙方共知的舊信息。由此雙方可以根據(jù)交流中的已知和未知信息及時調整更新調型逐步增加雙方的共有知識部分,使交流可以線性推進。例如:
(i) // 'MaryˇBrowns / aˋteacher.//
(ii) // 'MaryˋBrowns / aˇteacher.//
句i分為兩個調群,前一調群在調核Brown處使用降升調,為共指聲調,說明Mary Brown為背景信息(舊信息),后一調群在調核teacher處呈現(xiàn)降調,為陳述聲調,反映為前景信息(新信息)。句i的語境可能是: 交際雙方已提到一些人,其中包括Mary Brown。傳達的語義是:至于Mary Brown,她是個老師。句ii同樣是兩個調群,但前一調群處理為降調,說明Mary Brown是新信息,體現(xiàn)信息焦點,而后使用降升調,體現(xiàn)為舊信息。句ii的語境應為:我們已經在談論老師,句ii想要表達句意為:說到老師,Mary Brown是一個。再如:
A: Can I take this road here?
B: //Im a'fraidˋnot. / If you 'go ?down ˇthere, / you 'wont get anywhere. Its a Cul de sac. //
很明顯,例句中there這個指示詞在上文中已經提及,屬于舊信息,為共有知識部分,因此處理成共指聲調。其他幾個調群均為陳述聲調,預示著新信息的產生。又如:
A:I couldnt find College Lane on my map. B://ˋNo./ I 'think the map youveˇgot / 'must be anˋold one. / Collegeˇlane / is in the 'new deˋvelopment area.//
以此類推,這個例子中2,4調群需處理成共指聲調,為已知信息,其他調群為陳述聲調,為新信息。
5.結語
語調的各系統(tǒng)與語義及信息傳遞息息相關。雖與句法結構相連,但更是跨越語法的語義結構。語調,受制并作用于語境,語調的處理需從上下文出發(fā),不同選擇參與建構動態(tài)的言語交流。必須改變孤立地從句法角度研究言語活動的語調意義,真正把語調、句法及實際信息傳遞結合起來,建立語調研究的動態(tài)模式。
參考文獻:
[1]Brazil, D..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of Intonation in English[M]. Birmingham: Bleakhouse ?Books and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1985.
[2]Brazil,D.. Pronunciation for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Crystal, D.. Prosodic Systems and Intonation in English[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Celik,M.. Teaching English Intonation to EFL/ESL Students[J]. The Internet TESOL Journal, 2004.
[5]Halliday, M. A. K.. 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M]. The Hague: Mouton, 1967.
[6]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7]OConnor,J.D.&G.F.Arnold. Intonation of Colloquial English.(2nd ed)[M]. London:Longman Group, 1973.
[8]Tench, P.. The Intonation Systems of English[M]. London: Cassell, 1996.
[9]Wells, J. C.. English Intonation an Introductio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0]陳樺.中國學生英語語調模式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
[11]田朝霞. 英語口語語篇中的調核位置與信息焦點 [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61).
[1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